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椎龍:這種恐龍發現於南非和北美,長著長長的脖子和尾巴,身軀笨重,身長達4米,當然,和腕龍比起來,它隻能算是一種中小型的食草性的恐龍。它前肢發達,四肢粗壯有力。
歐斯尼龍:歐斯尼龍是當之無愧的小型食草性恐龍,身長不過14米,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嘴巴長得像鳥嘴,生活在北美洲的廣闊地區,以吃蕨類和藻類為生。
尖尾龍:尖尾龍是劍龍家族中的一員,背上長有尖刺,身長46米左右,生活在歐洲地區,四足行走,頭小尾巴長。
嗜鳥龍:它的名字又叫“鳥類的盜賊”,身形比較小,大約2米左右,這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估計曾經以各種小動物或其它動物的蛋為食物,它們曾生活在北美洲。
角鼻龍:這個名字的意思是:“長角的蜥蜴”,樣子十分凶狠,長著鋒利的牙齒,在鼻子和眼睛上方還長有角,拖著一條長長的有力的尾巴,凶神惡煞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捕食的高手,角鼻龍是在北美洲出土的,它是典型的食肉性恐龍。
椎棘龍:在英國的南部地區曾經生活著椎棘龍。它們怪模怪樣似乎從水裏爬到陸上還沒完全進化好。因為它們的背上長著一隻巨大的鰭,椎棘龍用後肢行走,後肢比前肢長而且有力,這種恐龍的身長在8米左右,當然包括它那條長尾巴。
大龍:大龍長著一顆大大的頭,一張開嘴,就露出鋒利的牙齒,它頭大脖子短,肌肉特別發達,下顎有力,這種長相一看就知道是以獵食其它動物為生的,它用兩足行走,身長9米,尾巴長而有力,身體笨重。這種恐龍最初發現於歐洲。
虛幻龍:虛幻龍是一種大型的蜥腳類恐龍,曾生活在非洲北部,長著細長的脖子,長長的尾巴,體型巨大,曾一度被人們稱做“雷龍”。
雙冠龍:雙冠龍長得有些怪,頭頂上生長著一對骨質的冠子,身長大約6米,頭尾以及牙齒都很長,牙齒鋒利,呈刀刃狀。它有大的眶前孔和有力的下頜,前肢比後肢短,後肢的骨骼愈合得很緊密,腳上有三隻利爪。屬於食肉性恐龍。
美頜龍:美頜龍屬於獸腳類恐龍,身材細長,大約60厘米長,是最小的恐龍之一。第一個美頜龍化石標本發現於德國巴伐利亞省索倫芬石板石灰岩中。美頜龍身體結構輕巧,脖子修長而靈活,前肢短,後肢長,尾巴也較長。它的頭骨中有空洞,因而變得更為輕巧,行動更為敏捷。牙齒雖小,但彎曲而又鋒利,所有下頜的牙齒都長在眼窩之前,以捕殺小動物為生。
火山齒龍:雖然每次挖掘出來的火山齒龍化石都沒有頭部,但是,專家們還是看出來了火山齒龍似乎綜合了三疊紀蜥腳龍和侏羅紀蜥腳龍的特點,頭小,尾巴大,脖子長,身長約6米。這種恐龍最早出現在非洲的津巴布韋。
躍龍:這種恐龍稱得上是霸王龍的老祖宗。是侏羅紀時期的獸腳類肉食性恐龍。躍龍麵目可憎,頭大,嘴大,口中長滿了尖利的牙齒,尾巴粗大有力,後肢結實,每隻前足上長有三隻鋒利的爪子,足以撕裂任何動物的皮骨。這種強悍的恐龍的身長11米左右,生活在北美洲,非洲以及澳洲的廣大地區。
永川龍:是一種與躍龍相似的肉食恐龍。侏羅紀晚期(13億年前)活躍在我國四川盆地一帶,是當地的一大惡霸。體長8~9米,高約4米。在四川永川縣上遊水庫曾發現了一具完整的永川龍化石。
氣龍:這種恐龍又叫建設氣龍,這樣命名表達了研究恐龍的科學家對我國石油行業大力協助他們化石挖掘工作的感激之情。建設氣龍曾生活在四川境內,它是巨齒龍科肉食性恐龍,它比晚期的肉食類恐龍輕盈,牙齒側扁,外形像匕首,上麵有鋸齒,是用來撕裂食物的利器。它前肢小,後肢粗壯,主要靠後肢行走。氣龍是侏羅紀時期當地恐龍動物群中的一方霸主,是植食性恐龍最凶狠的敵人。
劍龍:劍龍有骨質的劍刺般的甲板,所以,又叫骨板龍,它是1877年,由美國的馬什教授命名的,劍龍身長4~9米,出現於侏羅紀中期,繁盛於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就滅絕了,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劍龍的頭很小,最早在美國發現,劍龍頭骨隻有35厘米長。所有的劍龍都是前肢短,後肢直立,整個身體就像一座拱起的小山,劍龍前肢有4個爪子,爪呈蹄狀,特別能支持體重,甲片從脖子一直長到尾巴,呈三角形,有一排到兩排,特征非常明顯,很容易識別。劍龍曾經在北美生活過。我國也出土過類似的恐龍,如四川的華陽龍就是劍龍的一種。
