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引人注目的是,雲爆彈在現代戰爭中還能用於攔截敵方的洲際彈道導彈。因為用它可在敵方導彈經過的路途上設置一道道巨大的雲霧屏障,將敵方導彈摧毀於空中。
[我還想知道]
雲爆彈是一種子母彈結構形式。母彈的形式類似於氧氣瓶,尾部有四個尾翼片。
人們正努力將雲爆彈發展成“一彈多用”的新型武器。
貧鈾穿甲彈是靠射擊後獲得的動
能來擊穿坦克的防護裝甲的嗎?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和英軍的坦克和飛機向伊軍發射了貧鈾炮彈,其殘片迄今仍在散發著化學毒氣和射線。有關的核物理專家認為,在今後20~30年中,伊拉克將有數十萬人受到貧鈾彈的影響,有些人甚至會因此而喪生。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就用貧鈾合金製成了穿甲彈(實際上是穿甲彈芯)。
貧鈾雖然不會像核彈那樣產生爆炸,但它有微弱的放射性,對人的影響是長期的。特別是作為武器彈藥在戰場上使用後,大小碎片分布範圍廣,而且放射性是聽、摸、看、感覺不到的,人們長期接觸,身體將會受到一定損害。
貧鈾穿甲彈是靠射擊後獲得的動能來擊穿坦克的防護裝甲的。彈芯在侵襲裝甲的過程中,由於高速碰撞,溫度可達900℃。作為彈芯的貧鈾合金在空氣中燃燒的溫度較低,約為400℃。在彈芯穿透裝甲後,彈芯碎片就自行燃燒,在車內形成較大的殺傷破壞作用,即殺傷乘員和破壞坦克內部設備。更為嚴重的是,貧鈾燃燒時會形成淡黃色煙霧狀的氧化鈉塵埃。這些塵埃狀的氧化鈾擴散開來,將周圍環境造成放射性汙染。實際上,它的危害並不亞於原子彈爆炸後的放射性汙染,隻不過每發穿甲彈的汙染區域較小而已。
[我還想知道]
目前,英、法、德、瑞士、俄等一些國家也在研製貧鈾穿甲彈,有的已裝備部隊使用。
海灣戰爭中,美英兩國的坦克和飛機向伊拉克軍隊發射了貧鈾炮彈,這對伊拉克人民及後代造成殘酷的傷害。
反坦克導彈是隨控製裝置
的改善而不斷發展的嗎?
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後麵接有長尾巴導線,通過它來控製導彈的飛行。
第二代反坦克導彈采用紅外線進行半自動控製。導彈發射後,射手隻要把瞄準鏡內的十字線對準目標,導彈就會按照設在地麵上的儀器發出的命令飛向目標,從而減輕了射手操作的疲勞,也提高了擊中目標的準確性。
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更先進一些,采用激光進行控製導彈,這就相當於給導彈裝上了眼睛,使它能自動追擊目標,因而用來通電話用的長尾巴退化掉了,成了沒有尾巴的反坦克導彈。
用激光控製的反坦克導彈,一般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射手操縱一個激光波束發射器,用它發射的激光波束套住飛行的導彈,並且使激光波束始終對著坦克,這樣導彈就會沿著波束飛向坦克。另一種是,射手用激光照射器照射坦克,導彈就可沿著從坦克反射回來的激光波束飛向坦克。
另外,還有一種電視製導反坦克導彈,一般是裝載在直升飛機上發射的。這種導彈的前端裝有電視攝像管,能把導彈與目標的偏差反應到裝在飛機駕駛員麵前的熒光屏上,射手可根據在電視裏觀察到的情況,發出“命令”,使導彈飛向坦克。
去掉尾巴的反坦克導彈雖然先進,但它的造價較高,所以目前還多采用有長尾巴的第一、二代反坦克導彈。
第四代反坦克導彈即將問世,它就是“發射後不用管”或“發射後忘記”的自動製導的新型導彈。
[我還想知道]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就配備了第一代的反坦克導彈。
法國和聯邦德國合作研製的“霍特”導彈,是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中的典型代表。這種導彈的操縱裝置,比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多一個紅外測角儀和有關設備。
反雷達導彈因為能巧妙利用雷達
發射的電磁波進行自動追蹤而被
稱為“順藤摸瓜”的能手嗎?
