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50佳(1 / 1)

話題被一下炒熱後,原文作者“亂耳”曹清波也很快成為焦點,一家又一家媒體打電話到《二分之一》雜誌社尋找亂耳,要對亂耳進行獨家采訪。

可對於此事經驗老道的老譚則表現的很謹慎,他不會像那些個熱血小青年一樣,在此話題被炒熱時一躍而上成為道德和正義的領袖,接受人們的關注和歡呼。

社會對這一報道投來如此龐大而炙熱的關注,你真不知道它是好事還是壞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擔心大浪沒將你推上高處,反倒把你整個掀翻。

別忘了,老譚曾是經曆過“雙百”,經曆過“聞革”,還蹲過提籃橋監獄的老兵。

他拒絕透露亂耳的真實身份,並且也婉拒了一切要對亂耳或雜誌社進行采訪的請求。

可都什麼年代了,社會的關注豈是那麼容易擋住的?

一家開了幾十年的,員工隻有那麼十幾個的小雜誌社還能擋住龐大的社會輿論和關注?

《二分之一》雜誌社的各項資料很快在網上被爆了個底朝天。

最具責任心刊物,最深入報道獎,全國50佳優秀刊物……過去幾十年《二分之一》雜誌所獲的各項獎項一一被公布,網民們又追著線索去看它的過往知名報道,其中包括:

《廣州打工者生存鏡像》、《大海死了,人還遠嗎?》、《超級歌手VS超級粉絲》、《油》,再到最近的《我曾想過一了百了》,才發現這是一本多麼有良心的雜誌,每一篇深入的專題報道都振聾發聵,但每期的銷售量卻又都少得可憐。

對於越好的報道銷量越少的現象,有人理解,有人不解,有人仍執著於找出亂耳,他們很好奇這位報道了這麼多“大事”的記者到底是誰,長什麼樣。

嗯,僅僅是出於人卑劣的好奇心。

而這,又有什麼難呢?

當龐大的網民力量發動起來後,要找一名多次發表報道的記者並不算難,就在該事件被炒熱後的第三天,開心網上出現一篇名為《我所認識的亂耳》的文章被快速轉發,文章作者叫秦朗,自稱是食藥監局的工作人員。

他在文章中寫道:“亂耳”本名曹清波,四十多歲,南京人,無父無母,無妻無子,開一輛牧馬人吉普車,養了兩條長相一模一樣的蘇聯紅。

秦朗還在文章中公布了亂耳的那篇《油》的完整報道,並說“因為考慮到社會影響,亂耳這片曾發表在《二分之一》上的報道《油》,經過大量刪減,現將其原文附上。”

《油》並不是單隻的黑心油或地溝油,更有其背後遠為龐大的甚至是聳人聽聞的“毒油”,毒油廠占據整個工業區,成為當地不可動搖的GDP產業龍頭,毒油廠和中小心食品廠有緊密的合作,開展令人傻眼的毒油二次,三次乃至四次的回收再利用。

這篇文章觸目驚心的程度,體現了亂而先生作為一名媒體人的良心。

“秦朗”的這篇文章一出,又如一顆炸彈在互聯網上引爆,毒油的內幕究竟是什麼?毒油廠被處理了嗎?為什麼要隱瞞消息?

在一通質疑和疑問中也有對於“秦朗”的聲討。

“秦朗”如此在網上公布“亂耳”的身份信息,是讓人唾棄的極為可惡的行為,一線記者的人身安全很可能因為他的曝光而受到威脅。

“秦朗”是誰?應該把“秦朗”這個偽君子給人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