〔後〕據《姓氏考略》等書所記,後姓出自太昊氏。太昊的裔孫名後照,他的後人以後為姓。
〔荊〕據《通誌·氏族略》所記,西周初,楚國先君熊繹(yì)被封於荊,其後人中有的以荊為姓。
〔紅〕據《百家姓考略》等書所記,春秋時,楚國公族熊渠的兒子熊摯,字紅。熊摯受封為鄂(è)王,其支庶子孫以祖上的字紅為姓。又據《元和姓纂》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後人,楚元王劉交之子劉富,被封為休侯,後又封於紅,稱紅侯富。他的子孫以紅為姓。
遊yóu竺zhú權quán逯lù 蓋ɡě益yì桓huán公ɡōnɡ
注 解
〔遊〕據《元和姓纂》所記,春秋時,鄭穆公的兒子名偃(yǎn),字子遊,其子孫以祖上的字遊為姓。
〔竺〕據《姓苑》記載: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國。春秋時,孤竹國國君之子伯夷、叔齊的後人以國名竹字為姓。到了漢代,竹姓後人竹晏,改竹為竺,以竺為姓。又據《漢書·西域傳》、《百家姓考略》等書所記,古代印度稱天竺國,天竺國的僧人來中國傳教,皆以竺為姓。
〔權〕據《通誌·氏族略》等書記載:商代武丁的後裔封於權,建立權國。權國滅後,其公族子孫以權為姓。
〔逯〕據《百家姓考略》所記,秦國公族大夫封於逯,其子孫以逯為姓。
〔蓋〕據《百家姓考略》等書所記,春秋時,齊國大夫受封於蓋邑,其子孫以蓋為姓。
〔益〕據《百家姓考略》等書所記,帝舜的大臣皋陶之子伯益的後人以益為姓。
〔桓〕據《姓氏考略》等書所記,黃帝時有大臣名桓常,其後人以桓為姓。又據《通誌·氏族略》記載,春秋時,宋國國君名卿,死後諡桓,稱宋桓公,其子孫以祖上諡號桓為姓。
〔公〕據《通誌·氏族略》所記,春秋時,魯昭公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衍,一個叫為,都被封為公爵,世稱公衍、公為,他們的後人以公為姓。另外,古代有很多由公字組成的複姓,如:公西、公子、公孫、公叔、公正等,其子孫多把複姓改為單姓公。
萬mò俟qí 司sī馬mǎ 上shàng官guān
歐ōu陽yáng 夏xià侯hóu 諸zhū葛gě
注 解
〔萬俟〕據《百家姓考略》、《元和姓纂》等書所記,鮮卑族的萬俟部落隨鮮卑族的王族拓跋氏進入中原。拓跋創立北魏,北魏獻文帝賜其弟弟的後人姓萬俟,是為萬俟姓的始祖。
〔司馬〕據《通誌·氏族略》記載:周宣王時,程伯休的父親官至司馬,他的子孫遂以司馬為姓。
〔上官〕據《元和姓纂》等書記載:楚莊王的小兒子子蘭,官至上官大夫,其後世子孫以上官為姓。
〔歐陽〕據《新唐書·宰相世係表》等書所記,越王無疆之子名蹄,受楚王之封於烏程歐餘山之南,山南為陽,故世稱歐陽亭侯。他的後人有的遂以歐陽為姓。
〔夏侯〕據《百家姓考略》記載:古有杞國,乃夏禹王後代夏侯氏所建。後來,杞國被楚國所滅,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受封為侯爵,世稱夏侯。他的後人遂以夏侯為姓。
〔諸葛〕古有葛國,國滅後其一支族遷往諸城,其後人遂以國名葛字和地名諸字,合成諸葛以為姓。
聞wén人rén 東dōng方fāng 赫hè連lián
皇huáng甫fǔ 尉yù遲chí 公gōng羊yáng
注 解
〔澹台〕據《百家姓考略》所記,春秋時,孔子的弟子滅明居於澹台,遂以澹台為姓,稱澹台滅明。
〔公冶〕據《百家姓考略》所記,春秋時魯國有季公冶,他的後人以公冶為姓。
