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述而第七(2 / 3)

【原文】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新解】孔子說:“奢侈就會顯得驕縱,節儉就會顯得固陋。與其驕縱,寧可固陋。”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新解】孔子說:“君子總是心胸坦蕩,小人的心中經常憂愁。”

泰伯第八

【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新解】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極其高尚的人。他多次將天下讓給季曆,老百姓都無法用適當的語言來稱讚他。”

【原文】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新解】孔子說:“注重態度的恭敬卻不懂禮,就會勞累;隻知道謹慎處事但不知禮,就會膽怯;隻靠勇敢有膽量卻不知禮,就會犯上作亂;心直口快卻不懂禮,就會說話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忠實地對待他的親族,老百姓就會普遍具有仁德。在上位的人能不遺棄他的老同事、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淡無情。”

【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新解】曾子生病了,孟敬子探望他。曾子就對他說:“鳥快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時候,他說的話也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待人接物方麵有三個問題應該重視:能時時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誠謙和,就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和怠慢;能時時注意臉色莊重嚴肅,就可以使自己日益接近誠信;能時時注意說話的言辭和語氣,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的錯誤。至於祭祀方麵禮儀的細節,自有主管的官員在那裏負責。”

【原文】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新解】曾子說:“有才能的人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學識豐富的人卻向學識淺薄的人請教;自己有學問就如同沒有學問一樣,自己知識豐富卻如同空無所有一樣;別人無理冒犯了自己,自己也不去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這麼做的。”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新解】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令交付給他,麵對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卻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能稱得上是君子嗎?可以稱得上是君子啊!”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新解】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意誌堅強,他們責任重大且道路遙遠。把實現天下的仁德作為自己肩上的責任,難道這也不算重大嗎?努力到死才罷休,難道說不遙遠嗎?”

【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新解】孔子說:“老百姓,可以讓他們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做,卻不容易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新解】孔子說:“有人就是能具備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若是他又驕傲又吝嗇,那麼他的其他方麵也就不值得看重了。”

【原文】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新解】孔子說:“讀了多年的書,還沒有做官的想法,這樣的人十分難得啊!”

【原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新解】孔子說:“堅定信念,勤奮學習,誓死固守完美的治國做人的原則。政局危急的國家不去,政治混亂的國家不住。天下太平時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時就隱退。國家和政治清明而自己貧賤不能上進,這是恥辱;國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貴,也是很可恥的。”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新解】孔子說:“不在這個職位上,就不要思慮這個職位上應做的政事。”

【原文】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新解】孔子說:“狂妄而不直率,無知卻不老實,看上去誠懇卻又不講信用,我真不懂這種人為什麼會是這樣。”

【原文】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新解】孔子說:“做學問就如同追趕什麼東西似的唯恐趕不上,學到知識又恐怕失掉了。”

【原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