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蛋與慧星蛋之謎(3 / 3)

於是,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大規模進攻,大批屠殺城內居民的說法。可是入侵者又是誰呢?有人曾提出,可能是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然而事實上,雅利安人入侵的年代比這座古城毀滅的年代晚得多,相隔幾個世紀。因此,入侵說也因缺少證據而不能作為定論。

在對“死丘事件”的研究中,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奇特現象,即在城中發現了明顯的爆炸留下的痕跡,爆炸中心的建築物全部夷為平地,且破壞程度由近及遠逐漸減弱,隻有最邊遠的建築物得以幸存。科學工作者還在廢墟的中央發現了一些散落的碎塊,這是黏土和其他礦物燒結而成的。羅馬大學和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實驗證明:廢墟當時的熔煉溫度高達1400℃~1500℃,這樣的溫度隻有在冶煉場的熔爐裏或持續多日的森林大火的火源才能達到。然而島上從未有過森林,因而隻能推斷大火源於一次大爆炸。

其實,印度曆史上曾經流傳過遠古時發生過一次奇特大爆炸的傳說,許多“耀眼的光芒”、“無煙的大火”、“紫白色的極光”、“銀色的雲”、“奇異的夕陽”、“黑夜中的白晝”等等描述都可佐證核爆炸是致使古城毀滅的真凶。

可是,曆史常識又告訴我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才發明和使用了第一顆原子彈,遠在距今3600多年前,是絕不可能有原子彈的。

也有人認為,在宇宙射線和電場的作用下,大氣層中會形成一種化學性能非常活潑的微粒,這些微粒在磁場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並變得越來越大,從而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球形“物理化學構成物”,形成這種構成物的大氣條件同時還能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積累多了便會發生猛烈的爆炸。隨著爆炸開始,其他黑色閃電迅速引爆,從而形成類似核爆炸中的鏈式反映,爆炸時的溫度可高達15萬度,足以把石頭熔化。這個數字恰好與摩亨佐達羅遺址中的發掘物相一致。據推測,摩亨佐達羅可能是先被有毒空氣襲擊,繼之又被猛烈的爆炸徹底摧毀。而在古城的大爆炸中,至少有3000團半徑達30厘米的黑色閃電和1000多個球狀閃電參與,因而爆炸威力無比。

還有人認為,摩亨佐達羅毀於外星“宇宙飛船”。英國學者捷文鮑爾特和意大利學者欽吉推測,3500萬年前,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動力飛船在印度上空遊戈時,可能意外地發生了某種故障而引起爆炸,以至造成巨大災難。然而外星人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故此證據不足。

對以上幾種觀點,現在還難以判斷是非。大海在頭頂之謎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神秘事件研究家叫馬歇爾·卡爾多納,在他住在美國西部的一段日子裏,總是到處尋找古玩。一天,他到一家古玩店選購古董,突然發現一卷陳舊的手稿。這卷手稿顯得破破爛爛,字跡已褪色,幸好內容還算完整。馬歇爾隻花了買一卷廢紙的錢就把這份手稿弄到了手,回家後急急忙忙通讀了整部手稿後,他大吃一驚,感到難以置信,因為這部手稿記錄的一位挪威漁夫的離奇經曆,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挪威位於歐洲北部,部分國土位於北極圈內,一位叫奧爾夫·亞森的漁夫和他的兒子就住在這裏。一天,亞森和他的兒子乘一艘小小的機帆船向北行駛,他們計劃這次行程約需1個月。航行途中,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船向北行進,氣溫卻一天天地升高。一天,兒子突然指著羅盤說:“爸爸,你看,羅盤好像有點不對頭。”亞森回頭一看,羅盤突然開始指向南方,可是船仍在向北行駛。

漁夫父子看看四周,看到的情形讓他們驚愕地說不出話來,不知該怎麼辦。

不知什麼時候,他們頭頂上的天空消失了,代之以碧藍碧藍的海水。船繼續行進,這時周圍的環境似乎已近黃昏,他們環顧四周,上下左右都是海水。又過了一會兒,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進入了一個長夜無晝的世界。突然,他們看見了另一個太陽,也許稱為“地心的太陽”更恰當些。逐漸地,周圍亮如白晝,海水前方出現了陸地。他們隱約分辨出陸地上生長著綠油油的植物,甚至還有動物。

很久以前,亞森父子曾聽說過一個傳說,在北極某處有一個世外桃源,這裏氣候宜人,難道這就是那個世外桃源?

一年後,亞森父子平安地回到了故鄉。他們向鄰居敘述了那個國度裏的情景。那裏住的都是些巨人,身高大約4米;那裏不僅有動物、植物和各種農作物,還有供他們使用的各種日常用具,其大小與巨人成正比;那裏的一粒葡萄大得相當於一隻普通的蘋果。

村裏人沒有一個相信他們的敘述,認為他們所說的是白日夢話。亞森父子沒有辦法,隻能專程前往美國,向住在洛杉磯的喬治·埃馬森先生詳細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埃馬森根據他們的敘述寫成了這部名為《一位挪威漁夫的離奇》的書稿。

人真的會遇上這些事情嗎?挪威的北極探險家弗裏喬夫·南森證實,在北冰洋底下,似乎有一個由海水形成的巨大空洞。他從1893年6月開始,在北冰洋的浮冰上生活了一年半,成為第一個踏入北緯86°41′的人。他看到了北極圈內的許多奇異現象。其中,在北冰洋的冰海中有一片“開水”,這是一片在黑沉沉的廣闊冰海上的不反射天空光線的不凍海域。

美國極地探險家霍爾,早於南森20多年前曾3次闖入北極進行探險,他也提及,當他的探險隊一行正沿冰山而上時,在距他們大約7千米的地方出現了一片不凍海域,這片“開水”從南到北,占據了兩座冰山之間的整個海峽。

1906年,極地研究家威廉·裏德根據南森和霍爾的敘述,坐著狗拉雪橇直奔北極,想去親眼看看這片不凍海域。

據他說,當他接近這片海域時,周圍開始湧出團團濃霧,那片“開水”就在濃霧籠罩下。裏德猜測,濃霧是由地球內部流出的暖空氣造成的,也就是說,在北極圈的某個地區肯定有一個通過地勢加溫並使熱空氣泄漏的地方。

裏德的假設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