〔宗政〕據《通誌·氏族略》所記載:漢高祖後裔楚元王之孫劉德曾任宗正官職,宗正亦作宗政,是掌管皇族事務的官,劉德的後人以祖上官職宗政為姓。
〔濮陽〕據《陳留風俗傳》、《百家姓考略》等書記載:春秋時鄭國公族大夫居於濮水之陽,其族遂以濮陽為姓。
〔淳於〕據《水經注》、《尚友錄》等書記載:夏朝時有斟灌國。西周初,周武王封斟灌於州國,世稱州公。後來,州國被杞國所滅,其公族留居淳於城,複國後,稱淳於國,他的後人遂以淳於為姓。
〔單於〕據《漢書·匈奴傳》、《姓氏尋源》等書記載:早期匈奴最高首領稱“撐犁孤塗單於”,後匈奴部族消失,融入其他民族的子孫以祖上的王位名稱單於為姓。
澹tán台tái 公gōng冶yě 宗zōng政zhèng
濮pú陽yáng 淳chún於yú 單chán於yú
注 解
〔澹台〕據《百家姓考略》所記,春秋時,孔子的弟子滅明居於澹台,遂以澹台為姓,稱澹台滅明。
〔公冶〕據《百家姓考略》所記,春秋時魯國有季公冶,他的後人以公冶為姓。
〔宗政〕據《通誌·氏族略》所記載:漢高祖後裔楚元王之孫劉德曾任宗正官職,宗正亦作宗政,是掌管皇族事務的官,劉德的後人以祖上官職宗政為姓。
〔濮陽〕據《陳留風俗傳》、《百家姓考略》等書記載:春秋時鄭國公族大夫居於濮水之陽,其族遂以濮陽為姓。
〔淳於〕據《水經注》、《尚友錄》等書記載:夏朝時有斟灌國。西周初,周武王封斟灌於州國,世稱州公。後來,州國被杞國所滅,其公族留居淳於城,複國後,稱淳於國,他的後人遂以淳於為姓。
〔單於〕據《漢書·匈奴傳》、《姓氏尋源》等書記載:早期匈奴最高首領稱“撐犁孤塗單於”,後匈奴部族消失,融入其他民族的子孫以祖上的王位名稱單於為姓。
太tài叔shū 申shēn屠tú 公gōng孫sūn
仲zhòng孫sūn 軒xuān轅yuán 令líng狐hú
太tài叔shū 申shēn屠tú 公gōng孫sūn
仲zhòng孫sūn 軒xuān轅yuán 令líng狐hú
注 解
〔太叔〕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春秋時衛文公的第三子姬儀,世稱太叔儀,他的後人遂以太叔為姓。
〔申屠〕據《風俗通義》記載:帝舜的後裔有申屠氏,他的子孫以申屠為姓。
〔公孫〕據《廣韻》記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據此可知,古代姓公孫的人很多,有的是因祖上受封為公爵,有的則是諸侯的後人,都是出身於貴族之家。
〔仲孫〕據《元和姓纂》等書記載:春秋時,魯桓公的次子名慶父,因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世稱公仲;又因他是魯國王族後代,所以慶父的子孫稱仲孫氏。從此這一族人就以仲孫為姓。
〔軒轅〕據《元和姓纂》等書記載:黃帝又號軒轅氏,其後裔中有一支以軒轅為姓。
〔令狐〕據《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所記,周文王之子畢公高有孫畢萬,春秋時任晉國大夫。他的曾孫魏顆,是一員猛將,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他的子孫遂以令狐為姓。
鍾zhōng離lí 宇yǔ文wén 長zhǎng孫sūn
慕mù容róng 鮮xiān於yú 閭lǘ丘qi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