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是人類的濫捕濫殺,二是自然環境的變化,使許多野生動物數量減少或者失去家園,有的已絕種,有的瀕臨絕種。據統計,自從曆史進入20世紀以來,全世界已有110種獸類絕滅,又有近600種野生動物瀕臨絕種。保護這些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是人類麵臨的艱巨任務。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一旦絕滅,就不可能再生。保護野生動物,其實也是在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自然環境的平衡。所以,人類必須建立自然保護區。

根據1992年資料統計全世界已建立了3514個自然保護區,占地4.24億公頃。其中我國建立的自然保護占了400多個。

烏龜是最古老的動物嗎?

烏龜作為一種水陸兩棲的爬行動物,在我們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兩億多年了。

在七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龐大的恐龍和其他爬行動物,由於抵擋不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都先後絕種了。唯有烏龜得以幸免。烏龜不僅是現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而且是所有的動物中壽命最長的壽星。目前世界上約有220多種。

陸龜生活在陸地上,它與2億年前的龜沒什麼兩樣,阿爾達布拉巨龜是最大的陸龜,重約270公斤。海龜的體型有大有小,巨大的皮龜1.5—3米,重約920公斤,而普通的泥鱉隻有7—12厘米長。

在我國也生活著許多龜,有些還屬珍稀動物。如棱皮龜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海龜有二套呼吸係統嗎?

海龜在陸地上用肺呼吸,這是我們都知道的。那麼海龜到了海裏又潛海捕食又遠距離遊泳,它又沒有鰓,到底是怎麼呼吸的呢?原來它是用肛門呼吸的。在海龜直腸的根部,向外相對地長著兩個瘤狀肛囊,裏麵布滿了微血管。在海裏不能用肺呼吸的時候,海龜就收縮肛門周圍的肌肉,吸入海水。海水通過肛囊末端的一個小口進入肛囊,水裏麵的氧就會被肛囊的微血管吸收。所以,可以認為海龜具有兩套呼吸係統。

海龜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1.85億年,它的個體壽命有的超過200年。所以人們把海龜看作長壽的象征。在韓國有人捉到了一隻海龜,經專家鑒定,這隻海龜已經存活了700多年了。海龜長壽的原因是植食性和細胞繁殖的代數較多。可見細胞繁殖的速度決定了它們的壽命。

海龜為什麼要到陸地上產卵?

海龜生活在海裏,它沒有鰓,隻能呼吸空氣。如果海龜將卵產在海水裏,剛孵出來的小海龜就會被淹死。

海龜不在海裏產卵的根本原因在於海龜卵在孵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空氣;海水的溫度比較低,根本達不到孵化的要求。所以,每到5—7月份,成群的海龜爬到岸上,用後肢在沙灘上掘出一個約30厘米,50厘米深的坑,一次產下約100—200枚卵,然後將坑填平。大約60天後小海龜孵化,它們爬出沙坑爭先恐後向大海跑去。原來,海龜到陸地上產卵是為了使小海龜能順利來到這個世界上,更好地繁衍後代。

狒狒是最大的猴嗎?

狒狒生活在非洲東北部和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它是哺乳動物,身體形狀像猴,但不是猴,而是猴子的近親,雄狒狒個子較大,站立時身高達1—1.3米,雌狒狒要小得多。它的頭部有點像狗,毛色灰褐,四肢粗,尾巴細長,喜群居,雜食。

非洲的狒狒會爬樹,通常四肢著地行走,在地上尋找各種野生植物、昆蟲和小爬行動物吃。一群中總有一隻強健的狒狒做“首領”,它能起一呼百應的作用。成長中的雄狒狒是獨居的,當一隻雄狒狒長大後,就要參加到一個群落裏,但它要和其他的狒狒搏鬥以決定它的地位。狒狒群在首領的帶領下,努力保護自己不受猛獸侵害,也不讓其他狒狒群侵犯它們的領土。

恐龍跑得有多快?

恐龍究竟能跑多快,科學家隻能根據恐龍的足跡以及其他情況進行分析而得出結論。

霸王龍留下的足跡顯示它跑的速度大約每小時40多公裏,與犀牛的速度差不多。跑得最快的是足小型恐龍,從腳印分析大約接近每小時70公裏,但這到底叫什麼恐龍不得而知。像雷龍這樣的大型蜥腳每小時大約跑5—8公裏,可見它是多麼蠢笨。

科學家認為跑得最快的恐龍有兩條很長的後腿,體形纖小靈巧。在英國發現的高脊齒龍和南非發現的恐龍都是跑得最快的植食恐龍。

恐龍雖然能跑,但它們跑不了多遠就會精疲力盡,因為大多數恐龍身軀太龐大了。

恐龍吃什麼?

