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也不是全都那樣令人害怕,還有一些火山構成了大自然的美景,吸引著人們前往旅遊觀賞。
在薩爾瓦多的伊薩爾科火山,很有規律地每隔15分鍾噴發一次。從海上航行的船隻上遠遠看去,火山的煙雲就像升空的焰火,成了指引航船的“太平洋的燈塔”。每年有許多旅客來這裏觀光,在附近的火山溫泉裏遊泳。
最有趣的還是墨西哥的帕裏庫廷火山,當地人曾親眼看到它的“誕生”。1943年以前這裏還是沼澤地,今天它已經是躋身於世界火山之林,被標注在地圖上的“大人物”了。直到1952年平息為止,它已經“長”到2774米。
中關村發展曆程
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陳春先為首的一批高技術人員,1980年在北京市海澱區海澱路東側的中關村小區,率先辦起了“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以谘詢、開發新技術為目的,成為我國高新科技產業區的發端。此時,中關村小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村”,有田有菜有農莊,街道及兩旁樹木與鄉村小鎮沒什麼區別。
1984年,已有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這裏注冊落戶,當時這些公司規模均較小,卻是我國高科技企業的先導。
1986年,中關村“菜地裏長出了計算機”,各種以微電子產業為主的高科技公司紛紛出現,始有“電子一條街”的說法,科技企業實體達140家。
1988年5月,鑒於中關村高科技企業群體發展的規模和條件,為推動科學體製改革,加速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經國務院批準,在海澱區劃出一片範圍,建立外向型、開放型的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由相互連接的白石橋路、海澱路、中關村路及附近區域組成,包括電子一條街在內,給予特殊的政策、服務,以鼓勵、扶持高新科技企業,構成了海澱高新技術園的雛形。
之後,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加快。1999年國務院批準其輻射區延伸至密雲工業開發區內八個代表性的工業產業園,整個範圍擴大到五園一區。
“知識創新工程”的啟動,再度確立了中關村在全國的地位。北京市以中關村為核心,擬建全國最大的集研發、孵化、培訓、生產、貿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軟件產業基地。
位於首都北京的中關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搶占新興工業先機,以電子一條街揚名,開創了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先河,成為全國各類高新技術區的鼻祖;抓住知識經濟契機,成為全國科技經濟創新的重要基地。中關村及時獲取信息,爭取優惠政策,占盡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時。北京又是全國文化中心,有幾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個科研機構;中關村區內及附近就有中國科學院、北大、清華、北航、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學院等一批科教中心。中關村就近獲取知識技術,促進了產業化,坐享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核心區之地利。中關村高科技的“頂天”技術,自建有產業化“立地”企業,激活了內部機製;利用科技優勢實施電子政務,從而使杜會服務、行政管理高效快捷地服務於自身高科技產業區;事業部建立了“人才綠色通道”,促進了高層次人才的內外交流,中關村又有了“人和”之環境。天時、地利、人和,中關村兼而有之,成為“中國矽穀”,也就理所當然了。
從北京市西北邊鎮小區一村到海澱園,再到五園一區,中關村一直是我國高新區的馬首、龍頭;從“兩通”、“兩海”到方正、四通、聯想,再到新浪、網易、搜狐,中關村一直是我國高新技術的代表和先軀;從電子產品到電腦一條龍體係,再到多層次綜合性軟件園,中關村一直是我國知識科技創新的典範和模式。
世界遷都浪潮
首都為國家中樞之地,一般不輕言遷離,但隨著國家整體戰略的轉換,遷都便成為調整利益衝突、保持國家活力的重要手段。二戰後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建立了新都,還有10餘個國家正在考慮遷都。其中,巴西遷都巴西利亞,日本首都準備遷離東京。
巴西的舊都裏約熱內盧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東南一隅。1950年前後,巴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裏約熱內盧周圍不到全國11%的地域內,而廣闊的中西部和北部亞馬孫地區發展長期滯後,雖然物產豐富,但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這樣就有所謂“兩個巴西”的存在:一個是先進的沿海巴西,集中在東南部的狹長地帶,其現代化程度堪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一個是荒涼落後的內陸巴西,是全國的“低穀地帶”。
1956年上台的庫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大計”,以盡快克服容易引起國家分裂的嚴重失衡狀態。在不到4年的時間內,克服重重困難和多方壓力,在人跡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月21日舉行了舉世矚目的遷都大典。隨後幾十年間,巨大的區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僅巴西利亞至貝倫的公路開通以後,沿線即由10萬人猛增至200萬人,巴西政府從1940年就倡導的“西進”運動,直到實施遷都戰略後才真正發生了效應。遷都後,原首都裏約熱內盧“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現在,巴西利亞、裏約熱內盧、聖保羅三地分別承擔巴西政治、文化、經濟方麵的中心職能,各司其職,各具特色。
日本首都東京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都市,並曾多次排在國際最佳都市排行榜之首。1995年12月13日,日本“國家議會轉移委員會”向當時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提交了一份關於遷都問題的詳細調查報告,認為日本的政治、經濟職能過於集中在東京一個城市,已成為影響日本21世紀社會健康發展不容忽視的因素,必須對首都遷移出東京地區進行討論,並成立一個由各方麵專家組成的中立評選機構進行新址論證。連東京這座很多日本國民心目中國家的“窗口城市”都要考慮遷離,一時引起日本乃至全球的關注。
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衰退的一個原因是“人力、物力、信息資源過度集中於東京”。1996年,麵積約占全國06%的東京居住了超過全國1/10的人口,超過全國20%的GDP,而全國人口的1/4以上集中在東京周圍50千米以內。東京已患上空氣汙染、住房擁擠、物價昂貴、交通不暢等一係列“都市綜合症”。報告提出了10個苛刻的選址標準,目前已有10多個新址供作新都選址。日本國會甚至提出,爭取2010年國會會議在新都舉行。
