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這時正在黃河邊上休整,準備回國。聽說晉軍已渡黃河,他更想早點離開,避免同晉國交戰,可是他的寵臣伍參堅決不同意。他說:“我了解晉軍的情況,他們的將領全是新派的,有勇無謀,尤其荀林父副手先馲,剛愎不仁,不聽指揮,所以晉軍有令不能行,一定會失敗的。再說您是楚國的國君,哪有一見敵人就倉皇退走的呢?”
楚莊王覺得伍參講得很有道理,立刻命令出兵和晉軍交戰。結果楚軍大勝。
負荊請罪
【釋義】形容主動向人認錯、賠禮道歉。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國的藺相如很有膽識和才華,他多次在外交上為趙國立功,所以被趙王拜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得知此事後,很不服氣,事事都要跟藺相如一爭長短,藺相如總是忍讓。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麵而來,急忙讓車夫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車夫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語重心長地說:
“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的呢?我是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隻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而互相攻擊,像兩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的手下都為藺相如的深明大義所感動,非常欽佩藺相如。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被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心裏萬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
藺相如沒有責怪廉頗,而是與他握手言和,成為刎頸之交。
自相矛盾
【釋義】比喻言語、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難勢》。
古時候,有一個楚國人,以賣兵器為生,他經常拿矛和盾去賣。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
“我的盾,是世上最最堅固的,不管多麼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圍觀的人都湊上去看他的盾,想研究一下他的盾究竟是用什麼做的,居然什麼東西都刺不穿。
接著,那個楚國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
“我的矛,是世上最最尖利的,不管多麼堅硬牢固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隻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一邊不住地誇著口,一邊還不停地舞動著他的矛,發出“呼呼”的響聲,顯出十分威武的樣子。這一下,果然又吸引來好多好多的行人。
他一見,更加得意,吆喝得也更加賣力了:
“快來看呀,快來看呀,世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有一個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便上前拿起他的矛提起他的盾毫不客氣地對他說:“喂,假如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你猜會怎麼樣呢?”
那個楚國人啞口無言,最後萬分羞愧地拿著他的矛和盾走了。
先斬後奏
【釋義】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將罪犯殺死以後再奏報皇帝。後泛指先采取行動,再向上報告。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
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寫過一部叫《竇娥冤》的戲,說的是有個寡婦竇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張驢兒的迫害,被誣告殺了人,糊塗官府斷案不明,嚴刑逼供,結果判竇娥死刑,臨刑時竇娥在刑場上指天發誓,哭天喊地地說:“死後必定血濺白練,六月下雪,大旱三年,以表白自己的冤枉。”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當上了大官參知政事,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汙吏,才替女兒竇娥鳴冤昭雪。
《竇娥冤》第四折中,講的就是竇娥父親竇天章,在京城一舉中第,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他想念女兒竇娥,卻尋她不著,十分傷心,眼睛哭花了,頭發愁白了,又見楚州三年大旱不雨,心中十分煩悶。夜間燈下觀看案卷,遇上女兒竇娥托夢與他……
戲中有這樣一段話:“隻因老夫廉潔清正,剛正不阿,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體察貪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
興師動眾
【釋義】興:發動之意。原指發動大批兵馬,後借以形容動用很多人力來辦一件事。
【出處】佚名《吳子·勵士》。
戰國時魏國的名將吳起,曾任西河太守,把西河治理得井井有條,魏武侯非常欣賞他。有一次魏武侯向他請教說:“一個國家是否刑法嚴厲、賞罰分明就可以戰無不勝呢?”
吳起回答說:“關於這點,我從用兵作戰這方麵來談談看法。將軍在戰場上發號施令,軍士願意聽從;將軍興師動眾采取作戰行動,士卒願意出征;到了戰場上與敵人交戰,士兵不怕死。這三條是君王所倚仗的,有了這三條國家就不會受人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