恐龍分為植食性和肉食性兩種。大多數恐龍吃植物。科學家發現了恐龍牙齒和頜化石,曲線形細而尖的牙齒是屬於像霸王龍這樣的食肉動物。植食性恐龍有用來磨碎食物的寬大牙齒或像禽龍那樣的能鉗住食物的牙齒,角龍有能撕碎樹葉的喙。

恐龍是最大的巨型果腳龍是大家熟悉的,它有龐大的軀幹,尾巴和頸,有個小腦袋和一副專門用來咀嚼植物的牙齒。由於它有長長的脖頸,所以很容易吃到樹上的葉子。

以肉食為主的恐龍因為食物的營養豐富,因此它們通常不需要吃很多食物。而植食動物食量很大,如梁龍每天約吃1000公斤的樹葉。

恐龍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有關恐龍的許多問題都是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解答出來的,有些解答也隻能是有根據的推論,因為我們誰都沒見過真的恐龍。

關於恐龍的正常體溫科學家無法確定,但根據對爬行動物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它們是通過曬太陽來保持體溫,恐龍也是如此。這就限製了它們的寒冷天氣中的活動。哺乳動物和鳥類的體溫依賴於從食物中釋放的熱量,如果恐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活躍,它們可能與哺乳動物和鳥類一樣。恐龍的龐大身軀一旦暖和起來,可能就不會冷下去。

有意思的是從恐龍血管的骨質片段化石的微觀研究中發現,恐龍與現存的熱血哺乳動物相似,它們有著一腔熱血。

北極熊為什麼不怕冷?

北極熊是現存熊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生活在北極地區內,善遊泳。冬季主要捕食海豹、海鳥和魚類,夏季主食植物。

北極熊在寒冷的北極地區能夠生息繁衍,主要是因為它的皮下有很厚的脂肪層,足掌肥大,掌下毛長而厚密,既保暖又防滑,有利於捕食獵物。它的毛內有管道,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用以增加和保存體溫。

北極熊通常出沒於浮冰上的雪洞中,一般在冰上活動。每年早春交配,11月產仔,壽命約30年。它們終年生活在寒冷地區但很少冬眠。

野生動物身上的怪味起什麼作用?

我們到動物園參觀時,往往會聞到一些怪味,尤其在犀牛、河馬、老虎等房子裏這些怪味特別濃厚。實際上野生動物身上也有這些怪味,隻是我們聞不到而已。

動物身上的怪味用來相互識別,如種群之間,雌雄之間,母子呀父子之間等。還可以將氣味留在樹幹、石頭或草地上劃定勢力範圍,警告其他動物不要進入自己的領地。比較溫順的食草動物靠氣味分辨敵友,它們從流動的空氣中可以嗅出肉食性猛獸的氣味,以便快速逃離。

長臂猿會唱歌嗎?

長臂猿是體型最小,動作最靈敏的類人猿。它的臂和手都很長,即使直立時,手指也能碰到地麵。它以家庭為單位,包括一隻雄的,一隻雌的和2—4隻幼仔。長臂猿共有9種,最大的是大長臂猿,體重約10公斤。在我國有少量分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臂蕩是長臂猿的拿手好戲,運行的速度很快。東南亞有一種雜拔長臂猿在樹林之中吊來蕩去,很少到地麵活動,其優美的蕩姿和變化多端的技法,展現了高超的技巧。白掌長臂猿因手足均為白色而得名,數量已經很少。

長臂猿會唱歌,尤其喜歡合唱,每當清晨,醒來的長臂猿雌雄一起合唱,其啼鳴的聲音在密林間飄蕩。

長鼻猴會遊泳嗎?

長鼻猴又稱天狗猴,瘤鼻猴、象鼻猴。它生活在河流和港灣沼澤地的紅樹林中。

長鼻猴體長約50厘米—80厘米,尾巴與身體等長。雄性體型較大,它們的鼻子可達5厘米—7厘米,如同懸垂在嘴上的小長茄子。雌猴的鼻子比較小,不下垂而往上翹它們既能在樹上活動,也會遊泳和潛水,而遊泳技術還很不錯。

長鼻猴以樹葉和水生植物為主食,尤其愛吃花和果實。飽餐之後喜歡在樹枝上休息。傍晚時分離開水邊到遠處的大樹上睡覺。

馬的祖先是誰?

馬的祖先是大約生活在5000萬年前的始祖馬,它的前足有四趾,後足有三趾,當時曾分布於世界各地。經過漫長的演化,馬的體形逐漸長大,這時的馬每隻腳也變成隻有一個趾,其他的腳趾退化變小。單趾的馬奔跑速度明顯加快。更好地逃避了敵害,有利於繼續生存繁衍。今天的馬腳就是以前的中趾演變而成的,馬蹄就是從前的趾甲,隻是演變得更加寬大了。

人類大約在5000年前就開始馴化馬了,並在長期馴養過程中,改良出了許多的優良品種,供人不同用途的使用。

河馬怎樣遊泳?

