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藝術品收藏(1 / 3)

第十一章藝術品收藏

藝術品是藝術家通過藝術媒介,經過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創造出來的藝術產品。藝術品的收藏既是人們對藝術品的價值進行發現和尋找,又是欣賞者和創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情感共鳴。

藝術品概述

藝術品的概念

藝術品一般是指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或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的欣賞品。它具有以下特征:

(1)針對性比較強

針對某一領域的藝術人群可能是極佳的審美享受,而相對另一領域的人群可能一分不值。

(2)無明顯的國界、時代之分

古代有古代的藝術品,可能到了現代還成為很好的藝術品,也可能隨著曆史的變遷和人文科學的進步,將會退出藝術舞台。

(3)差異性大

價格可以從上萬元至幾元錢,材質從普通的物品至稀有物品,隻要是有藝術和鮮明的欣賞特征就可以認為是藝術品。

藝術品流通規律

藝術商品流通,是以藝術商品為流通客體,以貨幣為中介的藝術商品交換為核心內容,以藝術市場為載體的藝術經濟運動過程。

流通的藝術使用價值要與社會精神文化環境的要求相適應。藝術使用價值的意識形態屬性要求與社會精神文化環境相協調。要求藝術流通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既要突出時代的主旋律,又要十分注意不同藝術門類、品種、風格、流派的表現內容、表現形式、表現方法的多樣化。藝術商品流通的布局、結構、規模、發展速度要與社會精神文化環境的發展要求相同步。在藝術市場發揮配置藝術資源的基礎作用的過程中,市場需求會引導藝術商品流通的格局、結構、規模和發展速度與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的發展要求相適應。市場機製的功能會引導藝術商品向供求平衡的方向運動。

但是由於市場機製的盲目性、局限性,政府還必須運用價格、稅收、利率等經濟杠杆和經濟政策,綜合運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和輿論監督手段對藝術流通加以宏觀引導、監督、調控和管理。同時,對產品型、社會公益型藝術流通給以大力扶持和傾斜,以彌補市場配置的不足。藝術商品流通在與精神文化環境相協調的互動中不斷發展。藝術流通以藝術使用價值為媒介,形象地富有情感地藝術化地傳播各種自然和人文科學知識,培養人們自由觀照和把握事物形式秩序的能力,以藝術的方式掌握世界的能力,使人們在求真的探索和實踐中,感悟和追求美的品格和境界。

通過藝術使用價值傳達的政治理念、理想信仰、道德規範,引導、培養人們把握和弘揚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提高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能力,使人們在求善的曆程中,化解人際關係的矛盾,實現觀念、文化和製度的溝通與超越,積極引導人們對社會進步事業的向往和追求。在藝術使用價值傳達的審美信息的熏陶和浸染下,培養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求美、自我確證、自我完善的追求中,實現情感與心理誤區的超越,淡化功利的誘惑,拯救扭曲的心靈,熔鑄美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在與社會精神文化環境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中,藝術流通才能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動力、流通理念和流通空間。

藝術品價值規律

藝術品作為流通客體的藝術商品是藝術本體與藝術載體的統一體。藝術商品的價值是由藝術本體的價值和藝術載體的價值兩部分構成的。

(1)藝術本體價值形成的個別性

營構藝術本體的創作構思設計勞動是自主的、複雜的、個體化的精神生產勞動,具有極強的自由性、主體性和獨創性,是不能集中、批量、標準化生產的。因而,也是不同藝術門類的勞動者獨立的創造。它不是標準化、社會化的生產物,因而,它的價值量也不能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是難以與同類勞動進行確切比較的。

當然,藝術本體的價值量並不簡單地等於生產它的單純的“台上一分鍾”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而是由以創作主體長期訓練的探索性勞動量、反複練習、排練的實驗性勞動量等“台下10年功”的累積勞動量為依據,以承認藝術創作經驗、藝術傳達和表現的技能技巧、個人稟賦的差異、社會影響和時尚因素以及稀缺程度為基礎的市場認同的個別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

(2)藝術載體價值形成的個別性和一般性

藝術載體是創作主體外化、物化其構思的審美意象的物質媒介係統。藝術傳達製作勞動創造藝術載體的價值,大致分為3種情況:

一是原創藝術載體。這種創造的勞動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是個體化的,其創造的價值量無法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確定。

二是人工複製的藝術載體。這類載體的複製勞動雖然沒有獨創性,但卻需要有豐富的經驗、高超的技藝和嫻熟的技巧,具有傳達製作的模仿性、複雜性。這種勞動同樣是個別的,也是不可比的,其價值量也難以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量。

三是機械複製的藝術載體。如平麵作品的排版、印刷,歌曲磁帶、歌舞、戲劇、影視錄像帶的錄製、複製和光盤的刻錄,電影膠片的拷貝等都是可以批量、標準化、社會化生產的,其創造的價值是能夠,而且必須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確定和計量的。

