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2 / 3)

秦王怕他真的這樣做,馬上表示道歉,並當場叫人拿出地圖,劃出15座城池。但藺相如料到他隻是做做樣子,不會真的交城,因此要求秦王必須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最隆重的儀式,方能獻璧,秦王被迫同意。

藺相如估計到,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給趙15座城池。因此讓一個隨從人員換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著和氏璧,從小路逃回趙國,從而實現了自己完璧歸趙的諾言。

雖然秦王知道藺相如欺騙了他,他還是沒有殺藺相如,一方麵他考慮到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另一方麵對於名聲也不好,不如把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趙國的信任。

孜孜不倦

【釋義】孜孜:勤勉的樣子。意指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出處】春秋·孔丘《尚書·君陳》。

上古時候,洪水經常泛濫。每次洪水泛濫,都會使山丘被淹,農田被吞沒,村莊倒蹋,百姓流亡。

禹看到這種情景後十分憂慮,他決心竭盡所能,為百姓做些有益處的事。於是,禹開始奔走各地,帶領眾人全力疏通溝渠,引渠入河,引河入江,引江入海,從而徹底解決了水患問題。

洪水之患消除以後,禹又同舜一起教導百姓,向他們傳授播種莊稼的方法,使連年荒蕪的土地上長滿了綠油油、茂盛的莊稼。等到莊稼收獲以後,禹又讓大家按照所需相互交換物資,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天下太平。

禹的行為感動了舜。後來,舜將帝位傳給了禹。而禹也曾對舜帝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意思是說:我每天都勤勉地工作,不敢有半點懈怠,不能貪圖享樂。

紙上談兵

【釋義】在紙麵上談論用兵。後比喻不切實際的空談。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是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由於他從小熟讀兵書,所以對用兵之道,會引經據典,說得有條有理,這樣,使別人誤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但是,他的父親卻始終不承認兒子精通兵法,善於用兵。他甚至說:

“我的兒子將來要是不做趙國的將軍,那倒是趙國的福氣;萬一不幸讓他當上趙國的將軍,那他一定是個敗軍之將。因為他從沒上過戰場,隻會‘紙上談兵’,一旦真的領兵打仗,絕對會出問題!”

知子莫若父,趙奢對兒子的看法十分正確。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將王癈攻打趙國的上黨,趙國大將廉頗奉趙王之命率兵二十萬救援上黨。他采取固守政策,堅守長平,和秦軍相持了四個多月,秦軍沒能攻下長平。

於是,秦王采用宰相範睢的離間計,到趙國去傳布謠言說:“秦兵所懼怕的,隻有趙括一個人。廉頗是個無能之輩,再過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

趙王聽信了謠言,便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趙王召來趙括,問他說:

“你能擊敗秦軍,為國爭光嗎?”

趙括大言不慚他說:“要是碰上秦國名將白起,那我還得考慮一下對付的辦法,現在是王癈領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於是,趙括在接掌廉頗兵權以後,立即改變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圍困。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為主將,而以王癈為副將。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四十萬人馬被俘後全被活埋,而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

趙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國家的有生力量,國家的元氣大傷。從此以後,趙國好長時間才恢複到戰前國力。

取長補短

【釋義】取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不足。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戰國時期,滕文公當滕國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出使楚國。他路過宋國,拜見了孟子。孟子給他講了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

太子從楚國回來的時候,又在宋國拜訪了孟子。孟子說:“您不相信我的話嗎?天下的真理隻有這麼一個,成癋是個勇士,他曾對齊景公說:‘你是個男子漢,我也是個男子漢,我為什麼要怕你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曾經說過:‘舜是什麼樣的人,我就是什麼樣的人,有作為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樣。’公明儀曾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也是應該信賴的。’現在的滕國,假若把土地絕長補短,周邊之長也將近50裏,隻要實行仁政,仍然可以把它治理成為一個很好的國家(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裏也,猶可以為善國)。”

成語“取長補短”即由“絕長補短”演化而來。

臥薪嚐膽

【釋義】臥薪:睡在柴草上。嚐膽:品嚐苦膽。形容刻苦自勉,奮發圖強。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時的吳、越兩國戰爭不斷。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國打得大敗,並且被越軍射傷。

闔閭臨死前,囑咐他的兒子夫差說:

“一定不要忘記仇恨。”

兩年以後,越王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要向越國報仇,便想先發製人,趁吳國沒有發兵之前,先攻打吳國。範蠡諫阻說:“主上切勿盲目行事。我聽說武器是一種凶器,發動戰爭是違反道義的事,武力爭鬥是處理政事的下策。違反道義,喜歡動用武力,在戰爭中去冒險,是不會得到什麼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