河馬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它之所以喜歡在水裏,是因為它的皮膚被太陽曬久了會失去水分而幹裂。河馬喜歡群居,主要生活在熱帶非洲的湖河和沼澤地帶。成年河馬的體重約3000—4000公斤。

河馬遊泳的技術很高。潛水時把耳朵、鼻子閉合起來,防止水灌進去。平時它總愛把身體沒在水裏,把眼睛、耳朵和鼻子露出水麵,這樣既可以防曬,又能觀察到周圍的動靜。他可以靜靜地在水裏呆好長時間而一動不動。河馬這樣大的身軀浮在水麵,而不下沉,厚厚的皮下脂肪也幫了它的忙。

河馬族中有一種侏儒河馬。體重比河馬小得多。這種河馬潮濕的叢林裏生活,它的皮膚很厚,不怕失去水分。

獸類也會下蛋嗎?

獸類是胎生的哺乳動物,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但也有個別的獸類動物生蛋、孵蛋,而不是直接生小動物。生長在澳大利亞的鴨嘴獸就屬於哺乳動物當中會生蛋的動物。

人們剛發現鴨嘴獸的時候,不知道該把它歸到哪類動物當中,有人看它腳上有蹼,長著鴨子一樣的嘴,又沒有牙齒,就說它是鳥類。也有人看它的身體像獸,披著濃密的皮毛,尾巴很長,長著四條腿,尤其是人們在它的生殖器官裏發現了卵,就認為它是爬行動物。直到1824年德國的動物專家在雌性鴨嘴獸的肚子上發現了哺乳口,才知道它原來是哺乳動物。

鴨嘴獸哺育幼仔時四腳朝天,收縮肌肉擠奶,由於沒有乳頭,擠出的奶沾濕了乳腺區的毛,小鴨嘴獸趴在雌獸身上舔食奶水。魚、鳥、蟲

魚類家族有多少成員?

魚類這個龐大的家族現在共有3萬個成員。它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在恐龍沒有出現的時候它們已經在大海裏生息繁衍了。人類的出現就更是以後發生的事情了。

魚類是最早的脊椎動物,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硬骨魚類,今天絕大多數魚都屬於這一類,如鯉魚和鯽魚等;第二類是軟骨魚類,這類魚沒有硬骨骼,軟骨骼是由牢固而富有伸縮性的物質組成。堅韌的角質皮層,代替了魚鱗。如鯊魚和鰩魚等;第三類是肺魚類,這種魚有肺也有鰓,如攀木魚等。它們都生活在淡水中。

為什麼比目魚的眼睛很奇特?

比目魚的身體和眼睛長得很特殊,扁扁的身體,兩隻眼睛都長在朝上的一邊。比目魚是鰈、鯧、鮃等魚的統稱。平時喜歡平臥在海底。為什麼它會長得這麼奇特呢?這是由環境和它的習性決定的。

小比目魚與普通的魚一樣,眼睛長在身體的兩邊。當它長到20天左右,身長一厘米時,開始身子傾斜,側著身子遊泳,並側臥著生活。下麵的眼睛在眼下軟帶推動下向上移動,出現眼睛骨後固定下來。

海裏的魚為什麼不鹹?

海水又苦又鹹,在海水裏生長的魚,它們的肉為什麼不鹹呢?這要從海洋魚類自身說起。

海洋魚類,按骨骼分為兩類,一類是軟骨魚,它們沒有鰾、鰓蓋,隻有鰓孔,另一類是硬骨魚,它們有鰾和鰓蓋。大多數魚是硬骨魚,它們有專門的排泄鹽分的器官,這些器官由“泌氯細胞”組成,在魚鰓裏。“泌氯細胞”淡化海水的效率很高,完全可以滿足魚本身對淡水的需求。盡管周圍的海水又苦又鹹,硬骨魚自身的淡化海水裝置都可以使它們身處海水而不鹹。軟骨魚,如鯊魚等由於體內血液含尿素,液體濃度比海水高,減少了鹽分向體內的滲入,再加上經常排尿,使體內的鹽分不斷排出。

海馬爸爸為什麼能生兒育女?

海馬是一種小型的魚類,又叫“龍落子”,一般體長10~15厘米,頭與軀幹成直角,形似馬頭,尾巴細長,能卷曲,身上沒有鱗,整個身軀被骨質環包裹。可供藥用,具有止痛、催產、健身、強心的功效。

海馬的繁育是由雄海馬完成的。雄海馬的“孵卵袋”內壁微血管密布,與胚胎血管網相連,可以供給胚胎發育所需的營養。雌海馬將卵產在雄海馬肚子上的“孵卵袋”裏就不管了,小海馬在充滿營養的“袋”裏發育完全後,才離開爸爸獨立生活。

海馬的這種獨一無二的繁育後代的方式,既保護了後代,又加快了雌海馬的產卵次數,有利於種族繁衍。海馬一年可以“產仔”10—20次,每次大約產30—300尾小海馬。

誰是海底的“薑太公”?

