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質因素分析,水土保持工作應主要著眼於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努力改變地表的抗蝕能力和水分保蓄能力,另一方麵是改變地表的坡度條件,減低水流的能量。其技術措施如下:
1生物措施
是治理水土流失並有效地保持水土的一項根本性措施。因為植被的覆蓋,可以防止暴雨對地表土層的衝擊,含蓄部分降水;植物根係可以固結土壤,增加有機質和團粒結構,提高土壤的抗蝕能力,阻滯地表徑流以及增加下滲等。據觀測,5~7年的幼林,鬱被度達到50%~70%,可以減少土壤衝刷量30%~60%。當樹冠全部鬱被,枯枝落葉與雜草形成地表覆蓋層以後,土壤衝刷可以完全控製。其具體措施如下:
(1)增加地麵覆被(或覆蓋)措施。包括農、林、牧(草)的植物及其枯落物的覆被在內,免耕、少耕法所保留的作物殘茬,人工利用各種秸稈以及工業產品等所做的覆蓋等。
(2)增加地表造率措施。農地的等高耕作,林草地下麵的枯落物等,都起到增加地表造率,減緩水流速度,減小衝刷的作用,同時,增加了滲漏,相應地減少了徑流,進一步起到防治侵蝕的作用。
2農業技術措施
在農業生產中,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有土壤改良、減緩地麵坡度和縮短坡長等。
(1)土壤改良,主要是通過對耕地平整深翻和施肥,使土壤形成較厚的海綿結構層,以增加土壤滲漏速度及增加持水能力。包括深耕、自然免耕法、底層耕鬆法,鑽破底層,增加有機質,多施農家肥,改良土壤團粒結構等措施,都有這樣的作用。
(2)減緩地麵坡度。各種形式的梯田,如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漸變梯田、水平階等等。
(3)縮短坡長。各種形式的地埂、截流溝、地中或底邊的軟墊(或稱寬底地埂),以及前麵所述各種梯田,都起到同樣作用。
3水利工程措施
根據不同的地貌類型,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如黃土溝穀的治理,主要有柳穀坊、淤地壩、小水庫和護岸工程等。這些措施主要是削弱水流衝刷能力,變荒穀溝為川台地以及防止溝穀的擴展等。對末梢水文網流路的控製措施,包括排洪渠、導流溝,有縱坡的各種地埂軟墊等。對於黃土溝間地的治理,特別是保護黃土塬,減輕其因溝穀發展帶來的蠶蝕和破壞,必須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溝頭封溝埂、坡麵截流槽和各種蓄水槽,如旱井、水窖、水塘(澇池)等。這是為了防止坡麵水流集中,或將永流引向無害地段,並蓄集起來以供利用,同時可以保護耕地,防止溝頭擴展。
此外,結合各地區的大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城鎮廠礦等建設所進行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經驗。如興修水庫,不僅可調節徑流,蓄水灌溉,改變土地幹旱狀況,而且可以提高較大範圍的侵蝕基準麵,配合支流和坡麵工程,更有利於減輕流域內的水力侵蝕。又如人工邊坡穩定、滑坡防護等方麵,都取得了顯著效果,豐富了水土保持的內容。
我國酸雨麵積大幅增加
在中國的大氣汙染中,酸雨和浮塵是最主要的汙染。十多年來,由於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漸增多,酸雨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中國已是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地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在華北,很少觀測到酸雨沉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候馬、北京、天津、丹東、圖們等地區也出現了酸性降水。酸雨給我國帶來的損失巨大,南方11個省直接損失可達44億元,間接損失無法估計。
雙星爭暉引領潮流
一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其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以下簡稱珠三角)與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創造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奇跡,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最快、投資環境最佳的兩大地區。這是鄧小平理論的成功實踐。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高瞻遠矚,提出創辦經濟特區和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思路,珠三角先走一步。90年代,鄧小平又提出開發浦東、發展上海、帶動長三角發展的新思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區,成為繼珠三角經濟區之後又一個發展熱點。
