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爬樹的恐龍(3 / 3)

禽龍發現於歐洲,北美洲以及北部非洲,蒙古等地。

鸚鵡嘴龍:鸚鵡嘴龍是最早的角龍類,它有短的鼻子,位置較高的鼻孔,高高的喙嘴,非常像現在的鸚鵡,所以叫鸚鵡嘴龍。這種恐龍體形較小,身長不超過2米,大小像現在的狗。走路時,主要依靠後肢直立行走。牙齒寬而平滑,以植物為食,鸚鵡嘴龍曾生活在我國山東、內蒙、遼寧等地及南亞、蒙古、俄羅斯等地。

木塔布拉龍,這種恐龍也是一種大型的食草恐龍,口和鼻子向前突起,顯得十分突出,蹄部呈馬蹄狀,腳趾上有鋒利的甲釘,是用來自衛的武器,木塔布拉龍曾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廣大地區。

原角龍:是白堊紀晚期生活在我國華北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一帶的一種小型的四足行走的恐龍,是鸚鵡嘴龍向角龍演化的中間類型。體長1~2米,其模樣介於鸚鵡嘴龍和角龍之間。它的頭上還沒長出真正的角來,隻是有點突出而已。在蒙古曾發現原角龍的蛋化石,有兩個蛋殼裏還含有未孵化出來的幼仔的骨骼呢!這是首次發現的恐龍蛋。

角龍:是白堊紀末期生活在北美地區的一種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很大,嘴似鸚鵡,頭後部生有頸盾,以保護頸部。頭上長有數量不等的角,有的長在鼻骨上,有的長在眉骨上。體態威武,非常勇猛。植食恐龍中,數它的武器最精良。年輕氣盛的角龍,根本不把霸王龍放在眼中。角龍之間也常常進行角鬥。它們體長5~9米,重4~8噸。種類較多,有獨角龍、三角龍、五角龍、戟龍、刺甲龍、隙龍等,是恐龍家族最後演化出來的成員。

腫頭龍:腫頭龍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一種鳥腳類恐龍,兩足行走,身軀同鴨嘴龍差不多,但頭上卻有功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又厚又圓的頭蓋骨,它幾乎把眼睛給蓋上了,腫頭龍的頭蓋骨達25厘米厚,這是它自衛和攻擊的最佳武器,所以堪稱恐龍世界裏的“鐵頭大俠”。當敵人來犯時,它會用頭部去拚命地撞擊,即使有時是硬碰硬。它的頭蓋骨就像安全帽一樣,能減少震動的強度,以免腦受到震蕩。它的鐵頭功主要用來對付肉食龍的進攻和爭奪配偶及領導地位。腫頭龍一般長5米左右,高15米,前肢短,後肢長,長長的尾巴用來保持身體平衡。腫頭龍一般群居生活,最早發現於北美洲。

食肉牛頭龍:食肉牛頭龍是一種凶猛的肉食恐龍,它身長約75米,生活在白堊紀中期到晚期,發現於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它的腦袋像牛頭,眼睛上有一對向上、向兩邊伸展的扁角,它上下顎十分有力,能輕易地撕開大塊的肉。尾巴長而矯健,用來保持身體平衡,它的前肢特別短小,後肢異常粗壯,牙齒大約有4厘米長,上麵有鋸齒並且向後彎曲。隻要它的尖牙利齒碰上誰,誰就難逃它的“龍口”。

迅猛龍:迅猛龍個頭不大,可以說是相當小,但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凶狠的食肉恐龍,動作靈活,速度快。迅猛龍兩腳上各長有一隻碩大的彎彎的彈簧刀似的甲爪,這在刺殺獵物時能派上用場,迅猛龍的化石是中國和蒙古出土的。

竊蛋龍:一看這個名字,就知道它專門偷其它恐龍蛋的恐龍。當美國的中亞細亞考察團在蒙古首次發現竅蛋龍的骨架時,這個骨架正好臥在原角龍的蛋上。於是,竊蛋龍的名號就叫響了。竊蛋龍體長2米,頭很小,四肢粗壯有力,趾上長有利爪,是快跑的能手。此外,它還長有強壯的上下顎,具有很硬的喙嘴。當然,現在有科學家似乎準備給竊蛋龍翻案,認為它並不竊蛋,它可能是吃些蛤蜊之類,又吃些漿果的雜食性恐龍,時代這麼久遠了,真實情形究竟是怎樣,誰又能說得清呢?

霸王龍:又叫暴君龍,是白堊紀晚期的一種凶猛的肉食性恐龍,它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大的肉食恐龍,體長15米左右,高5~6米,重約7噸,頭顱骨非常大,有1米多長,血噴大口裏,長滿了匕首狀鋒利的牙齒,簡直就像一台瘋狂的“絞肉機”,獵物一到它口裏,就沒有生還的機會。霸王龍兩足行走,後腿強壯有力,生有銳利的爪子,四個腳趾穩穩地撐住龐大的身軀,前肢退化厲害,變得非常短小,每隻手上各長兩個手指,指頭長著彎彎,鋒利的爪子。暴君龍最早是在北美西部被挖掘出來的。研究表明,這種肉食性恐龍雖然凶悍無比,是巨型獸腳類發展到頂峰的成員。但有時也可能撿點其它恐龍吃剩的肉來充饑。