海底“薑太公”包括歐洲、提燈、海魔鬼、裸辟魚、三齒辟魚等。

生活在世界暖海及溫帶海洋,相貌十分醜陋:體軀扁平,像一隻大燒餅,小小的眼珠,一張血盆大口幾乎占了身體的一半。它體內沒有鰾,運動的方式是靠胞鰭支撐一跳一跳前進,輕易是不運動的。它是肉食性魚類,以吃魚為主。

高超的“釣魚”手段令人稱絕。它的背鰭的第一鰭條柔軟而奇特,鰭條末端有一膨大的皮瓣發出熒光,這就是它的“釣魚竿”。平時,靜伏海底,身體掩在沙子裏,把釣魚竿晃來晃去,不時發出亮光吸引其它魚上鉤,待魚被吸引過來後,它突張開大口將其吞入肚內,以飽口福。

章魚有身體嗎?

章魚的頭看起來很大,沒有身體,頭與腿直接相連,眼睛就長在頭與腿之間。

章魚實際上是軟體動物,它沒有堅硬的外殼,與頭相連的8條長腿帶有吸盤,能纏住獵物,是捕獲獵物的有力武器。

其實,它的身體就在那個大大的頭裏,在裏麵有心髒、胃和所有必需的器官,真正的頭位於眼睛的背後。像這種頭和身體長在一起的動物還真不多。

大型章魚異常勇猛,它會揮舞強有力的腕足與大型魚類展開搏鬥,而且往往是勝利者。它還會向海裏的潛水員發動進攻,如果被它纏住可就凶多吉少了。章魚體外的套膜還會變色,色素囊受外部刺激能變成紅、藍、紫、褐等各種顏色。

為什麼海豚很聰明?

海豚屬於脊椎動物的哺乳綱鯨類,是比較大型的海洋動物。經常成群在海中覓食和嬉戲。它善良、美麗、活潑可愛,是人類的好朋友。古今中外流傳著許多海豚與人類之間的故事。它善良表現在危難之際救助人類;活潑可愛表現在極強的模仿能力和表演才能;它美麗表現在漂亮的身姿和優美的表演動作,它為人類帶來了歡樂。

海豚還能解除人類的病痛。前不久在國外就成立了一家海豚康複中心,對一些患有腦部疾病的兒童進行康複治療收到了顯著的療效。

海豚確實很聰明,因為它的大腦發達,腦容量和體重的比例僅次於人類,大腦表麵的溝圍也非常發達,其發達的聲納係統,能準確識別目標。

金魚有什麼曆史?

在我國飼養金魚已經有近千年的曆史了。金魚是鯉魚科的魚,與鯉魚的區別是沒有觸須。它與鯽魚相似,但身體的形狀和顏色區別很大。我國東部原產的金黃色野生鯽魚是金魚的祖先,經人工長期培育優化已成為傳統觀賞魚種。

我國的金魚在1502年傳入日本,17世紀傳入歐洲,1874年傳入美國,當時還是觀賞珍品。現在它的身影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可見到。

經人類精心繁育和選種,已培育了鶴頂紅、珍珠鱗、水泡眼、絨球等數百個優良品種。

蝦是怎樣遊泳的?

蝦會遊泳,也善於遊泳,這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像龍蝦和兜龍蝦還真不善於遊泳。

蝦和魚的遊泳是不一樣的。蝦沒有魚那樣的尾鰭,隻有一個尾巴和許多條小腿。那麼它是怎樣遊泳的呢?蝦有自己的高招,憑著這個高招它可以暢遊河湖和大海。它在遊泳時那些小腿像槳一樣向後劃水,驅動身體向前移動。受到幹擾或發現情況時,腹部屈伸,尾部向下劃水,連續向後躍動,速度快、頻率高。

世界上的蝦種類繁多,大約有2400種。大多數蝦生活棲息在海洋中,隻有少數在淡水中生活。

射水魚是怎樣獵獲食物的?

射水魚生活在南洋群島及波裏尼亞群島附近。它既能生活在鹹水,又能生活在淡水,一般遊棲在近表層水域。

射水魚的嘴沿上有一道很細的溝槽,它的舌尖就像一支“水槍管”。吸進去的水從“槍管”射出,象一束強有力的水柱,擊中目標而得到食物。它的槍法很準,昆蟲總能被準確地射中。

當射水魚發現了水麵上飛行或落在水麵植物上的昆蟲時,就會撮尖嘴巴射出水柱。在射水時身體是垂直的,以減少光線折射產生的偏差。當水柱快擊中目標時,會分散成許多小水滴,增大射擊麵積。

射水魚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國家的沿海和一些島嶼周圍的水域。它射出的水柱有的達到3米,是它身長的15倍,不僅能擊落昆蟲,還能把人的眼睛擊傷。

為什麼水母能預報海洋風暴?