珠三角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也是中國區域經濟中最具生機活力的重要增長極之一。珠三角位於廣東省中南部,麵向南中國海,為珠江出口處,毗鄰港澳,包括廣州、深圳兩個副省級城市,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5個地級市,惠州市區、惠陽縣、惠東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7個縣(區)及縣級市,共計14個市、縣(區),麵積415萬平方千米,人口2 365萬。進入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在外部因素和區域內改革力量的合力驅動下,經濟發展實現了曆史性騰飛。長三角則主要在鄉鎮企業帶動下,以區域內城鄉自我積累為支撐,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比較而言,由於當時上海增長極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珠三角獨領風騷10年,經濟發展水平追上了長三角。
長三角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長江入海口。區域內共有1個直轄市——上海,3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11個地級城市即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浙江省的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共計15個城市,麵積1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7 571萬。90年代,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標誌,長三角跨入一個重振雄風、引領潮流的嶄新發展時期。上海以浦東為龍頭,以建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為目標,抓住曆史機遇,經過10年拚搏進取,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產業結構高度不斷提升,整個城市發生了曆史性變化,基本完成由工商業城市向經濟中心城市的重大轉變。目前,已有3 300餘家中外金融機構駐紮在上海,世界500強企業有一半在上海投資,經濟外向度空前提高;金融證券、保險、商貿、交通、通訊、房地產等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城市功能與區域樞紐輻射功能大大增強。長三角成為90年代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潮流的最耀眼的明星。
在中國區域經濟中,珠三角與長三角雙星爭暉,共同引領著中國經濟的增長。
奇怪的電波
地球上的人類是宇宙的“獨生子女”嗎?難道在茫茫宇宙中就再也沒有一個星球上有這樣的的高等生物嗎?為了揭秘地外文明,人類將不斷探索。
1928年4月3日,在荷蘭菲利浦公司實驗室工作的挪威教授史托馬,無意中收到了一組奇怪的無線電信號,其波長為314米,這信號每隔3秒就出現一次。於是史托馬也用314米波長的電波給對方“回電”,把一組莫爾斯電碼信號,每隔20秒發射出去。可是,連續15天沒有回音,就在第16天又收到那個奇怪的信號,好像有人企圖與人類取得聯係似的。史托馬驚喜之極,於同年10月又進行了一次發射試驗,結果又收到了同樣奇怪的信號。
這組奇怪的信號震動了全世界,許多電台都密切關注它。美國有人報告在1929年2月至4月間,收到過10次。一艘法國的科學考察船,於1929年5月9日也無意中收到了同樣信號。遺憾的是,這組奇怪的信號裏包含有什麼信息,卻沒有被破譯出來。一直到1922年,年輕的蘇格蘭天文學家羅倫利用現代科學的邏輯思維對其進行研究。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羅倫宣布破譯了這一信號。其內容是:一艘來自牧夫座星球的飛船,正環繞太陽係飛行。當然,這信號是不是“外星人”所發?信號裏的涵義是不是如羅倫所分析的?這些誰也不能肯定。但是,我們人類可以從中得到啟示,我們應該主動而有意識地通過無線電信號與外界聯係。人類期待著地外智慧生物對人們所發的信號作出回音!
氣象——現代戰爭成敗的重要因子
重視氣象——天氣成為“盟軍”
在戰爭中,如何利用氣象條件趨利避害、克敵利勝,是軍事家們十分重視的問題。現代戰爭中利用大雨、台風、酷暑、嚴寒、風向、雲霧、潮夕等條件,加速或減緩戰爭的進程,最終獲勝的戰例俯拾皆見。
濃霧協助英法聯軍創造了“九日奇跡”。1940年5月24日中午希特勒卻下令部部停止前進,直到5月26日下午才取消命令繼續前進。利用這兩天時間,聯軍在沙灘上布置好環形防線,掩護撤退。5月26日晚上到6月4日撤退共進行了9天。在這9天裏,德軍不僅從地麵進攻,同是還飛臨多佛爾海峽上空轟炸,這時天氣站到聯軍這一邊,從26日到31日都是大霧天氣,濃厚的雲霧籠罩在海峽上空,加上油庫燃燒形成的黑煙,使德軍戰鬥機找不到轟炸目標。到4日上午,聯軍共撤出346萬人,他們就是後來消曼底登陸時作戰的主力。有人說濃煙創造了奇跡,因為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撤出的是整個英國的未來!
