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極格局消失,多極趨勢出現:二戰後左右世界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主所組成的集團的對抗,即兩極格局持續了40年。隨著蘇聯集團的突然垮台,平等關係破裂而出現的經濟、政治矛盾。西方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特別是與地區大國,其中主要是美與俄、中關係。俄、中雖然一個有所減弱,一個仍力量不強,但仍然是重要大國,顯然現在還不是名副其實的兩個極。因此,西方特別是美國,要設法阻撓這種趨勢的發展,並通過限製和幹涉內政等辦法來實現其意圖。第三類與之相並存的兩極格局當然亦隨之消失,相應而起的則是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多極即美國、西歐、日本、俄羅斯與中國。不過這五極的力量還很不平衡,隻能說是趨勢的出現,還不是相互製約,力量相對均衡的五極。
美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的綜合力量,仍然是首屈一指,無與倫比。西歐的經濟總體上雖與美國相當,但畢竟不是單一國家,由於多方製約力量發揮不出來。日本雖然經濟實力較強;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的60%,但戰敗國的地位,對自身侵略戰爭認識,政治上的作用與形象受到影響,軍事仍有所依附,所以作為一極來說,力量不充足。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領土、人口、政治、軍事、經濟力量都有所減少和下降,作用與影響已今非昔比。中國這幾年經濟增長較快,但總體實力還很弱。所以,目前的現實還是“一超多強”。
(2)單一主要矛盾轉化為多重矛盾:原來兩極體係下;兩個超級大國的東、西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主宰著其他矛盾。現在則出現西方國家間的矛盾,西方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國家相互之間的矛盾。第一類的矛盾是美國、西歐、日本之間的矛盾。三者之間由原來以美國為首,政治上和軍事上影響和控製西歐和日本,現在情況是,西歐與日本則與美國爭取相應的是地區性的各國之間,由於各種矛盾引起的衝突如果處理不好,衝突不僅會擴大,而且有意、無意卷進些大國,使矛盾複雜化。
(3)全球經濟關係國際化、集團化、區域化:由於兩極體係的消失,政治、軍事矛盾的減弱,各國都將以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作為重要任務。但是,在經濟上,首先是打破了過去政治上的障礙,世界各國之間的聯係更為加強,在資金、技術、商品方麵的流通與交換呈加快趨勢,使世界經濟向一體化道路發展。
在經濟發展上,自從出現了西歐共同體以來,其經濟效益與優點日益明顯,同時其競爭也在不斷地擴大與加深。其作用一方麵,吸引與促進其他地區的集團化經濟出現;另一方麵,也迫使一些地區組成集團,否則就無法與之競爭及抗衡。例如,北美出現了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所以,世界上經濟的區域集團化發展近來特別突出。目前,大約有各種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24個,涉及的國家歐洲有31個,亞洲有34個,非洲49個,拉美有28個,北美與大洋洲各2個,共146個,占聯合國185個會員國的79%。可以說是把絕大多數國家卷了進去。
(4)全球軍事對抗和大戰危險減少,地區性衝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由於冷戰結束,兩個超級大國的大量的核武器與運載工具的競爭局麵亦隨之消失,麵臨的是削減核武器與運載工具,以及防止戰略武器的擴散等迫切任務。從近年來的形勢看,在削減和銷毀核武器方麵取得較大進展。1995年5月,聯合國會議確定,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些情況表明大模戰爭的可能性在減少。於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原華沙條約二個軍事集團的成員國都在較大幅地裁減軍備。所以,歐洲情況比較安全。不過東歐(如波黑)及前蘇聯別出現些衝突。除波黑外,多已趨於和緩。其他地區(如阿富汗)存在的衝突亦隻限於局部或國內。不過,在中東、南亞、東南亞等地,由於原來存在的矛盾與可能出現的潛在矛盾,則出現不同程度的加強國防與軍備現象。因此,在全球性對抗與危險減弱的同時,地區性的衝突有可能出現與增多。
用鹽鋪成的路