水母是細胞動物,沒有肌肉和骨骼,全身98%都是水。形如降落傘,透明而柔軟。身體四周長有觸手,觸手上長著能釋放毒素的刺細胞,其毒素很厲害,如果人被它嚴重蜇傷,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水母身上有一種叫埃奎林的奇特蛋白質,這種蛋白質遇到鈣離子會射出較強的藍色光。當發光的水母在大海中飄動時,千姿百態,十分優美動人。

水母能預報海洋風暴,被人們稱為“順風耳”。水母身邊生長著感覺器,裏麵含鈣質的物質與神經相連。每當風暴即將來臨時,變化的空氣與海洋產生不同尋常的摩擦,出現次聲波,這種次聲波人是聽不到的,其超過風暴傳速的次聲水母能感覺到。每當這時,水母都要漂到岸邊來躲避風暴。所以,水母能告訴人們風暴即將來臨。

鬥魚真的很凶狠嗎?

我們聽說過西班牙鬥牛,泰國的鬥雞,我國的鬥蟋蟀,還真沒聽說過有鬥魚的。其實,這裏說的鬥魚並不是人為操縱的,而是有一種生活在中南半島和我國南方河流中的鬥魚,兩條雄魚鬥起來便是一場廝殺,隨著爭鬥的白熱化,它們的身體顏色由淺變深,由紅到紫由紫變黑,並能發出奪目的金屬光澤。戰敗的一方身體顏色頓時晦暗,落荒而逃。勝利的一方便與雌魚結為秦晉之好。

雄魚爭鬥雖然凶猛強悍,但與雌魚相戀卻百般溫順。雌魚不斷吐出一團團黏性的泡沫,在水藻葉下築起“浮巢”,雌鬥魚產卵後,雄鬥魚日夜守護在卵旁,對小鬥魚關懷備至,愛護有加,直至小鬥魚長大到獨立生活。

由此看來,鬥魚是凶狠好鬥,但爭鬥的對象把握得還是很準確的。

鯊魚如何覓食?

鯊魚是海洋裏最凶猛的動物,一身厚厚的皮膚,滿嘴鋒利的牙齒,敏捷的靈活的動作,令許多海洋動物望而生畏。

鯊魚覓食除依靠上述自身優越條件外,還具備以下幾點優勢。它具有感覺靈敏的內耳,身體側線能感到微小的振動,幾百米外人遊泳的擊水聲,它都能感覺到。它對水中特別微弱的電流也十分敏感,許多魚類隻要從它附近經過,就難逃噩運。鯊魚的大腦有三分之二是負責嗅覺的,對於海洋裏微弱的氣味,尤其是血腥味,反應特別敏銳。

鯊魚憑著以上所說的優勢,在海洋裏捕獲獵物就輕而易舉了。如果是一條鯊魚單獨捕食,它會先圍著獵物轉,尋找機會後猛衝上去用嘴撕咬;一群鯊魚攻擊目標時,它們會一哄而上,當獵物出血後,它們的撕咬更加瘋狂。

海裏的鯊魚真的吃人嗎?

海洋裏生活著約340種鯊魚,鯨鯊最大,身長近20米;最小的鯊魚體長約15厘米。鯊魚鱗為盾狀,胸、鰭較大,尾鰭發達。性凶猛,行動敏捷,鋼牙利齒令其他魚類膽寒,被稱為海中霸王。

鯊魚雖然性情凶猛,但大部分是不會攻擊人類的。它們生活在海洋底部,以魚、蝦和水中其他生物為食。

會吃人的鯊魚約有20種,它們對血腥味特別敏感。這些鯊魚生活在海洋中上層,以海洋動物和魚類為食。最凶猛的是大白鯊,體長約10米,還有雙髻鯊也會攻擊人類。

魚有嗅覺嗎?

魚在水中能準確地尋找到食物,靠眼睛嗎?是的。如果要說魚能靠嗅覺找到食味,可能會有人不信。

實際上魚是有鼻子的,有些魚的嗅覺還很靈敏。在魚的嘴唇上方有兩個鼻孔,當水從一個鼻孔吸進去,從另一個鼻孔排出來的時候,魚就可以聞到水中的氣味了。一般情況下我們不太容易注意到魚的鼻孔,因為它們的鼻孔太小。魚類中鯊魚的嗅覺特別靈敏,許多獵物能逃過它的眼睛,但逃不過它的鼻子,尤其是海水中的血腥味。

為什麼把寄居蟹叫“白住房”?

寄居蟹是節肢動物,頭胸部堅硬有毛,腹部柔軟,有較長的觸角,螯形像鉗子,左右的螯大小不等。

每當大海退潮,在潮濕的沙灘上,能見到許多帶著各式各樣螺殼爬來爬去的動物,如果用手一碰,殼下的動物就會立刻縮進殼裏,這就是寄居蟹。人們有時管它叫“白住房”。

寄居蟹背來背去的螺殼是它搶來的,當寄居蟹出生剛學會爬行時,就會自己去找空螺殼,長大後再去換新的大一些的螺殼。為了找到舒適的螺殼,它有時不惜采取強盜的手段,把螺殼的主人強拉出來吃掉,然後自己鑽進去,

鯉魚的“胡子”有什麼用?

