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爬樹的恐龍(1 / 3)

會爬樹的恐龍

前麵我們已將劍龍向讀者作了概括性的介紹。近幾年,在四川盆地發現了另一類奇特的恐龍,它和劍龍一樣也屬於鳥臀類恐龍,這裏保存有非常完美的化石標本,那就是一類“會爬樹的恐龍”——棱齒龍。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棱齒龍的淵源。

在地球曆史上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曾生活過許多用兩足行走。兩條腿呈站立姿式、後肢上也隻有3趾的恐龍,乍看上去這些特點與現代鳥類的某些特征十分相似,因此,古生物分類學上把這類恐龍歸屬於鳥臀類中的“鳥腳龍”。

鳥腳龍屬於鳥臀類恐龍中的一個分支類群。鳥腳龍化石在南北美洲、歐洲、非洲和亞洲都有發現。我國發現的鳥腳龍化石材料也非常豐富,如內蒙古發現的“禽龍”,山東、黑龍江發現的“青島龍”、“山東龍”等鴨嘴龍類恐龍。但是,這些鳥腳龍都是屬於白堊紀的恐龍。

我國有沒有侏羅紀時代的鳥腳龍化石呢?有,而且還真不少呢。它們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中、晚侏羅紀地層中,有三巴龍、鹽都龍、工部龍、曉龍、靈龍等5種鳥腳龍化石。在古生物分類學上,它們都歸屬於棱齒龍科。

讀者可能不會忘記,人類第一次認識的恐龍這類動物化石就是“禽龍”,禽龍屬於鳥腳龍。1822年,英國的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化石,從此揭開了人類研究恐龍化石的序幕。1878年有一個震驚世界的發現,那就是在比利時的貝爾尼沙煤礦,一次發現30多個禽龍骨架化石,其中有17具完整的骨架保存在比利時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裏。

1944年,在四川盆地的威遠縣發現了禽龍化石,楊鍾健教授研究後將其命名為“嶽氏三巴龍”。遺憾的是,由於三巴龍化石材料破碎,不能肯定就是禽龍化石。我國發現的禽龍化石材料都很破碎,這類恐龍化石,在我國其他省份發現很少,這裏不作詳細討論。

現在,讓我們來著重介紹一下奇特的棱齒龍。由於四川盆地保存的棱齒龍類化石不但材料豐富,而且有完整的骨架、完美的頭骨,我們理應重點介紹。

棱齒龍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是一類個頭很小的恐龍。體長一般1~2米,身體結構相當輕巧。它的前肢短,後肢長,四肢骨中空,靠兩足行走。前上頜骨生有牙齒,下頜骨前方保留了1塊骨齒,腰帶為典型的四射式,因此它也屬於鳥臀類恐龍。

棱齒龍的後肢有4個腳趾,第五趾已經退化;腳趾長而靈活。前肢有5趾,第五趾小而與腕骨呈直角,趾端生有細長的爪。由於它的四肢具有上述構造特征,所以許多古生物學家推測:棱齒龍是一類會爬樹的恐龍。因為它身體輕巧,“手”腳靈活,適於抓握和攀緣樹枝,在叢林中過著樹棲生活,以植物的嫩枝葉為食。樹棲生活也是棱齒龍逃避肉食者的襲擊、保護自身的好辦法。

關於棱齒龍的生活習性,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眾說紛紜。有的學者對其係“樹棲”觀點持否定看法。究竟它的生活習性是怎麼回事,有待發現更多的化石去研究,才能做出正確的結論。三疊紀的恐龍明星

三疊紀是恐龍最早出現的時期,雖然早期的恐龍沒有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威風,但是,它們依然是那一時期聯合古陸上的有力統治者,也是動物王國裏的佼佼者。它們都有哪些明星呢?

板龍: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成年後大約有8米長,後肢較強大,進食的時候能將前腿豎起,後腿支撐可以吃樹上的葉子。板龍是草食性恐龍,它的遺骸在歐洲被挖掘出來。板龍的腦袋很小而脖子卻很長,其後是長長的背部和尾巴,它的前後肢都有五指(趾),但第五指(趾)已經退化,板龍有樹葉狀的牙齒,邊緣還有鋸齒,但由於上下顎的結構不太適合咀嚼,因此,它也隻能利用胃石來磨礪食物。

匹薩諾龍:這是迄今發現得最早的鳥臀目草食性恐龍,身長1米左右,用後足行走,現在的阿根廷曾是它們大量繁殖的故鄉。

鼠龍:這種草食性恐龍大部分也是生活在阿根廷那一帶,它既可以四肢行走,也可以兩足行走,長著一條長而有力的尾巴,身長3米左右。

裏克霍隆龍:這種恐龍體型較大,身長大約4米,屬於草食性恐龍,它的化石最早在非洲的萊索托被挖掘出來的。

瑞維托龍:這也是一種草食性恐龍,個頭不大,身長約1米,用後足行走,它來源於美國新墨西哥州。

鞍龍:在三疊紀時的草食性恐龍中,鞍龍算得上是一個大個子了,身長約10米,但體重較輕,動作輕盈,前肢各有5趾,趾上長著大大的甲爪,它的活動範圍是在今天的德國境內。

科羅拉多斯龍:這種草食性恐龍是在阿根廷找到的,屬於早期蜥蜴類爬行動物,這種恐龍用四肢行走,但也可將前肢豎起,身長4米左右。

合踝龍:這是一種肉食性恐龍,身長3米左右,用兩隻後腳行走。它們骨骸化石發現於非洲的津巴布韋和美國的亞利桑那州。

躍足龍:和其他恐龍相比,躍足龍就像一隻玩具恐龍,身長僅60厘米,重量不超過兩斤,看上去和一隻鴨子的大小差不多,但偏偏這樣超微型的恐龍是食肉恐龍,看來它也隻有捕食那些小型的哺乳動物和一些昆蟲了。

