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食草性恐龍在恐龍世界中處於被宰割的地位。
專家們都認為,食草性恐龍的身材一般比肉食性恐龍大幾倍,是由於食草性恐龍為了保全自己進化而來的,這樣,當食肉性恐龍麵對這樣一樣龐然大物時,不好下手。
但是,食草性恐龍一旦遭到成群的肉食恐龍的追擊,體積再大恐怕也難逃惡運。
為此,它們開始發展自己的防禦武器,讓對方在攻擊自己時,也要三思而後行。
尾巴,一直都是恐龍們進攻和防禦的武器,而占據這個優勢的,並不是食肉恐龍,而是一種食草性恐龍。
這種恐龍叫甲龍。
甲龍是白堊紀時的大型草食性恐龍,發現於北美洲,長達107米,最大的特點是長著一條巨大的棒槌尾巴。
甲龍是一種在關鍵時候能和食肉恐龍拚上一拚的恐龍。
甲龍的整個身體,包括頭、臉、眼皮上,都長著厚厚的骨質鱗甲和骨刺,食肉恐龍的利爪根本就抓不進去。它有堅挺強健的尾巴,尾部有一個沉重的尾錘,尾錘是由愈合在一起的骨板構成,利用強有力的尾部肌肉來擺動它,當遭到凶猛的食肉恐龍的襲擊時,它就用這個至少幾十公斤的“流星錘”橫掃過去,使其受到傷害。
所以,食肉恐龍再厲害,一般也不敢去惹恐龍世界裏的這個“坦克”。尾巴最長的恐龍
1911年,德國的古生物學家埃伯哈德弗萊期在非洲的坦桑尼亞發現了巴洛龍的化石。
巴洛龍是一種植食性蜥腳類恐龍,體重大約40噸,比8頭大象還要重,身長達24米,是最大的恐龍。
它最大特點就是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到現在為止,在所有被發現的恐龍中,巴洛龍的尾巴最長,達20多米,它是由82塊骨頭組成。巴洛龍那長達9米的脖子就是靠其極長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的。除此之外,長尾巴還可以用來作防禦武器,像鞭子一樣,攻擊襲擊它的敵人。
巴洛龍的食量極大,據估計,它一天要吃掉1500公斤的食物,因此,可以想像它那小小的腦袋指揮著那小小的嘴一刻不停地吃東西,隻有如此,才能滿足龐大身軀的所需能量,即使這樣,它用牙割斷樹枝和草莖後也不加咀嚼,就直接囫圇吞棗似的咽到肚子裏,在胃石的幫助下,在胃中才將食物磨碎,從而消化。另外,它還有一個蜥腳類恐龍共同的特點——鼻子長在頭頂上。
牙齒最尖利的恐龍
恐龍大家庭中,不管是肉食性恐龍,還是食草性恐龍,牙齒都非常尖利。
但牙齒最尖利的還是噬肉鯊龍。鯊魚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動物,它們令許多海洋動物甚至人類都膽顫心驚,尤其是它們的牙齒。噬肉鯊龍和鯊魚一樣,有著巨大的尖牙。噬肉鯊龍身長大約有8米,腦袋特別大,很聰明,它們跑起來很快,是恐龍大家族中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凶手”。
暴龍是牙齒尖利的恐龍群裏的亞軍。暴龍生活在白堊紀,是蜥腳類恐龍,首先在北美洲和亞洲東部被發現,它們的身長大約12米。它們的牙齒就像牛排刀,顎部非常有力,能讓牙齒產生很大的咬合力量。
阿爾伯特龍的牙齒比起噬肉鯊龍和暴龍來要差一些,不過,它們的牙齒也很尖利。阿爾伯特龍是獸腳類恐龍,最先是在美國和加拿大被發現,身長大約有8米。它們的牙齒就像鋸子一樣,不過,它們鋒利的牙齒尖是向後彎的,所以一旦被阿爾伯特龍的牙齒咬住了,要脫身那就非常困難了。
牙齒最多的恐龍
說起牙齒,大家一定會想起那些凶悍威猛的肉食恐龍的牙齒,其實則不然,牙齒鋒利,但數量不一定最多。
牙齒數量最多的是鴨嘴龍。
鴨嘴龍屬於鳥腳類的植食性恐龍,它是白堊紀晚期最繁盛的恐龍。
鴨嘴龍的頭骨前部和下顎變寬,形狀很像扁闊的“鴨嘴”,它的名字就是因此而得來的。
鴨嘴龍的牙齒數目多得驚人,結構也很特殊,在它那扁闊的大嘴裏,上下左右的每個牙床上就有500多顆牙齒,這樣一來,對於典型的鴨嘴龍來說,牙齒總數多達2000多顆,這些牙齒密密麻麻地排列成數行,有的還呈交叉排列,鴨嘴龍的牙齒一旦磨損,牙的表麵就會變成像鋪石的路麵一樣坑窪不平。這和磨盤是一個道理,有助於將食物磨碎,並研成糊狀。正在使用的牙齒經磨損後,就逐漸被頂出來,進一步受到磨損,然後換成新的牙齒。鴨嘴龍是吃植物的,看來,它們能夠利用這一副牙齒將食物切碎,並且把它嚼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