鯉魚的胡子是它的觸覺和味覺器官。它們用胡子感知食物是否能吃,味道如何;用胡子幫助尋找水中的食物。鯉魚在吃食物之前,總要用胡子碰碰食物,作出判斷後再去吃。

除鯉魚以外,泥鰍、鯰魚和鯔魚等都長胡子。這些魚大多生活在水的底層。每一種魚的胡子數目是不同的,鯉魚有4根,泥鰍有10根,鯰魚有4根的,也有8根的,而鯔魚隻有2根。它們的胡子可以自由收縮,不用時可以收到嘴的兩邊。

鯉魚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魚類,也是吉祥豐收的代表物。年畫中就有胖娃娃懷抱大鯉魚,意吵著大吉大利,年年有餘(魚)。

魚為什麼有五光十色的顏色?

生活在熱帶海洋裏的魚類以其五光十色吸引著我們人類的目光,人們飼養的金魚和熱帶魚以其優美的姿態和華麗的外表迎得了人們的喜愛。魚為什麼會有如此美麗的外表呢?這和魚的身上有“鳥糞素”和色素有關。

魚的真皮內和鱗片中有大量色素細胞,其中有紅、橙、黃、黑等色素。這些色素的混合就形成了鮮豔的色彩、斑點和花紋。“鳥糞素”的銀光與色素細胞混合後產生的色素能使魚的皮膚閃閃發光。魚的顏色變化,是由色素細胞的膨脹和縮小形成的。

魚為什麼長魚鰾?

魚鰾我們都見過,有些人也知道它管魚在水中沉浮。

的確如此。魚鰾和喉嚨相通,裏麵裝滿了空氣。魚鰾可以自由縮放,收縮時,裏麵的空氣減少,重力大於浮力,魚就向下沉;膨脹時裏麵的空氣增多,浮力大於重力,魚就向上浮。魚自身控製魚鰾內氣體增減的速度很快,所以在水中遊動時沉浮自如。這一點同潛水艇在水中的沉浮類似,不同的是潛水艇的沉浮是靠控製水量的多少實現的,而魚靠的是氣體。

鯨為什麼浮出水麵會噴水柱?

鯨是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鯨的種類很多。如藍鯨,體長達30多米,重達130多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抹香鯨是潛海最深的海上哺乳動物,它能在1000米的水下屏住呼吸達1個多小時,是最大的有齒鯨;還有白鯨、逆戟鯨、座頭鯨等。

鯨是用肺呼吸的,一般的鯨大約潛水10—20分鍾就要到海麵上換氣,將肺裏的廢氣排掉,吸入新鮮空氣。當鯨魚升到海麵換氣時,它噴出來的溫暖、潮濕的氣體與海洋上空的冷空氣混雜在一起,凝固成霧狀,看上去就像一個大水柱。隨鯨魚大小不同,噴出的水柱也有高低和粗細之分。

鯨魚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包括尖叫、哭泣、喊叫和呻吟。這些聲音在海洋裏能傳播得很遠。如座頭鯨相互之間用聲音傳遞信息時,雄鯨喊叫時間可達半個小時。它們在與海豚玩耍或同類捕食時,也會相互交談互遞信息。

一角鯨的角是牙嗎?

一角鯨是鯨魚家庭的一員,它們聚成一群,棲息在北冰洋及附近的海域中。在寒冷的浮冰間尋找鱈魚,比目魚、蝦和墨魚吃。

雄鯨體長一般為4.5米,雌鯨長約4米。體重約800—1500千克。雄鯨的兩顆牙隻有左邊的牙常常長成獠牙,長度可達2.4~2.8米,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角”,呈螺旋形。這顆牙是雄鯨之間爭鬥的武器。

一角鯨的體色會隨年齡變化:幼體時全身藍灰色,成年時腹部變白,老年時個別還有全身白化現象。一角鯨是珍貴的受保護動物。

海洋裏的“美人魚”到底是誰?

傳說很久以前有個抱著孩子的美女,經常出現在海麵上盼望著親人的歸來。人們把它稱為“美人魚”。實際上海洋裏沒有真正的美人魚,它是一種叫儒艮的海洋哺乳動物。分布在亞熱帶淺海海灣和亞洲熱帶淺海,在我國廣東、廣西和台灣南部沿海也有出現。

儒艮一般體長2—3米,頭比較小,鼻子裏有瓣門,在水下棲息時,瓣門關閉,前肢特化為鰭,後肢已經退化。它長相很醜,禿頭,下巴多皺褶,沒有耳廓,麵部多毛,全身無毛而光滑,上半身呈淡灰褐色,下半身呈灰白色,胸前有一雙乳頭。公儒艮上門齒像兩根大獠牙。母儒艮經常用一個鰭抱著孩子喂奶,另一個鰭劃水。儒艮是海牛的一種。它以吃海藻和水生植物為主。一般情況下在黎明或傍晚時出現在海麵上,白晝棲息在二三十米深的海底。有時也會在的淡水區覓食。

蝙蝠是鳥嗎?