腔骨龍:腔骨龍體形也不大,長約3米,用後足行走,牙齒尖利。而且據考證,這是一種連同伴和後代都吃的食肉恐龍。它體態輕,骨頭是中空的,靈活機敏,這種恐龍最早是在美國被發現的。

坐骨龍:這也是一種凶殘的食肉性恐龍。屬於最早發現的恐龍品種之一,出土地點在阿根廷,這種恐龍體形不大,隻有2米左右,用後足行走,但凶猛異常,捕食能力極強。

黑瑞拉龍:這種恐龍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恐龍之一,用後足行走,捕食其它動物,體形中等,大約3米左右,牙齒尖利。它是在阿根廷出土的。

敏龍:一看名字就知道這一種非常敏捷靈活的恐龍,體型較大,長約55米,肢體比較纖細,但顎部強而有力,能撕裂任何動物,它們曾生活在西歐地區。

阿裏瓦龍:這種恐龍發現於南非,身長大約8米,體重達15噸,在當時,可是最重的食肉恐龍之一了。

南十字龍:南十字龍是在巴西發現的一種非常古老的恐龍,也是肉食性的,用後足行走,牙齒尖利,身長2米左右,個頭雖不大,但是,對於獵物可一點也不留情,常常幾條南十字恐龍圍攻比自己大的獵物。

瑞歐哈龍:這種恐龍也是在恐龍的故鄉阿根廷發現的,瑞歐哈龍體型較大,長約11米,它屬於早期蜥蜴類爬行動物,腦袋小,身軀大,脖子和尾巴都比較長,比一般的肉食恐龍顯然大得多。

黑山龍:這種恐龍骨骸是在南非發現的,是屬於早期的蜥蜴類爬行動物,腦袋小,脖子長,身軀龐大,四肢粗壯,身長大約12米,尾巴又細又長,占去了身體的一大部分,像條鞭子,是相當有力的防身武器。

副細顎龍:一看這名字,就知道這種恐龍下顎小,不是那種善於撕咬的食肉性恐龍,副細顎龍的身長隻有12米左右,前肢的5個腳趾中,有2個較短。它們曾生活在今天的德國境內。

祿豐龍:發現於我國雲南祿豐,是我國已知最古老的原蜥腳類恐龍,是後期出現的龐大的蜥腳類的祖先類型。祿豐龍生活於三疊紀的晚期,體長5~6米,能用四足或兩足行走。主要以植物為食。侏羅紀的恐龍明星

荒涼缺少植物的三疊紀過去之後,侏羅紀時代的地球則變得更加生機盎然了,天空晴朗,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沙漠逐漸減少,成片成片的鬱鬱蔥蔥的樹林出現了,不隻有低矮的蕨類、藻類植物,還有高大的針葉樹、銀杏樹,豐富的食物,適宜的環境使恐龍們迅速繁盛起來,前所未有的巨型恐龍們爭相亮相,競爭自己的生存空間,這些龐然大物們在平原與樹林之間遊蕩,粗大的腳印深印在泥土之上,這是它們休息時的景象。它們找食填肚子的時候又會是另外一副景象。食肉恐龍餓了,對比自己大幾倍的食草恐龍也敢發起進攻,食草恐龍急了,對凶惡的食肉恐龍也會掃出自己的巨尾,抬起自己的巨腿攻擊過去,塵土飛揚,樹枝抖動,恐龍與恐龍之間進行殊死的搏殺,毫不手軟。

這就是當時的侏羅紀恐龍生活的情景。

當然,每個時代都少不了明星,在恐龍的繁盛的侏羅紀就更多了。

羊毛龍:這種恐龍屬於鳥腳類恐龍,它的骨盆樣子象鳥的骨盆,是一種小型的食草恐龍,身長大約2米。走動的時候,既可以四肢著地,也可以用兩條後腿行走,這種恐龍的化石發現於南非。

梁龍:這是典型的蜥腳類恐龍,長約26~27米,比網球場還大,梁龍脖子又細又長,上麵頂著一個小腦袋,它的眼睛很大,視覺良好,鼻孔朝天,長在頭的頂部。牙齒外形像釘子,長在嘴的前部,數目很少,頂多不過12~16個,它的脖子有75米多長,由15塊頸椎骨組成。細長的脖子一抬頭就可以伸到樹的頂端,吃各種嫩葉,梁龍曾生活在北美洲。

腕龍:腕龍的拉丁文意思是長臂蜥蜴。它的體型僅次於地震龍。1900年,最早發現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州。1907年,在坦桑尼亞也有發現,這次發現的腕龍標本顯示它身長約23米,站起來有12米高,相當於3層樓房的高度,估計體重達80噸,它的前肢比後肢發達,這樣能幫助它支撐較重的脖子,它的脖子長度可達10米。據估計,它一天要吃掉1500公斤植物,比大象多10倍,因此,可以想像它那不大的腦袋,不大的嘴隻有一刻不停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此外,它還有一個蜥腳類恐龍共同的特點——鼻孔長在頭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