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述而第七(1 / 3)

第三章述而第七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新解】孔子說:“隻傳述舊作,不進行創新,相信並且喜愛古文化,我私下裏把自己與老彭相比。”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新解】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都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又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這些事又做到了哪一點呢?”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新解】孔子說:“品德不加以修養,學問不勤於研究,聽到符合道義的事,卻不能盡力去做,自己有缺點又不敢於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啊!”

【原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

【新解】孔子說:“隻要是帶著薄禮求見我的,我從來沒有不給予教誨的。”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新解】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思考問題有疑難想不通的時候,我不去點撥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清楚的時候,我不去啟發他。教給他某一方麵的知識,他不能由此類推其他幾方麵的,我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新解】孔子對顏淵說:“有用我的,就實行我的主張;不用我的,可以將它收藏起來。隻有我和你能這樣了!”子路說:“如果您去率領軍隊指揮作戰,找誰與您共事?”孔子說:“能空手與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也不後悔的人,我是不與他共事的。與我共事的必須是臨事能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成功的人。”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新解】孔子說:“假如財富是可以求得的話,就算是做下等差役,我也願意去做。若是不能求得,那麼我還是幹自己喜歡的事。”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新解】孔子說:“我並不是生來就擁有知識的,而是我喜愛古代文化,勤奮學習用心思去追求來的啊!”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新解】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用他們身上的缺點來檢查自己並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魋其如予何?”

【新解】孔子說:“是上天把這些品德賦予了我,恒魋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新解】孔子說:“你們這些學生認為我會有什麼對你們隱瞞嗎?我對你們沒有什麼可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不對你們公開的,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

【原文】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新解】孔子說:“聖人,我不能夠看到了。能夠看到君子,這也算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是不能夠看到的了。能夠看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沒有卻裝著有,空虛卻又裝著充實,本來窮困卻要裝出富足,這樣就難以保持好的操守了。”

【原文】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新解】孔子說:“也許有自己不知卻憑空創造的事情,我卻沒有這樣的事。多聽各種見解,選擇其中好的去學習;多看各種事情並牢記在心裏,這樣學得的知識隻稍差於生來就知道的知識。”

【原文】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新解】互鄉這地方的人難於跟他們交談,一個互鄉的少年卻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疑惑。孔子說:“我隻讚許他的進步,而不讚許他的退步,這樣做有哪點過分呢?人家已經去掉了汙點而進步,就應當稱讚他的進步,而不應該對他的過去抓住不放。”

【原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新解】孔子說:“難道仁德距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想達到仁的境地,仁就會到來。”

【原文】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新解】孔子說:“若談到聖與仁,我哪裏敢當?我隻不過是在學問上不厭煩,教導別人上不倦怠,就隻是這些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做學生的所學不到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