忽視氣象——天氣成為敵人
“天氣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是軍事氣象學的一句名言,也就是說重視天時氣象,並能充分利用氣象對戰爭的影響,天氣便成為你的盟軍,反之就是你的敵人。現代戰爭中因忽視氣象條件而導致失敗的戰例也不在少數。
寒潮使希特勒攻莫斯科遭重創。1941年10月,希特勒動用1700輛坦克,1390架飛機和180萬的兵力,向莫斯科發起了代號為“台風”的進攻戰。20日,裝甲部隊已經開到了離莫斯科40英裏的地方。因德軍認為能夠很快結束戰爭,所以士兵穿著比較單薄。但是,隨著戰況相持而入了嚴冬。11月3日,寒潮來臨,氣溫迅速降到0℃度以下,由於缺少冬衣,士兵不同程度凍傷,出現“雪盲症”。大炮的瞄準鏡失去了作用,坦克缺少防滑鏈難以行動,槍械被凍壞,汽油凝結成糊狀……。到處冰天雪地,德軍無處避寒、無衣禦寒,士兵經常無處在挨凍受餓的折磨中,非戰鬥減員嚴重,戰鬥力迅速降低。這邊,蘇軍為了保衛自己的城市,幾十萬人不分晝夜地修築防禦工事,產生大量的氈靴、防寒內衣、護耳皮帽。斯大林還親自到紅場演講,鼓舞士氣。12月6日,莫斯科開始反攻,德軍節節敗退。這是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所受到的第一次大失敗,可以說是莫斯科的寒潮把德軍推入了“地獄之門”。
趣說洋流
洋流是海水運動的基本形式,人們還利用它來充當“信差”呢!
在科學幻想小說《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1864年7月36日,正在蘇格蘭附近航行的一隻遊艇,偶然捕獲一條鯊魚,在魚肚子裏發現了一個瓶子。人們好奇地打開瓶子,又發現裏麵有張紙,分別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寫著內容相同的事。原來這是兩年前一艘失事的船發出的求援信,後來,按照信中標明的位置,果然找到了失事的船長。
像這樣洋流充當“信差”的事自古以來就有。
1852年的一天,大西洋上的風暴把一艘雙桅帆船逼到了直布羅陀附近的一個海灣裏避難。船上的水手在海灘上的沙子裏發現了一個瀝青球,剝去瀝青以後,裏麵裹著的是一個空椰子殼,上麵還有個小洞,水手們把手伸進去,從裏麵掏出了一張羊皮紙,上麵寫滿了字,原來這是當年哥倫布寫的一封信。1492年哥倫布首次到達美洲以後,在返回歐洲的路上遇到了風暴,他擔心自己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由於便寫了這封“椰子信”,投到大海,為的是好讓後人知道自己的偉大發現,不料“海洋信差”竟把這封信傳遞了359年。
1560年,在英國多維爾海灘上,一個不識字的漁民拾到一個裝有卡片的椰子殼,誰知卻因此惹出一場大禍:英王下令要對他處於死刑。原來這張卡片是一份軍事情報,密告荷蘭侵占了俄國在北極地區的一個島嶼,英王害怕這件事會泄露他們參與這些勾結和鬥爭,才這樣大動肝火的,並從此規定,以後凡私自開啟漂流瓶裏卡片的一律處以絞刑。這個禁令一直到喬治五世時期才被迫取消。
火山奇觀
蔚偉壯觀的火山爆發,往往能創造神奇景觀。
公元79年的維蘇威火山爆發,就把當年盛極一時的龐培城埋沒在火山灰之下。1748年人們開始對龐培發掘,當年羅馬人的生活逼真地呈現在人們眼前:盛在器皿裏的杏仁、栗子、胡桃,擺在水果店裏;麵包鋪裏還有印著麵包商名字的麵包;藥店櫃台旁邊的藥劑師正在準備切製藥丸。同時,到處又展示出一幅幅悲慘的圖景:母親緊緊地抱著恐懼的孩子;受難的人蜷縮在門邊,卻無法躲過災難的降臨;城門邊全副武裝的哨兵,眼睛一直望著火山的方向;一群被鐵鏈鎖著的人在拚力掙紮,大路田野遍布逃跑的人群,有的還將枕頭頂在頭上;富貴人家舍不得丟棄手中的金幣和首飾,但誰也未能逃脫滅亡的命運……
曆史上最大的火山噴發,要數3000年前發生在地中海西部散托臨群島上的那一次。至今還有些地方堆積著厚達60米的火山灰,900千米外的海底還能找到火山堆積物。當時埃及作家曾記述說,火山曾把這個地中海對岸、遠隔數百公裏的埃及上空變得滿天陰霾,使白天像夜晚一樣黑暗。這次火山爆發,整個摧毀了盛極一時的米諾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