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這樣才可供玩味。
(4)刀法的鑒賞
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複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
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衝刀和切刀。衝刀行進爽快,一瀉千裏,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煉、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5)邊款的鑒賞
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麵或周麵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鍾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
上古印章極少署款,文彭以雙刀行書款開了風氣,此後的印家各顯身手,使印章邊款迅速上升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像繪畫題跋一樣的作用。在款識的刻製上,也同樣顯示出印家們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加品鑒和賞析。
(6)印譜的鑒賞
印譜是印文以及款識的載體。鈐拓精美的印譜不僅可以讓我們盡情欣賞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印譜的鈐拓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一是印章款識的墨拓。印譜傳拓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印文、印款的表達,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說法,可見印譜鈐拓的重要性。
印章材質的鑒定
印材是篆刻藝術最基本的憑借材料。宋元以前製印大多用質地較為堅硬的金、銀、銅、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為材料。
至元代,王冕始試以花乳石作印。由於花乳石質地細膩溫潤,且容易受刀,一時間成為擅長書畫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
到了明代,石質印材越來越被印人廣泛采用。石章質地鬆脆柔糯,易於入刀,加上刀法不同會產生出比其他印材更為豐富的藝術效果,所以深受曆代篆刻家的青睞。此後印壇即以石章作為刻印的主要材料,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曆代治印所選用的石材中,最常見的是青田石、壽山石和昌化石三大類,另外還有被引入印壇不久的內蒙石和東北石。各類石章由於產地不同,其質地、性能和色澤也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一方名貴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所以名貴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材質產地的鑒定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並因此得名。青田石質細膩溫潤,極易受刀,且表現力豐富,為篆刻家最愛使用的印材之一。青田石有青、黃、淡紅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燈光凍、白果凍、鬆花凍較名貴,上品封門青最為著名。
壽山石產於福建壽山。由於出產坑口不同,各種壽山石的質地也不盡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還有很大的差別。壽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質而論,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
壽山石品類繁多,常見的有白芙蓉凍、腦脂胭脂凍等。有“石中之王”雅號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佼佼者,其表層透明色黃,肌裏透澈規則。其中黃金黃、桔皮黃最為稀貴,枇杷黃、桂花黃,與熟粟黃,也為珍品。對於田黃石曆來就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普通的壽山石,不如青田石細糯,運刀有一種粗澀感。
昌化石產於浙江昌化縣。其石也有水坑與旱坑之分,水坑石質理勻恬粉潔,旱坑石則粗澀堅頑,且常與砂釘同生。但無論水坑、旱坑,總的受刀感覺皆緊滯阻澀。昌化石有紅、黃、灰等色,且往往交織在一起。其中有一種猶如煮熟藕粉狀的“藕粉凍”較為上乘,一種在石中凝有像雞血色狀的稱為“雞血石”。雞血石中以其石底質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鮮,越活,越為珍貴。一方石上如有黑白紅3種色塊組成,又被稱為“劉關張”。如一方石上布滿雞血,則有“大紅袍”的美稱,最為罕見珍貴。
在確定了印石的產地之後,觀察印石本身的透明度和勻潔度很重要。通常情況之下,一方印石的透明度越高,其勻潔度相對也高;石質越是潔淨,它的紋理必然越是細膩,容易受刃進刀。另外印石無論產自何地,皆以老坑出品為佳。所謂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產量大且質精而著稱的石材坑口。要識別印石出產於新坑還是老坑,根據多數人的經驗,一是憑肉眼辨別,二是靠手掂試重量。
古印的價值鑒定
(1)印材石質美
古印章的石材產地多,僅壽山、青田、昌化三地就有數百種之多,其質地高下、優劣參差不齊。一般來說,衡量石質有三點:一是直觀顏色漂亮明豔、亮麗搶眼;二是質感好,即符合“細、膩、溫、潤、結、凝”之“六德”;三是產量稀少、外貌特殊,如上品母黃、芙蓉、封門、雞血等名品。
(2)工藝雕琢美
古印章大多都有鈕飾工藝,而鈕工的精粗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古印章的價值。鈕飾雕琢奇巧、精致傳神,薄意浮雕水平高超的,附加值也隨之提升。
(3)名刻名作篆藝美
古印章和書畫一樣,崇尚名人效應,講究技藝水準。一般來說,篆刻作者以及印章屬主的名氣大小、地位高低和作品的價值成正比。
但古印章和字畫、陶瓷等熱門品種又有所不同。由於藏家、行家相對較少,認知能力跟不上,以至於鑒定難度加大,認可上更挑剔、更嚴格。因此,對於名人作品的收藏或投資,一定要慎之又慎。即不僅要真,還要真得好、精、開門。要注意鑒別舊仿以及改刻、添款之作。
印章藝術性鑒定
(1)藝術價值
印章作為藝術品,其價值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其外形設計,也就是印鈕的設計、鑄造技藝及後期更高層次的深加工技藝;二是印麵文字的書法和鐫刻藝術。印鈕的設計最初以實用為主,用於穿綬帶係於腰間,如瓦鈕、鼻鈕等。
(2)印鈕形態
①鼻鈕
這是我國古代早期印章最多見的印鈕,因孔小如鼻而得名。先秦的官印、私印均大量采用這種形式,漢代以後的官印鼻鈕變大,故又稱之為瓦鈕、橋鈕。
②龜鈕
龜鈕也是官印中最常見的鈕製。龜與蛇結合稱之為玄武,玄武是人格神,演化成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地。此外,龜與貴同音,是長壽吉祥的象征。
③蛇鈕
蛇鈕不多見,但頒給滇王的印章采用蛇鈕。羊鈕、馬鈕、兔鈕有頒發給其他民族首領的記載。
此外,鹿鈕、羆鈕、魚鈕等神獸鈕也見於曆史記載及出土文物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螭鈕,又稱螭虎鈕,皇帝及皇後璽均用此鈕。螭為龍的一種,明清時皇帝印璽均采用螭為鈕的造型。
由於印章在官方、民間的大量、廣泛的使用,印材的多樣化,為印鈕的設計、製作創造了更加寬廣的空間,所以,到了清末民國年間,印章的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繁榮。
印鈕的設計也突破了上述的鈕製,各種生肖魚蟲,人物花鳥也盡現於鈕的設計中,在這種形式下,銅印章作為我國幾千年沿襲下來的印材,在與明末清初出現的石製印材競爭中,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有大量銅印章精品麵市,並流傳後世。
銅印材較之其他印材,如石、木、牛角、象牙、有機玻璃等,優點是堅久耐用,傳世性強,藝術表現的形式豐富,適宜加工。銅印材顏色莊重,它可以比上述印材表現更細致、鏤空等,配合錯金、錯銀、鎏金、鏨製等表麵深加工技術,銅印章可以更高層次地表現皇家的永恒、持久、莊重、高貴的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