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的清潔生產和物盡其用的無廢技術
人類在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上,首先著手的是對現代工廠“廢水、廢氣、廢渣”(簡稱“三廢”)的治理。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發生了一種奇怪的“骨痛病”,經調查發現,原來是上遊一家工廠的廢水汙染了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糧食汙染,導致中毒。水汙染的來源主要是未加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同樣,在工業區和城市中,空氣汙染的情況也特別嚴重,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幾乎都與工廠產生的“三廢”有關。這些危害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環保工業應運而生,目前在全球已初具規模。有效地治理“三廢”,推行無公害的清潔生產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孜孜以求的目標,專家預測,在21世紀,環保工業將是最有希望的朝陽工業。
無公害的清潔生產,是推動傳統工業生產和環境管理方法轉變的最佳方式,它不僅要求實現生產過程的無汙染或少汙染,而且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使用和最終報廢處理過程中也不對環境造成損害。通過實施清潔生產,促進企業重新考慮產品設計、原料選擇、工藝改革、技術進步和生產管理等環節。一方麵,可以把工業汙染盡可能消滅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對工業汙染的最佳控製,使工業生產產生的廢物盡量減少;另一方麵,有助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對示範工程中的29個項目進行審計時發現,通過實施加強廠內管理和循環利用的簡易方案可以削減排汙量10%左右;通過技術改造,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後,可以在明顯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把排汙量降低30%左右,節省了大量的汙染治理費。
依靠科技進步,適時推進清潔生產,是協調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選擇,將從根本上預防工業汙染,實現可持續發展。治理僅僅是治標,把生產過程和環境保護進行整體規劃和協調統一,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這就要采用無廢技術。
無廢技術采取封閉循環的方式,使資源在生產的各個階段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還不排放汙染物質,即生產甲產品後排放的廢棄物,可作為乙產品的原料,乙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再作為其他產品的原料。
“三廢三廢,棄之為廢,用之為寶”。在資源日趨減少的情況下,發展無廢技術,做到變廢為寶、物盡其用,已成為消除環境汙染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節約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重要任務。
曆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我國人口最初生活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秦漢以來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的原因,不斷遷移,使人重心和經濟重心不斷南移。較大規模集中的人口遷移有: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了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重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入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南侵”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和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入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登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
經過以上的人口遷移,使得南方人口大大超過了北方人口,我國南方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同時也使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可以說完成了我國人口重心、文化重心自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遂迫使華北農民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移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周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
我國城市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較具係統的城市規劃思想。歸納起來,有以下6條。
1選擇城址的區位原則——“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呂氏春秋》中關於擇都的原則是:“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說明中心位置對於都城選擇的重要意義。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區的最佳區位。
2選擇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則——“大山之下”“廣川之上”
古人對城市的給排水和防洪條件十分重視。《管子·乘馬》篇提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3城市的總體布局原則———“左祖右社,麵朝後市”
《周禮·考工記》對“天子”所在的都城總體布局有明確的規定:“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祖廟、社稷、外朝、市場環繞皇宮對稱布局,以宮為中心的南北中軸成為全城的主軸。這一布局原則對都城有深遠影響。在皇宮內部,前朝後寢,“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曆朝的皇宮基本上都遵循這一格局。
4城市功能分區原則———“仕者近公”“工買近市”
《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與耕者近門,工買近市”。從政的住在衙門附近,從商從工的住在市場附近,“農民”住在城門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時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節約往返時間,有特殊意義。
5道路布局原則——“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一軌相當周尺八尺,經塗是全城的幹道,東西和南北各三條。環塗是順城環路。野塗是城外道路。根據車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級。
6城市規模等級體係原則——“國都方九裏,公國方七裏、侯、伯方五裏,子、男方三裏”
在古代,城市的等級嚴格按統治者的政治地位確定。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規模,不能僭越(即超越)。春秋末年的隋三都事件就是僭越與反僭越的鬥爭。在城市道路上,同樣有等級體係。“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諸侯的主幹相當於國都的環道,寬七軌。再低一級都城的主幹道相當國都的野塗,寬五軌。
三峽工程建成後利與害
三峽工程是人類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無論是從人群的生存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治理長江都是刻不容緩的,這也是開發長江的前提。從自然角度看,長江在自然演化中業已被打破的舊的生態平衡,要依靠長江自然內在調節而回複原有的平衡已是不現實的。當務之急是必須采用人為力量及早進行矯正,促使長江流域建立新的生態平衡。這需要相應的工程措施。目前已正式實施的長江三峽工程無疑是最有效的。
興建長江三峽工程,在上遊形成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庫,可調節防洪庫容達2215億立方米,能有效地攔截宜昌以上來的洪水,大大削減洪峰流量,使荊江地區的防洪標準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提高了荊江河段的安全,並增加武漢市的防洪調度的靈活性。由此,也改善了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環境惡化、災後疫情等。
下遊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時能有效地減少下遊湖泊的泥沙淤積,減緩這些湖泊的萎縮,延長洞庭湖的使用壽命,並能對湖區支流洪水進行補償調節,減輕湖區洪水威脅。由於水庫調節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還有助於提高大壩下遊河道汙水稀釋化,改善水質,減輕汙染。
三峽工程能使廣袤、富庶的華中平原不再受洪水威脅,生態秩序走向良性循環,平原湖區生態達到新的相對的穩定。
三峽工程有利於全球環境保護。三峽工程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就是發電。三峽電站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平衡當代中國高速發展經濟與嚴重能源短缺的矛盾,清潔的可以再生的水電資源無疑是最優的選擇。
三峽工程利用長江豐富的水量獲得巨大的清潔能源,與我國有關控製環境汙染的法規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的方針是一致的。環境保護工作擺到了我國現代化建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
三峽工程是有效改善長江生態失衡的工程,還將在興建過程中堅持科學求實態度,正確處理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力爭做好源頭控製。
三峽工程建成後,三峽電站將是一個高度現代化控製的電站,三峽壩區將是風景如畫的新型觀光遊覽區,長江沿線將是一個經濟繁華、環境優美的經濟帶。這是所有關心三峽工程的人們的願望,也是所有從事三峽工程建設者的奮鬥目標。
當前國際政治形勢的特點
東歐的巨變、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90年代的一場大變動。其變動的速度之快,涉及麵之廣,影響之深不亞於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巨大變化。由此可產生的國際形勢特點可以歸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