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憲問第十四(3 / 3)

【原文】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新解】孔子說:“國家的政權從朝廷公室中喪失,已經有五代了;而權力落在大夫手中,已經有四代了。因此桓公的三房子孫現在也衰微了。”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新解】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見聞、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處的。與虛偽做作的人交朋友,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原文】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新解】孔子說:“陪著君子說話容易出現三種過失:沒有輪到自己說就先說了,這就是急躁;該自己說話時卻不說,這就叫隱瞞;不看對方臉色便輕易開口說話,這叫瞎子。”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新解】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一定要警戒:年輕時,血氣尚未穩定,要警戒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正旺盛,則要警戒爭強好鬥;年老時,血氣已衰退,應該警戒貪得無厭。”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新解】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語。小人不懂得天命,所以不怕它,也不尊重在高位的人,對聖人的言語也進行戲侮。”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新解】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經過學習之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經曆了困境知道要學的,是再次一等;經曆了困難仍舊不學的,一般的百姓就是這種最下等的了。”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新解】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情況要考慮:看的時候,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考慮是否莊重;說話則要考慮是否誠懇老實;做事要考慮是否嚴肅;遇到疑問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想要發怒,要考慮會有什麼後果;看見可以得到的東西,要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得到。”

【原文】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新解】孔子說:“看到善良的,就如同趕不上似的奮力追隨;看見邪惡的,就如同要把手伸到沸水裏那樣趕緊走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我聽到過這樣的話。避世隱居來保全自己的意誌,據義而行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聽到過這樣的話,卻沒有看見過這樣的人。”

【原文】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新解】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百姓們覺得他沒有什麼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原文】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新解】陳亢問伯魚說:“你在老師那裏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裏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裏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麵的收獲,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原文】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新解】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是夫人,她自稱是小童;國內的人稱她為君夫人,但對外國人便稱她為寡小君;外國人稱呼她也是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