雷達被人們譽為飛機、火炮和導彈的“千裏眼”,它發射的電磁波遇到飛機或導彈時就能被反射回來,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發現和跟蹤目標,以便對目標進行攻擊。電磁波是雷達克敵製勝的法寶,然而在現代戰爭中同時也成了它的一個致命弱點。
現代電子戰的軟殺傷,就是用雜波和金屬箔條等對雷達的電磁波進行幹擾和迷惑,使它失靈或變成“瞎子”;而硬殺傷則是用反雷達導彈等火力直接將雷達摧毀,使依賴雷達的飛機、火炮和導彈失去戰鬥力。
反雷達導彈之所以能反雷達,在於它能巧妙地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進行自動追蹤,“順藤摸瓜”,直到將雷達擊毀為止。
現代戰爭中發起攻擊的一方,一般都把敵方的雷達作為首要打擊目標,也就是首先把作為敵人防空火力的“眼睛”——雷達清除掉,以便為己方飛機突防和空戰掃清障礙。而反雷達導彈正是實施這種“挖眼”戰術的能手。這種反雷達導彈的特長是:作用距離遠,可以在敵防空火力之外進行攻擊;它本身不輻射電磁波,隱蔽性好,不易被敵方發現;打得準,幾乎百發百中;適應能力強,能在各種條件下使用。
[我還想知道]
美國製造的第一代反雷達導彈叫“百舌鳥”,首次在越南戰爭中使用,這也是反雷達導彈的首次使用。
美國第二代反雷達導彈——“哈姆”裝有記憶裝置和控製“電腦”,即使雷達關機不發射電波,它也能憑記憶攻擊目標。
敏感彈的眼睛和大腦是毫米
波敏感器和微型計算機嗎?
近年來,反坦克武器家族中出現了一位新成員,它既有導彈銳利的“眼睛”和機敏的“大腦”,能夠“觀察”和“思考”,自動探測、識別和跟蹤目標,又具有炮彈使用方便、造價便宜、“打了就不用管”的優點;因而被人們稱固“敏感彈”。可以說,它是導彈與炮彈結緣的“優生兒”,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敏感彈的“眼睛”就是裝在彈上的毫米波敏感器。這種很敏銳的眼睛能接收各種景物輻射或反射的毫米波,並根據目標和背景所輻射或反射的毫米波差異來識別目標,就像人的眼睛一樣。當坦克在地麵上通行時,由於各種物體的輻射性能不同,低空飛行的敏感彈從不同的“熱”背景中,很容易找到坦克、裝甲車等一類“冷”金屬目標。
敏感彈的“大腦”是像火柴盒那樣大小的微型計算機。當敏感器偵測到目標時,“大腦”便及時傳出進行攻擊的指令。
敏感彈是一種能擊穿較薄裝甲的“自鍛成型彈丸”。它的藥型罩呈球麵形或碟形。當爆炸時,金屬藥型罩被壓塌、翻轉並拉伸成類似於羽毛球形的實心彈丸,以每秒2500米左右的高速飛向目標,可擊穿坦克的頂裝甲。
[我還想知道]
“斯塔夫”上裝有續航發動機,以保證它飛離炮口後繼續飛行。
敏感彈的家族目前有兩個成員,哥哥是目標激活彈“斯塔夫”,弟弟是遙感反裝甲彈“薩達姆”。其中弟弟是子母彈。
拿破侖由於輕敵在滑鐵盧
被聯軍徹底擊敗了嗎?
1814年4月,法國皇帝拿破侖戰敗退位後,被反法聯盟送往厄爾巴島軟禁。
1815年2月26日夜裏,拿破侖率領一千多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厄爾巴島,準備重新登基稱帝。經過三四天的航行,拿破侖在法國儒昂港登陸,並於1815年3月20日,在巴黎重新稱帝。
拿破侖東山再起,震驚了歐洲,他們又集合了60萬兵力,想徹底擊敗拿破侖。
拿破侖力爭主動,準備趁聯軍尚未完全集結之前,以攻為守,先擊破威靈頓和布呂歇爾。
決戰前,一些將領勸拿破侖調回格魯希部,以增強實力,提高獲勝把握。可拿破侖卻說:“因為你們曾被威靈頓打敗,就認為他是偉大的將領,其實,威靈頓不是一個好的將領,英軍也不是一支好的部隊,要打敗他們並不比吃一頓早飯更困難。
然而,威靈頓卻深知拿破侖的慣用戰術,他把自己的後方防守得滴水不漏,又在右側方和前方修築要塞,派重兵防守。
18日下午3時,全麵進攻開始了。法軍依仗優勢兵力和強大的炮火,很快就占領了前沿陣地。就在這時,隱蔽在高地斜麵上的英軍一個步兵師,從樹叢後麵衝殺過來,一場肉搏戰在山頂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