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袖清風(1 / 3)

兩袖清風

【釋義】比喻為官清廉,除了兩袖清風外一無所有。

【出處】明·都穆《都公譚纂》。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禦史。他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先後破格提拔他為河南、山西巡撫。於謙盡管身居高官,依然過著儉樸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朱祈繼位,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專權。王振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翁父”。於謙看不慣他獨攬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於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於謙從來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裏,他就寫了一首題為《入京》的七絕詩。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勵精圖治

【釋義】勵,振作。振奮精神,力求治理好國家。

【出處】漢·班固《漢書·魏相傳》。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死去。他沒有兒子,於是手握朝政大權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便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這就是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禦史大夫魏相根據曆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胡作非為,建議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對魏相極度怨恨和恐懼,便假借太後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後廢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後,先發製人,采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後,宣帝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察各級官員,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相率領百官盡職盡責,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輔佐下,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大展宏圖,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各司其職,國家很快強盛起來,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束之高閣

【釋義】束,捆紮。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比喻棄置的人或物。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庾翼傳》。

殷潔是東晉時出身於名門貴族的名士,他從小就喜愛虛無玄妙的老莊之學,讀了許許多多有關玄學的書。不到二十歲,就已經名揚四方了。

一次,有人問殷浩:“將要赴任當官的人夢見棺木,將要得到錢財的人夢見糞土,這該怎樣解釋?”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官職和錢財,本來就是腐臭和糞土之類的東西,所以得官得錢的人都會夢見這類東西。”

殷浩的回答成為當時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從此,人們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員也來向他請教,他成了有名的玄學家。當時正力圖收複北方的大將庾翼,請殷浩出任司馬。殷浩自命清高,沒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請,他仍然拒絕。還有一個叫杜義的名士,與殷浩一樣,也很清高,不願當官為朝廷出力。

庾翼對杜義、殷浩兩人從內心裏瞧不起,認為他們雖名冠天下,其實是徒有虛名,起不了什麼作用。他常對人說:“杜義、殷浩這類人,隻有把他們像東西那樣捆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麵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樂業了,他們可能才願意出來做事。”

囫圇吞棗

【釋義】囫圇:指完整的東西。吃棗時不加咀嚼,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學習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出處】元朝《湛淵靜語》。

一天,集市上有一個賣水果的,攤子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有梨、棗子、蘋果等。攤主總是不厭其煩地向顧客們介紹各種水果的特點和功用。

“諸位,請看我這梨,質嫩、色白、味甜;再請看我這棗子,飽滿、色鮮、清香。諸位,本攤所賣的全都貨真價實,包你合算。”停了會兒,他又指著水果說:“奉勸諸位,最好還是每種水果都買一些。梨子吃多了,對牙齒有好處,但會損傷心脾;吃棗子吃多了,對心脾有好處,但會損傷牙齒。諸位,最好各種水果都吃一些,這樣才能取長補短。”

不少顧客圍著攤子紛紛議論,一個說:“說得有理!吃了梨,傷了心脾,讓棗子來補;吃了棗子,損了牙齒,讓梨子來補。如果樣樣都吃,那就傷不著我的身體了。”

又有人說:“我看還是不吃為好,吃梨補了牙齒,又被棗子損傷;棗子補了心脾,又被梨子損傷。這樣不就等於白吃了嗎?”

又有一個顧客說:“可以這麼吃:梨,隻管咀嚼,不咽下去,那就傷不著我的心脾,還益了我的牙齒;棗子,隻管硬吞下去;而不咀嚼,那就傷不著我的牙齒,還補了我的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