華陽龍:是劍龍一種。生活於侏羅紀中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生存時代最早,又比較原始的劍龍。身長約43米。它的化石發現於四川自貢,標本相當完整。
合川馬門溪龍:是生活於侏羅紀晚期(13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恐龍王國的巨人之一,非常有名。長頸、長尾、小腦袋,四足行走。全長22米,重幾十噸,主要吃植物。它是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產於我國四川省的合川縣。
雷龍:化石發現於美國。它與馬門溪龍是“同代人”,也是同一類型。體長23米多,重約30噸。它的尾巴末端又細又長,像鞭子。食肉龍來犯時,雷龍就拿“鞭子”狠命抽打它。
梁龍與馬門溪龍、雷龍同時代、同類型的植食恐龍。化石在美國及歐洲都有發現,體長25米,尾巴特別長。白堊紀的恐龍明星
距今144億年到距今6500萬年間的8000萬年,是白堊紀恐龍們的世界。那時,氣候變得更加溫暖濕潤,四季也分明了,枝葉繁茂的有花植物也開始出現,高大的橡樹和山核桃樹也成片成片地出現,更加適宜的氣候和環境,使中生代的這些霸主們的生活也達到了頂峰。許多新的恐龍在白堊紀期間進化出來,這時,地球上恐龍的種類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食草恐龍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它們一道跋山涉水,尋找枝葉繁茂的地方,共同度過白堊紀的每一天。而食肉恐龍們則已具備了肉食性的方式所需要的一切:尖牙、利齒以及力量,它們日日尋覓獵物,優越的條件使它們敢於進攻比它們大幾倍的食草恐龍,當然,它們對美味的恐龍蛋和細嫩的小恐龍更加鍾情,它們是古大陸上可怕的獵手,手中掌握著操縱自然界生靈生死存亡的大權。當然,它們的命運有時也操縱在別的食肉恐龍的手中。現在,就讓我們看看白堊紀的恐龍明星吧。
擬櫛龍:它的化石發現北美洲的西部地區。它是一種大型的食草性恐龍,連頭帶尾長約10米。擬櫛龍最大的特點是頭上長著一個彎曲而中空的頭冠,據考證,擬櫛龍可能利用它中空的部分來發出聲響。
慈母龍:慈母龍是鴨嘴類恐龍中的一種。英文稱慈母龍為“Maiasauns”,意思是“好媽媽蜥蜴”。慈母龍照顧幼仔真是無微不至。一般它們把蛋產在高原地區,這樣既可以避免洪水,又可以覺察周圍的動靜,小慈母龍出世之後,一直與父母住在一起,有人預測,認為小慈母龍一直要長到10~12歲後,才能自己找東西吃。所以,一般來說,小慈母龍要與父母共同生活15年之後,成年的慈母龍才會放心地讓它們到廣闊的原野上去闖蕩一番。這種恐龍為養兒育女,含辛茹苦,嘔心瀝血,所以才把它們稱做慈母龍。慈母龍成年後一般身長9米左右,曾生活在北美洲地區。
甲龍:是白堊紀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背部有堅硬的骨甲、骨甲上長有骨刺。因為它身披厚甲,體型巨大,所以有“活坦克”之稱。它們的特點是:有寬闊,堅固的頭骨和棒槌狀的尾巴。它的頭骨上有骨質的眼瞼,可以抵禦肉食恐龍鋒利的爪子,背部、脖子、尾巴也用甲板武裝,甲板上還有一些釘狀物和板狀物,眼睛上部有三角形的骨甲。甲龍的尾巴別具特色,尾巴至少有30千克重,更可怕的是尾巴末端長著一個棒槌狀的東西,這條尾巴揮過去,打著誰誰都受不了,所以,即使遇上凶殘的暴龍之類的食肉恐龍,它也不怕。當然,需要穩住自己的陣腳不要讓對方掀了四腳朝天,因為柔軟的腹部一旦暴露出來,那可就慘了。甲龍身長6~7米左右,估計重達2噸,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地區。
豪勇龍:豪勇龍長著一張扁扁的嘴巴,背上長著一葉長長的扁扁的鰭,從背部一直延伸到尾巴,長達7米,這麵鰭的作用可能是用來控製體溫的,冷的時候,鰭對著太陽,吸收熱量,提高體溫,熱的時候,到蔭涼的地方,有風的地方散熱,降低體溫。豪勇龍是一種曾生活在非洲尼日爾的草食性恐龍。
禽龍:禽龍的名稱來源於它那蜥蜴般的牙齒。它的上下頜的前部沒有牙齒,後部的牙齒兩邊都有鋸齒,互相咬合在一起。身長約10米,身高5米,兩足行走,後肢粗大強健,最奇特的地方是前肢的大拇指像個大釘子,這是自衛的武器。前肢有四個手指,第四個手指和其它的手指配合,可以抓握食物,鉤斷樹枝,保持身體走路時的平穩。禽龍跑起來速度很快,平均每小時能走35公裏。它的頭較大,有點像鳥頭,長有角質的喙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