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子貢問:“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哪一個好一些?”孔子說:“子張辦事過頭了,而子夏辦事又趕不上。”子貢說:“既然如此,那麼是子張好一些了?”孔子說:“過頭了和趕不上同樣是不夠好。”
【原文】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新解】孔子說:“隻是讚許說話誠實的人,這種人是真正的君子呢,還是隻從表麵上偽裝成莊重的人呢?”
【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新解】子路問:“是不是聽到了就做呢?”孔子說:“還有父兄在上麵,怎麼能聽到就做呢?”冉有問:“是不是聽到就做呢?”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問是不是聽到就做,您說:‘還有父兄在上麵’;冉求問是不是聽到就做,您說‘聽到就做’。我覺得大惑不解,大著膽子來問個明白。”孔子說:“冉求做事總是退縮,因此我要鼓勵他上前;仲由呢,因為他膽子大,敢作敢為,所以我要壓壓他。”
【原文】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新解】孔子在匡地被拘禁時,顏淵最後才來。孔子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顏淵說:“您還活著,我顏回又怎麼敢死呢?”
顏淵第十二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新解】顏淵請教什麼是仁德。孔子說:“克製自己,使自己的語言行動符合禮,這就是仁。一旦能做到這樣,天下的人就都會稱許你是仁人。要做到仁全在於自己,怎麼能靠別人呢?”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具體規定。”孔子說:“不合於禮的東西不看,不合於禮的話不聽,不合於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就雖不才,也要照先生的這番話從事。”
【原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新解】仲弓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平時出門要像去見貴賓一樣莊重,役使百姓要像承當大祭典一般嚴肅。自己所不喜歡的,別強加給別人。在工作崗位上不對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崗位上也沒有怨恨。”仲弓說:“我盡管不才,也要按先生這番話從事。”
【原文】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新解】司馬牛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總是謹慎的。”司馬牛說:“說話謹慎,這就叫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不容易,說起話來怎能不謹慎呢?”
【原文】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新解】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隻是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生和死都由命運主宰,榮華富貴也是上天安排的。’君子隻要做事認真嚴肅,不出差錯,對待別人恭敬而有禮就可以了,那天下的人都是你的兄弟了。君子為什麼要憂慮自己沒有兄弟呢?”
【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新解】子貢問關於怎樣處理政事的道理。孔子說:“讓糧食充足,使軍備充足,百姓對當局信任。”子貢說:“若是迫不得已,在糧食、軍備、百姓對當局的信任這三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項,那麼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先去掉軍備這一項。”子貢說:“倘若迫不得已,要在糧食和百姓對當局的信任這兩項中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先去掉糧食這一項。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一死,若是百姓對當局失去了信心,那麼國家就立不住了。”
【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歟?”子路無宿諾。
【新解】孔子說:“依據一方麵的言辭就可以斷案的,大概隻有仲由了吧?”子路履行諾言從不拖延。
【原文】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新解】子張詢問關於從政的道理。孔子說:“在官位上不能厭倦懈怠,執行政令要出自忠心。”
【原文】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新解】孔子說:“廣泛地學習知識,用禮義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
【原文】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新解】季康子苦於盜賊的猖獗,於是向孔子求教該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如果您自己不貪求財貨,就算獎勵他們去偷盜,他們也是不會去的。”
【原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新解】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怎樣處理政事,說:“若是殺掉壞人來接近好人,怎麼樣?”孔子回答說:“您治理政事,怎麼要殺人呢?隻要您想把國家治理好,百姓自然就會好起來。君子的德行就像風,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風吹向哪邊,草就跟著向哪邊倒。”
【原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新解】樊遲詢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怎樣是智,孔子說:“善於識別人。”樊遲不理解,孔子說:“提拔那些正直的人並使他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提拔那些正直的人並使他們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是含義多麼深刻的話啊!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了皋陶予以重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遠離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出伊尹予以重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難以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