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憲問第十四(1 / 3)

第五章憲問第十四

【原文】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新解】原憲請教孔子什麼是恥辱。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去做官領俸祿;國家政治黑暗,也去做官領俸祿,這就是恥辱。”原憲又問道:“好勝、自誇、怨恨和貪婪這四種毛病都沒有,能算得上仁嗎?”孔子說:“這算得上難能可貴了,至於是否是仁,那我就不能斷定了。”

【原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新解】孔子說:“倘若國家政治清明,就言語正直、行為正直;而國家政治黑暗,就行為正直、言語恭順。”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新解】孔子說:“有道德的人必定有好言語,可是有好言語的人卻不一定就有道德。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但勇敢的人卻不一定仁德。”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新解】孔子說:“君子也許有不仁義的人,小人裏麵卻沒有仁義的人。”

【原文】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新解】孔子說:“愛一個人,能不為他操勞嗎?誠心對待一個人,能不教誨他嗎?”

【原文】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新解】子路問如何做才是一個完善的人。孔子說:“像臧武仲那樣智慧過人,像孟公綽那樣清心寡欲,像卞莊子那樣勇敢無畏,如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修養來增加其文采,這樣也就能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善之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隻要能做到看見財利就考慮到道義,遇到危險肯獻出生命,長期過窮困日子也不忘記平日的諾言,這也可以算是一個完善的人了。”

【原文】子貢曰:“管仲非仁者歟?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新解】子貢說:“管仲不是仁義之人吧?齊桓公殺了他的主人公子糾,他不但不為公子糾去死,反而輔佐齊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老百姓到如今還享受著他的好處。若沒有管仲,我們大概會披散著頭發、衣襟朝左邊開,像落後的民族那樣了。難道要他像普通男女一樣守著小節小信,自縊於溝渠中而沒有人知道嗎?”

【原文】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新解】孔子說到衛靈公的昏庸無道,季康子問道:“既然這樣,為什麼衛靈公還沒有滅亡呢?”孔子說:“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有祝管理祭禮,有王孫賈統領軍隊。像這樣,他怎麼會滅亡呢?”

【原文】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新解】孔子說:“一個人若說起話來大言不慚,那麼他做起來就很難了。”

【原文】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新解】孔子說:“君子通達於仁義,小人通達於財利。”

【原文】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新解】孔子說:“古代的人求學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的道德學問,如今的人求學是為了裝飾給別人的。”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新解】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思考那個職位方麵的政事。”曾子說:“君子所思考的問題不要超出自己的職責範圍。”

【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新解】孔子說:“君子遵循的三個原則,而我卻一條也沒有做到啊:仁德的人不憂慮,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子貢說:“這正是先生對自己的描述呀!”

【原文】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新解】孔子說:“不事先懷疑別人欺詐,不輕率地推測別人不誠實,在麵對欺詐或不誠實時,能及時察覺的人,才是賢人啊!”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新解】孔子感慨說:“世上沒有人了解我呀!”子貢說:“為什麼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不怨恨人,並且學習一些普通的知識,逐漸透徹地領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約隻有上天吧!”

【原文】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新解】孔子說:“賢人逃避黑暗的社會現實而去隱居,次一等的避開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居住,再次一等的是避開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等的是避開聽他人的惡言惡語。”孔子又說:“這樣做的人已經有七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