蝙蝠是哺乳動物,不是鳥。它是哺乳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

蝙蝠分為大蝙蝠和小蝙蝠兩類。印度尼西亞的狐蝠,體長約60厘米,展翅寬達1.5米,屬於大蝙蝠。美洲有一種吸血蝙蝠,體長隻有幾厘米,屬於小蝙蝠。

蝙蝠有一套特殊的聲納係統,可用來為夜間飛行導航,或捕捉昆蟲。蝙蝠飛行時能發出超聲波,這種波遇到物體後會反射回來,根據波的反射,蝙蝠能迅速確定物體的距離、方位和大小。但是這種超聲波有時也會失靈,它對一種叫夜蛾的昆蟲就無能為力。這種夜蛾身上有一個鼓膜腔,腔內有氣囊、感覺器,當蝙蝠發出超聲波後,它在30米外就能感覺到蝙蝠的存在。所以,蝙蝠很難捕食到夜蛾。

秘書鳥鬥得過蛇嗎?

秘書鳥頭部後麵的羽毛,很像古代西方的羽毛蘸水筆,這種筆一般為秘書所用,故將這種鳥叫秘書鳥。這種鳥既有鷹的特征,又有鷺的特征,是世界上唯一的高腳鷹。

秘書鳥特別喜歡吃蛇,利嘴尖爪加上靈巧的雙腿,是製服蛇的有力武器。遇到蛇後,跳躍躲避,瞄準時機叼起獵物拋摔至死,然後食之而去。

犀鳥怎樣生兒育女的?

犀鳥長得十分奇特,一個像犀牛角似的大嘴巴成了它的獨特之處。它生活在熱帶森林,我國有白喉犀鳥、斑犀鳥等4種,生活在廣西和雲南兩個地方。

犀鳥身材較大,嘴厚而長,上頜根部長著一個特殊的角狀突起頭冠。羽毛上,有的部位黑白相間。它生兒育女的方式也與眾不同。春天來臨,犀鳥在樹上建巢,雌鳥在巢內產卵,雄鳥銜來泥土和著雌鳥吐出的粘液,將洞口封住,隻留一個小孔,用來接送食物。雌鳥安心孵蛋,雄鳥奔忙覓食。幼鳥出世後含量日益增大,雄鳥就將胃裏的內壁膜吐出來,用這個口袋運送食物。幼鳥長大,雄雌鳥共同啄破洞口,雌鳥和幼鳥飛向天空。

為什麼信天翁出現不會有好天氣?

信天翁是一種大型海鳥,體長約1米,展開雙翅可達4米。

信天翁飛翔能力特別強,速度也很快,一天連續飛行可達400—600公裏。它特別善於滑翔,尤其擅長借助風勢飛翔,可以在海麵上不扇動翅膀飛翔幾個小時。正因為風可以幫助它滑翔,所以當海麵上大風將起時,也正是信天翁高興最活躍的時候。但是,這種天氣對於捕魚出海的人來說,是最糟糕的。漁民一見到信天翁大量聚集海麵上空,就知道天氣要變壞,趕快回避風港。

信天翁保衛地盤的意識特別強。當遇到外敵入侵時,它會在鳥王的呼喚和帶領下,奮力與敵人搏鬥,趕走敵人。如遇強敵它們會寧死不屈,保衛家園。

軍艦鳥是“強盜鳥”嗎?

軍艦鳥體型大,翅膀較長,長著一張長鉤嘴,嘴下邊還有一個鮮紅的喉囊。

軍艦鳥善於飛翔,但是它沒有直接從海麵起飛的本領,因此無法直接從海裏捕捉鮮活的獵物,隻能撈取漂浮在海麵的死魚,但這遠不能填飽肚子。

軍艦鳥飛行速度很快,長嘴尖利,它就利用這些特點,專門偷襲那些剛從海裏捕獲魚蝦的海鳥。在它衝向海鳥的時候,這些鳥為了逃命,丟下獵物揚長而去,軍艦鳥趁機叼住下墜的獵物,飽餐一頓。

由於它具有掠奪性,再加上一身黑色的羽毛,才落下了“強盜鳥”的名聲。

魚耳朵藏在哪裏?

