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第十五
【原文】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
【新解】孔子說:“自己沒做什麼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大約隻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他隻是恭敬、端正地坐在君王的位子上罷了。”
【原文】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新解】孔子說:“可以同他談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會失掉人才;不可以同他談,卻同他談了,這是白費口舌。聰明人既不失掉人才,又不白費口舌。”
【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新解】孔子說:“對自己要多反省責備,而對別人要少省察責備,這麼做就能遠離怨恨了。”
【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新解】孔子說:“遇事從來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也不知道對這種人要怎麼辦才好。”
【原文】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新解】孔子說:“整天聚集在一起,言談從不談到道義,卻隻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很難有出息啊!”
【原文】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新解】孔子說:“君子做人以符合道義為原則,按照禮節去執行它,用謙虛的言語說出它,用誠懇的態度去完成它。這麼做才真正是一個君子呀!”
【原文】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新解】孔子說:“君子最擔心的是到死時還是沒有被人稱頌的好名譽。”
【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新解】孔子說:“君子能莊重自守,與人無爭;能夠合群相處,但是不與人相互勾結。”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新解】孔子說:“君子不會因為一個人說的話動聽就提拔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品德差就毫不理會他說的正確的話。”
【原文】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新解】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人的美德。在小事情上若不容忍,就會敗壞大事情。”
【原文】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新解】孔子說:“大家都討厭他,一定要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同樣也必須去考察一下。”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新解】孔子說:“人的才幹能夠把道發揚光大,並不是道能擴充人的才能。”
【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新解】孔子說:“犯了錯誤而不加以改正,這個錯誤便真叫錯誤了。”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新解】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去考察他,而應讓他接受重大任務;小人不能夠讓他接受重大任務而必須用小事情去考驗他。”
【原文】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新解】孔子說:“老百姓對於仁德的要求,比對於水火的需求更為急切。水和火,我看見有人踩在裏麵而死去的人,沒有看見實行仁德而死去的人。”
【原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新解】孔子說:“在對待仁這個問題上,可以不必對老師講謙讓。”
【原文】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新解】孔子說:“君子追求大的信念,卻不計較小的信譽。”
【原文】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新解】孔子說:“侍奉國君,要把敬守職責放在首位,把俸祿的事放在後麵。”
【原文】子曰:“有教無類。”
【新解】孔子說:“我對每個人都可以教育,並沒有貧富貴賤等區別。”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新解】孔子說:“思想、主張不同,就不必互相交流商討了。”
【原文】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歟?”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新解】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前,孔子說:“這兒是台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裏,某某在那裏。”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師冕談話的方式嗎?”孔子說:“對。這就是一種幫助瞎子的方式啊。”
季氏第十六
【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新解】孔子說:“天下太平了,那麼一切禮樂征伐都由天子決定;倘若天下混亂,禮樂征伐等就由諸侯做主了。禮樂征伐由諸侯做主,大概能傳到十代,很少能保持下去的;由大夫做主,最多傳到五代,很少能繼續保持下去的;若是大夫的家臣掌握了國家政權,那傳到三代就很少還能繼續的了。天下太平,國家的權力就不會由大夫把持。天下太平,百姓就不會議論紛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