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逐日(3 / 3)

魏武侯又問:“君王如何才能實現這三條呢?”

吳起說:“說起來也並不難做到,你選拔有功勞的人然後獎賞他,對於無功勞的人你設法激勵他、鼓勵他,他們就會爭著去立功。”

魏武侯按照吳起的意見,在朝廷上擺上三排座席,請有大功的士大夫、將領坐在前排;有中等功勞的人坐在第二排;無功的人坐在後排,菜肴也分成三等。酒宴散席以後,魏武侯又把有功勞人的父母、妻子請到太廟門外,也給予獎賞。這樣一來,人們都以立功為榮耀,以無功為恥辱,紛紛尋找立功的機會。

三年以後,秦國的軍隊侵擾魏國,魏軍軍吏和士卒不等上級部署,就主動抵抗秦兵,魏武侯見到這種情景,高興地對吳起說:“士兵能有這樣的素質,國家能有這樣的形勢,多虧了你啊!”

拋磚引玉

【釋義】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不成熟的意見或文字,引出別人的高見。

【釋義】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唐朝時,有一名高僧名叫從稔禪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經常在寺裏給和尚們講經說法。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能理會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眾僧晚參,從稔禪師故意說:

“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

此時眾徒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稔禪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

“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還不如磚的土坯!”

據《曆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暇,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讚賞,人們因此稱趙暇為“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暇的詩才。他聽說趙暇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岩寺遊覽,便先趕到靈岩寺,在寺前山牆上題詩兩句,希望趙暇看到後能添補兩句,續成一首。果然趙暇遊覽靈岩寺看到牆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順手在後麵續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暇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暇的佳句,後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暇並非同一朝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詩之說不可信,隻是由於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便把它當作成語“拋磚引玉”的由來。

杞人憂天

【釋義】杞國人擔心天要塌下來。比喻沒有根據的憂慮是不必要的。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天瑞》。

從前,杞國有個人,一天到晚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整天提心吊膽害怕天要塌下來,地會陷下去。一天,他走在曠野上,心想這時候天要是塌下來,連個躲的地方都沒有,肯定會被砸成肉餅的。他躲進房屋裏,又想天要是這麼一大塊地砸下來,房屋不也被砸倒了嗎?砸倒的房屋不也要壓到自己頭上來了嗎?

他像一頭喪家之犬東奔西逃,突然,他發現路邊有個山洞,趕忙爬進洞裏躲起來,這下他徹底放心了,悠悠然地觀賞洞外的風光。有藍天、白雲、綠樹,心情舒暢極了。但他馬上又想如果天塌下來不把洞口堵死了嗎?暗無天日,不憋死,也一定餓死。他趕忙竄出去,連滾帶爬地來到大路上。天瓦藍瓦藍的,幾朵白雲悠悠飄過。看見天離地麵還很遠,一時半時還塌不下來。這樣想著,他才放心走起路來。

走不多遠,到了一塊窪地,突然,他驚叫起來:“這塊地不是陷下去了嗎?”他拚命似地大聲叫喊,就越覺得陷得深。他沒命地往高處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坐到一條路上,連連說:“真險,真險。”

前麵一條石子路,大風過處,塵土飛揚,他趕忙閉上眼睛,不料,腳踩著的石子滑了一下,他以為地動起來,所站的地方馬上就要陷下去了,陷成一個洞,下麵水冒上來,上麵石子落下去,自己就會在中間活活埋葬,於是趕快挪開!可是每移到一個地方,他都覺得隻有這地方才會陷,別的地方不陷,又胡亂地亂跑一通,看到一棵大樹,猛地一躍,抓住樹枝,誰知抓著的樹枝承受不了他的重量,斷了,他重重地摔到地麵上,爬起來,一瘸一拐地往家裏走去。

當他看到自己那座破房子的時候,他眉頭緊皺,如果呆在家裏,地陷了,怎麼辦?最佳的辦法是房屋要建得像一艘船,地陷了,還能飄在水麵,再做幾把槳,還能乘風破浪,哈哈,妙主意!可是,他轉念又想,要是水麵也塌了呢?和房屋一起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有始無終地墜落,怎麼辦?想著想著,他不敢睜眼,神情恍惚,到家就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