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想我能理解你的心情,為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很多事情都不重要,那麼能談談關於你的那篇報道嗎?《我曾想過一了百了》。”
“可以。”
“報道裏你講的那個對生活陷入絕望的十四歲女孩是真有其人嗎?”
“有,可我要說的是,每一個被人利用來乞討的孩子,他們都是絕望的,不光是我報道的那幾個。”
“了解,那你在報道的過程中和他們相處的時間長嗎?”
“不算短,在南京,這些乞討人員都在周邊的郊區,在甘肅小劄村,我也在那住過一段時間,我盡可能把我所見到的聽到的都記下來,寫成報道。”
“那你覺得怎麼解決兒童乞討和留守兒童問題呢?”
“嗯…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問題,也不是我一個記者想解決就解決的,不過我想至少有兩個可以去討論去嚐試的地方。”
“哪兩個?”
“一個是明確立法,禁止利用未成年人進行乞討的行為,另一個是剝奪某些品行惡劣的不合規父母對孩子的監護權。我們不應該有‘哦,這是他們家孩子,我們管不了’這種思維。如果監護人的行為嚴重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長,那就應該剝奪監護人的資格,可很多人現在沒有這個觀念。”
劉玉冰頻頻點頭,看來她很認同,跟著她又問:
“那作為一般的普通市民,在這件事上可以做些什麼呢?這些孩子基本上每天都穿梭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天都能看到他們,可我們又幾乎束手無策。”
曹清波稍坐正了身子,說:“既然現在網上有那麼多人關心我,對我好奇,還人肉我,那我就想了索性借這個勢頭由我們《二分之一》雜誌社,發起一場‘救救孩子’行動。”
“救救孩子行動?”
“是的,現在手機都能拍照,網絡力量又那麼大,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我想發起一場‘救救孩子’行動,呼籲每個看見乞討兒童的市民都拿起手機將這些孩子的照片拍下來上傳到博客和開心網,或者我們專門設立一個行動網站,這些被拍下來的乞討兒童,他們何時何地在怎麼乞討這些信息,都將交給公安部門,由公安部門來查清這些孩子是被親戚帶來的還是被父母出租的,又或者是被人販子拐賣的。同時我們也會跟蹤每個白拍下孩子的調查狀況。我相信,發起這樣一個行動,建立這樣一個網站,利用全民的力量與網絡能對遏製乞討兒童問題,起到一定作用。”
“清波我很同意你這倡議,以前我遇到那些乞討兒童總想幫他們些什麼,可又不知道該怎麼幫。如果按照你的想法,我們每個人將遇到的乞討兒童拍下來發到網上,建立起一個係統性的數據庫,那這些孩子以及在他們背後操控的大人,不管他們去那座城市乞討都能被第一時間找到,利用全民和網絡的力量,他們將無處藏身,最後不得不打消利用孩子去乞討的念頭。”
“嗯就是這個意思,可這事也不會那麼簡單,我隻是個記者,發起這麼一個倡議,可信息的建立和維護以及資料的整理需要不小的人力和財力投入,另外和公安部門的合作也需要有政府的力量在裏麵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