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玉石收藏(1 / 3)

第二章玉石收藏

玉石主要形成於火成岩的結晶作用,由於玉是礦石中比較高貴的一種,古人又認為玉是光榮和幸福的化身,所以玉石受到曆代收藏者的熱烈追捧。

玉石概述

我國玉文化

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我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

中國人把玉看做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用作人神心靈溝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征意義。取之於自然,琢磨於帝王宮苑的玉製品被看做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為維係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製”的重要構成部分。

同時,玉在喪葬方麵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無比的神秘宗教意義。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於人的道德品質,作為所謂君子應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頌,更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因此,玉於古代中國所產生出來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特例,是東方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是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中國玉作為這一獨特文化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具有溫潤瑩澤、縝密堅韌的美感和實用功能。這個篩選過程極為漫長,可以說貫穿於石器時代的始終。在這個漫長的篩選過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為公認的“寶玉”、“真玉”。

我國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玉石來源約有100餘處,我國曆史上在用玉製度方麵早已體現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我國古代最高階級,和田玉在成為真玉的同時,也就成為帝王用玉。此後,經過無數的歲月,和田玉方才走入民間,遍及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

和田玉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的“國石”。它像一顆明珠,在我國曆史文化中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和田玉與中國文明的發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謂淵源深遠。

我國考古學者最新研究考證並提出了我國在石器和青銅器、鐵器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玉器時代,有著3000多年的曆史,玉器時代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時代。早在新石器時代,昆侖山下的先民們就發現了和田玉,並作為瑰寶和友誼媒介向東西運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國最古老的和田玉運輸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後來的“絲綢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7000多年的開發利用曆史,證明了我國邊疆和中原、東方和西方的文化與商貿交流的第一個媒介既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在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田玉曆來是中國各民族友誼的象征物,和田玉作為曆史的鑒證,雄辯地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殷商開始,中國就開辟了以和田玉為主體的玉器工藝美術新時代。由於和田玉登上了華夏民族的玉壇,才出現了稱譽世界的“東方藝術”,才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玉器史,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輝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的珍貴遺產。

由於和田玉的優良玉質,幾千年來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民族愛玉心理,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來,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

有7000多年曆史的我國玉文化,延續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範圍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許多其他文化難以比擬的。中國玉文化的輝煌不亞於偉大的長城和秦代兵馬俑的奇跡。中國玉文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絲綢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我國玉文化包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去精神。

玉的道德

玉的道德文化觀念從西周發展起來,源於民俗;經儒家學派宣傳、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更具生命力;曆代統治階級巧妙加以利用;被民眾所接受。這是玉器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中,由200多個字與玉有關,這些字多為美好、崇高之意。如璽、國、玨。又如:玉人:美麗的女孩子;玉樹臨風: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婷婷玉立:美麗漂亮的人;玉潔冰清:心地純潔、高尚等。

玉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是美好、崇高之物,故以玉製的器物多為高雅、莊嚴的器物。在精神方麵,人們認為玉象征著高貴、純潔、友誼、吉祥、平和、美麗。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避邪護身,有的可以作為藥治病。

(1)玉石之美

夫玉者,質地細密、色澤淡雅、溫潤光潔之美石也。其質地光華,扣擊有聲,堅硬似鐵,晶瑩含翠,在眾多石類材料中脫穎而出,備受世人喜愛。中國人眼中之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即文化學意義之玉,範圍寬廣,不僅包括軟玉、硬玉,還包括水晶、瑪瑙、蛇紋石、漢白玉、綠鬆石、青金石等品種,而狹義則專指礦物學意義之玉,分為軟玉和硬玉。

軟玉,其硬度為莫氏6度至65度。比重255至265,主要成分是矽酸鈣之纖維礦物。而硬玉,則專指翡翠,硬度為莫氏675度至7度,比重32至33,成分則以矽酸鈉和矽酸鋁為主。硬玉在18世紀後方為中國玉匠廣泛采用,因此,我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為軟玉製品。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之一。不僅開采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在我國玉礦帶可分為三大板塊:一是我國東北、內蒙古延伸至俄羅斯地區;二是我國江浙地區直至台灣;三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區。而新疆和田、河南獨山、遼寧岫岩、陝西藍田,並稱我國四大美玉產地。目前,我國與中美洲和新西蘭並稱世界三大產玉國中心。

(2)君子如玉

玉外表溫和圓潤,本質卻至堅至剛,與人中君子道德追求之境界正相吻合。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儒家文化的勃興,神鬼文化與先民生活漸行漸遠,貴族士卿崇尚“觀物比德”,標榜“君子如玉”,玉被賦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華,凝聚人間之美質的特征,成為品評人物的道德標準。

“君子比德於玉”的道德觀念,將玉之色澤、質地、形狀等比附人品之德、仁、智、義等品德,於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乃至“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以玉比德之觀念影響極大,玉質佩飾也就成了顯示貴族身份與教養的標記,而玉璽則是國家和王權之象征。

玉也可作為貴重禮物相互贈送,以表達情誼。《詩經·國風·木瓜》說:“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瓊琚、瓊瑤、瓊玖,均佩玉也。《秦風·渭陽》有“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作為知識階層的士大夫,則將自身對理想道德最高境界之追求,比附於玉之堅潔精美,將高尚人格之砥勵磨練,寓之於美玉之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規範道德、約束行為之標誌。

古人辨玉,首重其所寓美德,而天然色澤與紋理則次之,使得玉由單純飾佩升華為實用、審美與修養三位一體的倫理人格風範之標誌。中華文化具有早熟性特征,先秦時期便達到了不可逾越之高峰。而其後文化之擴展,無不是對先秦文化之解讀與稀釋,故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萬變不離其宗。

玉的價值

自古以來,玉字在人們心目中就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麵、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等。古人更是將玉人格化,賦予它美和德雙重性格,正如前引“君子比德於玉”,崇玉之風熾盛,可見一斑。

美玉無價之實例,最為典型者乃和氏璧之身世。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雲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複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

文王遣人問詢,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琢之為璧。因稱和氏璧。後此壁為趙惠文王據為已有。

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壁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壁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秦破趙,得和氏璧。

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後經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後梁,至後唐時,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其後雖屢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但皆贗品,其身世遂成千古之謎。將美玉與江山社稷緊密相聯,且超越朝代更迭而傳世,足見玉在古人心靈中的突兀地位,也是古人心目中道德之地位遠遠勝過政治之典型例證。

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玉器之絢麗紋樣,似乎流淌著我華夏先民之靈性,護符與佩飾之中,蘊含著他們純潔高尚的情懷。我國一以貫之的玉文化品位之高,內涵之富,堪稱舉世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