魚是有耳朵的,可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魚沒有耳朵呢?那是因為魚隻有內耳,藏在了頭骨裏麵,而不是像人那樣,即有內耳,又有能夠看得見的外耳。

不過魚的耳朵比人的耳要遲鈍得多,每秒鍾隻能感受340—690次的聲波,而人耳卻能夠感覺16—20000次的聲波。

在魚的耳腔內有一種石灰質的耳石,外麵的聲音能使內耳淋巴發生振蕩,這種振蕩刺耳石感覺細胞,再由耳石通過神經傳給腦,魚就感覺到外界聲音了。

為什麼箱河豚遊得那麼慢?

箱河豚與其他河豚魚屬於同一類,外表形狀差不多,身體內同樣含有劇烈毒素。不同的是箱河豚的身體披蓋著很硬的鱗,就如同被包在一個四方形的骨箱裏,所以才叫它箱河豚。

箱河豚由於受硬鱗的包裹,全身隻有鰭、嘴和眼睛可以動彈,所以在遊動時身體根本使不上勁,隻靠尾柄和鰭頻頻地擺動撥水,使得遊速十分緩慢。向上浮動時,也不能像其他河豚那樣,所以上下浮動很像直升飛機。

旗魚怎樣攻擊海船?

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裏,都能見到旗魚的蹤影。旗魚經常在海洋裏攻擊來往的船隻,造成船體損壞,有時甚至使得船毀人亡。旗魚身體瘦長,身披細鱗,尾鰭十分發達,像一彎新月;上頜向前探出很長,像柄堅利的長劍。旗魚的整個身體呈現十分標準的流線形,所以遊泳時,阻力非常小;另外,發達的尾鰭能使它產生強大的動力,可以說,任何針類都能與它相比。因此旗魚遊泳的速度飛快,科學家證實,其遊速與來複槍子彈射出的速度差不多,衝擊力大致一樣。在攻擊船隻時,旗魚像閃電一樣衝向船體,隨著一聲巨響,船體顛簸起來。如果是條木船,可就危險了,幾十厘米厚的船舷木板,輕易地就能被它穿透。

鯊魚為什麼怕比目魚?

凶殘的鯊魚是海中的霸王,但是它也並不是無所畏懼,小小的比目魚就能輕易地製服它。

比目魚能分泌一種乳白色的液體毒素,毒性很大,科學家把一滴毒液用5000滴水稀釋,結果竟毒死了海星等海洋生物。在海洋裏,當鯊魚遊近比目魚,正準備張開大嘴把它吞掉時,突然,比目魚迅速地分泌出乳白色的毒液,鯊魚的嘴接觸毒液,頜肌立刻被毒液麻痹,血盆大口竟不能合攏起來,鯊魚無奈,隻好灰溜溜地遊走了。過幾分鍾後,毒液的毒性就會失效,這時鯊魚可能還會再來騷擾,比目魚又會放出毒液把它趕走。奇怪的是,這種毒液對人卻沒有作用,所以我們能放心地吃鮮美的比目魚肉。把柔軟的腹部盤在螺殼內,用最後麵的一對足緊騍抓住螺殼裏麵的軸,用前麵兩對足爬行。由於它不勞而獲搶占住房,所以人稱“白住房”。

香魚為什麼又叫“年魚”?

香魚是亞洲太平洋沿岸特有的一種魚類,在日本稱為“肥鯰”,在我國台灣和一些沿海地區被稱為“年魚”,這是因為香魚的壽命較短,一般隻有一年。香魚和大馬哈魚一樣,出生在內陸的河川。

秋天香魚出生了,很快它們遊向大海生活。冬天過後,第二年春夏之季,它們又從河口溯流而上,大約在9—10月份,來到那些水流湍急的清清溪水裏,繁殖生育。雌魚在完成生兒育女的任務以後,大多數都死掉了。隻有很少的香魚能僥幸活下來,再活一年。所以說香魚的實足年齡,大多數隻有一年。

為什麼冬季帶魚多?

小朋友都知道魚的“回遊”習性吧?在不同的季節裏,海水的溫度要發生變化,各種不同種類的魚,就要根據自己對水溫的要求選擇不同的季節回遊到別的海域;有的魚為了產卵繁殖後代而回遊到故鄉去;還有的魚選擇固定的時間回遊到鉺食十分豐富的地方去。

帶魚也有回遊的習性,它選擇在冬季回遊到餌食豐富的地方去覓食。

我國海域的帶魚有兩種,即南部海域身體小而且肥的“南帶”和北部海域體大力強的“北帶”;冬季一部分北帶和南帶結群遊到浙江和福建海域覓食,形成了大漁汛,這時的帶魚真是多得數也數不清。

金絲燕怎樣在岩壁上做窩?

“燕窩”是高級宴席上的名菜,是用金絲燕築的窩烹調成的。金絲燕是一種分布在泰國、菲律賓、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短嘴小燕,它的特點是腳的4趾全向前。春天為了生殖後代,金絲燕開始造窩。它們的喉部有粘液腺,能分泌膠粘性的唾,它把吐液粘在懸崖壁上,成為一個個燕窩,遠遠望去,像一個個小信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