(3)原創和人工複製藝術商品的價值形成具有個別性

機械複製藝術商品的價值形成是藝術本體價值形成的個別性與藝術載體價值形成一般性的對立統一。從質的方麵看,原創和人工複製的藝術商品的價值主要表現為由市場認同的個別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機械複製的一般藝術商品的價值,本體部分由市場認同的個別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載體部分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從量的方麵看,原創藝術商品一樣一件,件件不同。人工複製的同種藝術商品數量有限。因而,在這兩類藝術商品的價值構成中,藝術本體的價值分值很大,在單位商品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而機械複製的一般藝術商品數量巨大,在它們的價值構成中,藝術本體的價值分值極小,單位商品中包含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載體製作勞動創造的價值反而成為主要的了。正是這種價值構成的二元性決定了藝術商品的價格與其他商品價格的根本區別。

藝術品分類

藝術品的類別

現代藝術品的範圍已很難界定,因為現代藝術實踐活動繁複多樣,與傳統的藝術實踐有太大出入。藝術品的用途範圍也越來廣泛,越來越普及。這也導致了藝術品或者說藝術的兩個極端。一個是藝術品或者藝術越來越淺俗,另一個是藝術品或者藝術越來越高深。這種現象更進一步擴大了現代藝術品的範圍,也同時導致藝術品的分類越來越複雜。很難找到一個完美的給藝術品分類的依據和方法。

為了給藝術品分類,本文綜合藝術品的創作工藝、表現材質、表現形式、表現方式、使用目的、功能性能、時間範圍等來大致的給藝術品做一個分類。

(1)繪畫類藝術品

繪畫類藝術品又可分為:素描、速寫、中國畫、油畫、版畫、壁畫、水粉畫、水彩畫、漫畫、連環畫、插畫等。

(2)青銅器藝術品

青銅器藝術品大致可以分為:禮器類藝術品、兵器類藝術品、雜器類藝術品、農具類藝術品、青銅鑄幣類藝術品、銅鏡類藝術品、銅爐類藝術品、銅像佛像類藝術品等。

(3)書籍類藝術品

書籍類藝術品大致分為:古籍善本、陳舊平裝書、線裝書、鑒賞圖書、連環畫圖書、畫報、圖冊類、擺設圖書及其他圖書類藝術品等。

(4)雕塑類藝術品

雕塑類藝術品大致分為:石雕類藝術品、木雕類藝術品、竹雕類藝術品、牙雕類藝術品、角雕類藝術品、根雕類藝術品、玻璃鋼雕塑類藝術品、砂岩雕塑類藝術品、金屬雕塑類藝術品、複合材料類雕塑藝術品等。

(5)織印染繡類藝術品

織印染繡類藝術品可分為:紡織類藝術品、印製類藝術品、染製類藝術品、織繡類藝術品等。

(6)票據類藝術品

票據類藝術品大致分為:票據類、錢幣類、郵票類、火花類、卡類等。

(7)書法類藝術品

書法類藝術品可以分為:中堂、條幅、對聯、鬥方、扇麵、其他等書法藝術品。

(8)服飾類藝術品

服飾類藝術品可分為:帽類、鞋襪類、馬甲類、褂類、上衣類、袍類、內衣類、泳衣類等其他服飾類藝術品。

(9)民間工藝品

民間工藝品可分為:民間繪畫類藝術品、剪紙類藝術品、民間玩具類藝術品、皮影藝術品、民間工藝類藝術品等。

(10)文房四寶類藝術品

文房四寶類藝術品可分為:筆類、墨類、紙類、硯類及其他配用類藝術品。

(11)家具類藝術品

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櫃架類、屏風類。

(12)攝影類藝術品

攝影類藝術品大致分為:風光攝影、人物攝影、靜物攝影、新聞攝影、動物攝影、廣告攝影以及其他攝影。

(13)玉器類藝術品

玉器類藝術品大致包含:首飾類玉器、器物類玉器、陳設玉器等。

(14)珠寶首飾類藝術品

珠寶首飾類藝術品涵蓋廣泛,大致包含:耳釘、耳環、耳墜、耳線、項鏈、項圈、腰鏈、手鏈、手鐲、臂環、腳鏈、戒指、項墜、胸針、發簪及其他相關佩帶藝術品。

(15)傳統工藝品

傳統工藝品主要包括:漆器、金銀器、鼻煙壺、琺琅器、古董鍾表、中國風箏等。

(16)陶瓷類工藝品

陶瓷類工藝品主要包括:陶類工藝品、瓷器類工藝品、瓦罐類工藝品等。

國畫

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的油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依照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趨向及因此而產生的藝術手法而創作。