策爪龍:策爪龍發現於英國。身長大約9米,長有大大的甲爪,但這爪子似乎不是用來抓陸地上的動物的。科學家們在它腹腔內的化石殘骸中找到了魚類的痕跡,因此,這兩隻大大的甲爪可能是捕食魚類的最佳工具,就像現在的魚叉那樣,策爪龍也可能是以魚類為食的食肉性恐龍。

似雞龍:似雞龍生活在北美西部,蒙古以及我國的內蒙古。這種恐龍身長6米左右,它有一個很大的腦顱,說明它可能有立體視覺。它前肢生有甲爪,腿部纖細,腳上有平直而窄的爪,在奔跑時能起到防滑的作用,似雞龍可以說是恐龍世界中的短距離快跑的能手。由於它的腦子較大,因此,是恐龍家族中頭腦最機敏的恐龍。似雞龍尾巴很長,幾乎占了體長的一半,奔跑時,這條尾巴就起到平衡的作用。它的牙齒小而多,可能是一種無所不吃的恐龍。它的眼睛比較大,在黃昏的時候,可能連小昆蟲都能捕食到。

恐爪龍:恐爪龍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生有恐怖的利爪。英文中把它稱為“Deinonychus”意思是“可怕的爪子”。

恐爪龍雖然隻有三四米長,卻是恐龍家族中最凶猛的類群之一。它最大特點就是它那有著特殊結構的腳。它的兩腳各長有一隻彈簧刀似的殺傷性特別大的甲爪。恐爪龍的尾巴威力也很大,它的尾巴絕大部分是棒槌長骨,橫掃過去,也夠厲害的。恐爪龍喜歡成群結隊地捕殺獵物。在一次科學考察中,一次發掘就發現了五具恐爪龍的個體和一個軀體比恐爪龍大6米的素食性恐龍。

恐爪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除了北美洲外,蒙古也有發現。

似鳥龍:又名鴕鳥龍,體高約2米,模樣及大小均與現代鴕鳥相似。有人懷疑它可能是鴕鳥(還有已絕滅的恐鳥、象鳥)的祖先。似鳥龍的先輩曾是凶猛的獸腳類肉食龍,但後來“改邪歸正”變為雜食性恐龍,吃植物的果實、新芽,也吃昆蟲和其他小動物。它的嘴像鳥的喙,牙齒已全部退化。脖子和尾巴都很長,頭很小。後肢修長矯健,善於快速奔跑。生活於白堊紀晚期。我國內蒙和北美都有化石發現。

鴨嘴龍:是白堊紀晚期最繁盛的恐龍。嘴部扁闊,似鴨嘴。有的頭上生著頂飾,有的則是平頭。有頂飾的鴨嘴龍其前頜骨和鼻骨不是長在原來的位置上。而是退到了頭頂上,形成了中空的突起。鴨嘴龍嘴裏約有兩千多個牙齒。身長達12米。它的前肢短小,後肢粗壯,主要用後肢行走。

巨型山東龍:是龍我國山東省發現的一種平頭鴨嘴龍。生活於白堊紀晚期。體長達15米,站立時高8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鴨嘴龍。

棘鼻青島龍:是發現於我國山東的一種有頂飾的鴨嘴龍。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它的體長約66米,身高約49米。鼻骨呈一突棘長在額上。據認為突棘有共鳴箱的作用。白堊紀新生的食草恐龍

到了白堊紀,四季變得分明起來,氣候更加溫和濕潤了。這時,大量的有花植物開始出現,豐富茂盛的植物使植食性恐龍空前絕後地發展起來,許多新生的食草恐龍出現在地球上。和侏羅紀時相比,它們一方麵顯得更小巧靈活了,身長大約隻有幾米或十幾米,很少或幾乎沒有幾十米長的龐然大物了。

另一方麵,它們更樂於群居,常常是一群群地在它們的“樂園”內安安靜靜地咀嚼著茂盛的綠葉。

這些新生的食草性恐龍,究竟有哪些呢?當然,數量太多了,隻能選幾種有代表性的來告訴大家了。

看上去覺得有點頭重腳輕的一種恐龍叫隙龍。看隙龍低頭吃草真擔心它一頭栽下去。原來,在它的頭上頂著一個大大的,主要是起裝飾作用的肉冠,這個骨冠讓它在恐龍群中格外的顯眼,還真起到了裝飾的作用。這種恐龍身板結實,四肢有力,拖著一條尾巴,長約5米左右,曾生活在加拿大和美國的新墨西哥州。

賴氏龍也有一個頭冠,也可能有很強的裝飾作用。賴氏龍的頭冠看上去有點像雞冠,當然比雞冠大多了。這個頭冠也使賴氏龍格外引人注目。不過,賴氏龍的頭冠還有另外的作用,比如通過頭冠來識別同類,大夥兒在一起時,這又成了決定社會地位的標誌,可見,沒有了這個顯眼的頭冠可還真不行。賴氏龍走起路來,既能隻靠兩條後腿行走,也能四條腿走。

鴨嘴龍也是白堊紀時的產物,也是那時最繁盛的恐龍,它長著鴨嘴似的扁扁嘴巴,嘴巴裏長滿了牙齒,大約960顆牙齒,是牙齒最多的恐龍。這種食草性恐龍個頭中等,大約有10米的樣子。

鴨嘴龍有的頭上生著頂飾,如盔頭龍;有的則是平頭,如慈母龍。有頂飾的鴨嘴龍其前頜骨和鼻骨不是長在原來的位置上,而退到了頭頂上,形成中空的突起,它的前肢短小,後肢粗壯,主要用後肢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