在近年湧動的世界性遷都浪潮中,德國遷都柏林和哈薩克斯坦遷都阿斯納爾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德國1990年的統一來得太突然,很多人茫然不知所措。由於東德是作為5個州加入聯邦德國的,東西部差異太大,不少西部人懷有過多的“恩賜感”;而東部德國人則有過多的“抱怨”和“不安的感覺”。從西部的波恩遷都至東部的柏林,不失為一明智的抉擇:柏林是德國文化和精神的代表,它能醫治東部殘破的經濟和人們心中的創傷,使全體國民從心底感受到一個統一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與自豪感,了卻8000多萬德國人躋身全球大國的強烈願望。哈薩克斯坦1997年從偏居西南一隅的全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遷至中部小城阿斯納爾,是欲借此平衡全國範圍的生產力分布,打擊俄羅斯裔居多數的北部地區的分裂勢力,從而“扭轉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俄國殖民政策”,推動哈薩克人移居俄裔為主的北部。正如納紮爾巴耶夫總統所言:“年輕人和下幾代人將會看到,從哈薩克斯坦的發展來看,首都從阿拉木圖遷到阿斯納爾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數字地球——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
近來,數字地球十分引人注意。許多專家學者就數字地球進行了討論,新聞媒體也十分重視。的確,一場席卷全球的信息技術革命已迎麵而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存觀念和思維方式,使我們從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傳輸直至信息的顯示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地球使得我們有可能把有關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維的、動態的數據按地理坐標表示成可以理解的信息,以充分地利用官們。不論你在什麼地方,借助數字地球,都可以高速地、直觀地、完整地了解地球上任何一處任何方麵的信息。
數字地球將把有關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數據按地理坐標組織、整理和表示。這樣,既體現了這些數據的內在的、有機的聯係,又以地球為“綱”,便於按地理坐標檢索和使用。數字地球將包含種類多樣的信息,既有自然方麵的,如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礦藏分布、山脈河流、氣候特點等;又有人文方麵的,如曆史沿革、風土人情、交通、文教、經濟、金融、人口等。它不僅包括全球性的中、小比例尺的空間數據,也包括大比例尺的空間數據;不僅包括地球的各類多光譜、多時相、高分辨率的遙感衛星影像、航空影像,還包括有關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環境、災害、人口、全球變化、城市建設、教育、軍事等等。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正是因為數字地球具有上麵提到的特點和功能,所以通過數字地球,人們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最新、最全麵的實時情況。因此,數字地球在許多方麵具有潛在而廣泛的應用前景,如:生態環境的保護、氣候變化的預測、精細農業、減災、打擊犯罪活動、外交、國防等等。數字地球將使我們有可能對人為的和自然界的災害作出快速反應,所以必能產生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數字地球包括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即信息的獲取、信息的處理和信息的應用。它涉及諸多科學技術領域,其中,信息的獲取雖然主要是地球科學的任務,但需要地球科學與其他技術領域的合作;信息的處理需要地球科學和信息科學技術的共同努力;信息的應用則是地球科學服務於社會的主要內容。無論是信息的獲取,還是信息的處理和應用,都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
數字地球並非一個孤立的科技項目或一個孤立的技術目標,而是在信息高速公路和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整體性、導向性的戰略思想。數字地球在我國跨世紀的發展中,在保持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發展科學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這三項戰略目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閱讀提示:了解數字地球的概念,體會電子通信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專家談西部大開發
我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陸大道,就西部大開發的有關問題,接受《地理知識》記者采訪。
陸大道認為“內蒙古中、西部是邊疆,是少數民族聚集地,經濟發展水平與陝甘寧差不多,所以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也包含在‘西部’的範圍之內。”
回答記者提出的“許多人認為,現在開發西部應該從開發西部的自然資源入手”這一說法是否正確時,陸大道答:“這種說法基本上是錯誤的。西部的自然資源潛力比較大,探明儲量占全國的大部分,但是西部與外界聯係的交通條件太差,勘探和開發及運輸的成本非常大;此外,我國即將加入WTO,沿海地區將有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可以利用,所以我認為西部資源的優勢地位需要重新審視。西部的自然資源包括天然氣、石油、煤、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及稀土礦產等,這些資源中隻有天然氣是具有優勢的,因為它的探明儲量大(8000億方),又便於長距離運輸,勘探開發成本也較低,除此之外的其他資源都是不具有優勢的,我們對待它們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做好戰略儲備,但不能搞大規模開發。”
陸大道說:“總的來說,西部的‘優勢’不很多,開發西部是國家社會經濟政策的需要,是保證中國的社會、生態安全的需要,我想這就是‘優勢’吧。”
陸大道指出:“現在國家開發西部可以說非常有計劃性,首先規定西部發展的方向是:生態建設放在核心位置,基礎設施建設放在第二位,產業結構調整放在第三位。這就規定了西部大開發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凡是大的項目都要經過嚴格的論證,論證之後再納入計劃,“國家支持部分資金,有的資金則由企業家去支持。”
關於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怎樣處理東部地帶和中部地帶的發展問題,陸認為“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參與全球事務、對世界施加影響的主體,中華民族靠的就是沿海地區在世界上發揮作用,所以,沿海什麼時候都應該是中國的重點。”他給這三個地帶的定位是:“加快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發展,推進沿海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