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麵的認識。

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融化物我,創作意境,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強調骨法用筆、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中國畫是具有“詩、書、畫”等中華民族文化特征,這是中國畫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詩情畫意。

油畫

油畫是西方繪畫中的主要畫種,指用油質顏色在木板、布、厚紙和牆壁上作的畫。初期油畫采用一種預製的,含有油與水成分的乳液作畫,即所謂“坦培拉”畫法。

據傳15世紀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複試驗,使油畫得到了完善。這種用亞麻仁油和核桃油為調和劑,使顏料易於調和,便於運筆,同時又可以層層敷設,畫麵透明鮮亮。油畫在文藝複興時期盛行於意大利和尼德蘭、西班牙、德意誌,18世紀、19世紀逐漸在英、法、俄各國發展起來,幾百年來,經過各國各代畫家們的繼承和創造,使油畫技法有很大的發展變化。油畫顏料裝入錫管的方法是1824年前後英國人發明的。油畫於清朝康熙年間傳入我國。

油畫的特點是能夠充分表達複雜的色調層次,具有透明、渾厚而豐富的效果,顏料有極大的遮蓋力,描繪較自由,便於修改,可反複多次表現物象的精神、實質,油色幹後,堅實耐久,易長期保存。

水彩畫

水彩畫是繪畫的一種,起源於15世紀歐洲,18世紀起在英國發展為獨立的畫種。它與我國的水墨畫有許多類似之處。水彩畫顏料是用膠水調製成的,作畫時用水溶解顏料於紙上,利用畫紙的白地和水分互相滲融等條件,表現出透明感、輕快、濕潤等特有的效果。

水彩畫顏料盡量選用專業用水彩,這是水彩畫最主要材料,是關係畫麵效果以及作品壽命的問題。如做一般的練習,水彩顏料也可用。但在水彩畫創作中選擇顏料,絕不能忽視,因為高級水彩顏料不易變色。凡所完全的作品不能長時間曝於日光下,或使之受到潮濕,紙色一變色即全毀,應多加注意。

水粉畫

水粉畫是彩色畫的一種,它吸收了油畫、水彩畫的某些長處,而獨立成為一種畫種,並具有它自身的特點。水粉畫用粉質所製顏料和水調合繪成。

顏色一般不透明,運用得恰當,能兼有厚重和明朗輕快的感覺效果。可畫在各種紙上,也可畫在布上或板上,在調色時,不宜像水彩畫那樣過多的用水,以能塗得均勻為適當。在調色方法上、水粉畫與油畫比較接近,又利用了水分,因而產生了厚薄濃淡的豐富變化。

年畫

年畫是一種富有裝飾性的,供家庭過年張貼用的美術作品。年畫多以寫實與裝飾、寫人與寫景、寫情相結合的簡明而誇張的手法,表現歡樂、幸福、吉祥、勞動和勇敢等題材。其色彩鮮豔明快,畫法工整細致,構圖集中,人物突出,形象優美。

最早的年畫是與古代雕版印刷技術分不開的,它是民間年畫隨著木刻版畫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年畫作為獨立畫種的出現,約在五代、北宋時期。神像畫包括門神、灶王等是年畫中最先出現的樣式。

到了明清時期門神畫中增添了吉祥意味的裝飾,在題材上逐漸擺脫了門神的固定內容和形式。明末清初時期,木版年畫也逐漸走向繁盛時期,並以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江蘇蘇州挑花塢等地出品流行最廣,形成了南北方年畫藝術的不同風格。20世紀初上海開始有膠版印刷的“月份牌”年畫,兼用作商業廣告,因色彩鮮豔,形象細膩逼真,售價低,內容為時裝美人而風行一時。

新中國成立後的新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題材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年畫的品種、形式越來越要求豐富和精致,它的特點比民間傳統年畫,畫得深入,色彩豐富,使人感到它即有民間年畫的喜慶氣氛,又有真實的色彩。因而,深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版畫

版畫是造型藝術中主要畫種之一,其特點是作者運用刀和筆或其他手段,在不同材料的版麵上進行刻繪或通過一定的化學處理進行製作,並可直接印出多份原作。

版畫與印刷是不可分離的,所謂的“版畫語言”就是繪畫利用某種印刷手段產生出來的藝術品種,而不是某種印刷手段去複製繪畫。傳統木刻隻是版畫中的一種,據考我國為木刻版畫的故鄉。曆史上木刻多用於重製圖畫,繪、刻、印分工,稱為複製版畫,後來發展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由作者自畫、自刻。

版畫以它的種類之多樣、形式之豐富、麵貌之多彩及其獨有的藝術特色為其他畫種所不能比擬,同時本身也有局限性,現代工藝、科技為版畫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天地。

(1)絲網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