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3 / 3)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王允》。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王允被派去討伐。因在一敵俘身上發現一封常侍張讓的通敵信他立即報告給了皇帝,因而與張讓結下深仇。

後來張讓借故把王允關進牢獄,決定處死他。司徒楊賜派人告訴王允說:“你犯在張讓手上,看樣子活不成了,別受罪了,還是設法早點結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捧著毒藥流著眼淚送給王允。王允把藥碗猛地摔在地上,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今日獲罪,就應該伏刑以謝天下,豈有自己喝藥求死的道理!”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塊兒去請求皇帝免他一死。王允獲赦後怕再遭厄運,便改換姓名,遷居到遠離京城的地方。

在漢獻帝統治時期,王允被重新啟用並任太仆、尚書令,在這期間與大將軍何進一起收呂布,殺董卓,在這以後,王允自以為高枕無憂,因粗心大意而招來殺身之禍,死於董卓部將之手。

《後漢書·王允傳》中說:“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有恃無恐

【釋義】因有所依靠而無所顧忌、無所畏懼。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齊國國君齊桓公死後,他的兒子齊孝公即位。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魯國遭到了嚴重的災荒,齊孝公乘人之危,親率大軍,氣勢洶洶地向東進發,去討伐魯國。魯僖公得到消息,知道魯軍無法和齊軍對抗,便派大夫展喜帶著牛羊、酒食去犒勞齊軍。

這時,齊孝公的軍隊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齊魯邊界上遇到了齊孝公。展喜對齊孝公說:“我們魯國的君王聽說大王親自來到我國,特地派我前來慰勞貴軍。”

“魯國難道不怕齊國嗎?”齊孝公傲慢地說。

展喜是個見多識廣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說:

“那些沒有見識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們魯國的國君和大臣們卻一點也不害怕。”

齊孝公聽了,輕蔑地說:“你們魯國國庫空虛,老百姓家中缺糧;地裏別說莊稼,就是連青草也看不到,你們憑什麼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說:“我們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當初,我們魯國的祖先周公和齊國的祖先薑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協力地輔助成王,廢寢忘食地治理國事,終於使天下大治。成王對他倆十分感激,讓他倆立下盟誓,告訴後代的子子孫孫,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既然祖先是這樣友好,大王您怎麼會貿然廢棄祖先的盟約,進攻我們魯國呢?我們正是依仗著這一點,才不害怕。”

齊孝公被展喜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動心,便不再攻打魯國了。

地利人和

【釋義】地利:作戰的有利地形,或防衛工事。人和:指人與人的關係和睦團結。辦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尤以人和最為重要。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下》。

有人向孟子請教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聖明英達的君主。孟子說:“我認為聖主明君是用仁政來治理天下的,這樣順從、支持他的人就多,反對他的人就少。我的意思就是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隨便舉個例子,例如有座小城,敵人久攻不下,敵方肯定會利用適合作戰的陰晴、寒暑、雨風等有利天時,可是仍不能攻下它。因為這座小城占有地形上的優勢,城高池深,這種地利超過了敵方的天時;同樣的一座山城,城牆很牢固,而且兵強馬壯,糧食充足,但是敵人來了,城內守兵棄城逃跑,這是為什麼?這說明地利不如人和呀!這就證明了我的主張:靠疆界是無法限製百姓的;守衛國家依靠地勢險峻也是靠不住的;同樣,想用武力也不能長治久安。如果你不施行仁政,百姓就不會聽從你,而且還會搞得眾叛親離,那麼你不是注定要垮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