位於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哈薩克語意思是“白灘”。察爾汗鹽湖鹽的儲量約為600億噸,其中食鹽儲量426億噸,可供世界人口食用2000年。鹽湖表層經過長久的鹽類沉積已形成巨厚而堅硬的鹽蓋,平均厚度為30米,最厚的地方可達60~90米。據測定,鹽蓋每平方厘米可以承受14千克以上的壓力。因此,在鹽蓋上建工廠、鋪公路、築鐵路、造機場,不僅安全可靠,而且經濟實用。鹽湖區廣袤無邊,青藏公路、青藏鐵路的修建需經過這裏,若繞道而行將耗資巨大。50年代築路工人首創奇跡,用鹽塊鋪成路基,用鹵水澆注路麵,在鹽蓋上建築了一座全長40千米的“萬丈鹽橋”。這座公路鹽橋路麵平坦光滑,車行快速平穩,養路簡便低廉,可能是世界上成本最低、造價最省的公路。20世紀70年代青藏鐵路的修建再添奇跡,30多千米的鐵路直接鋪設在鹽蓋上,猶如一條“鋼鐵長龍”橫跨南北。堅厚的路基具有良好的承壓能力的抗變形能力,滿載貨物的列車通過這裏非常平穩,成為察爾汗的鉀鹽、錫鐵山的有色金屬礦等物產外運的重要通道。在鹽湖區,不僅用鹽鋪路,也用鹽蓋房。這裏的廠房、民居大都就地取材,鹽塊當磚,鹵水當泥,建造的房屋堅固、溫暖、明亮,猶如水晶宮一般。
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方麵的應用
遙感技術為地質研究和勘查提供了先進的手段,可為礦產資源調查提供重要依據與線索,為高寒、荒漠和熱帶雨林地區的地質工作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特別是衛星遙感,為大區域甚至全球範圍的地質研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常規的地質勘查工作都從點、線觀測著手,待彙集了大量的資料後才能描述一個地區的地質特征,進而進行分析研究。利用遙感資料就可以首先從分析研究地區的遙感資料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幹點進行野外觀測與驗證。這樣,不僅大大減少了野外工作量,節省人力、物力,還加快了速度,提高了精度。這對區域地質填圖是特別適宜的。
在地質構造方麵,由於遙感圖像具有廣闊的視域和逼真的影像,能真實地反映各種地質現象間的關係,因此,利用遙感圖像進行地質構造分析,常能發現地麵常規工作不能發現的地質構造,尤其是對於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下的一些隱伏構造,反映得相當清晰。
遙感技術在礦產資源調查方麵的應用,主要是根據礦床成因類型,結合地球物理特征,尋找成礦線索或縮小找礦範圍。通過成礦條件的分析,提出礦產普查勘探的方向,指出礦區的發展前景。例如,通過對吉林省陸地衛星圖像的分析,曾發現銅礦的分布與線性構造密切相關,對開發這個地區的銅礦有重要意義。
在工程地質勘測中,遙感技術主要用於大型堤壩、廠礦及其他建築工程的選址和道路選線,以及由地震、暴雨等造成的災害性地質過程的預測等方麵。例如,山西大同某電廠選址、京山鐵路改線設計等,由於從遙感資料的分析中發現過去資料中沒有反映的隱伏地質構造,通過改變廠址與選擇合理的鐵路線路,在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方麵起了重要作用。在水文地質勘測中,則利用各種類型遙感資料,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和富水地貌部位,識別含水層及判斷充水斷層。例如,美國在夏威夷群島,用紅外遙感方法發現200多處地下水出露點,解決了該島所需淡水的水源問題。
此外,利用遙感技術可進行火山活動的監測、地震活動的調查、沙丘移動的研究等。
黃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大麵積黃土分布區,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高原橫跨青、甘、寧、內蒙古、陝、晉、豫7省區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侵蝕,現在已經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觀。
1地質與地貌黃土高原在構造上可以六盤山為界,分為兩部分,東部為鄂爾多斯台地,西部屬於祁連山褶皺帶。高原上的主要山脈太行山、呂梁山和六盤山把整個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陝甘黃土高原和隴西高原。由於長期侵蝕,高原上形成許多特有的地貌形態,如塬、梁、峁等。
2氣候與水文黃土高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幹燥,夏季溫暖濕潤;雨量稀少,變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時數多,熱量條件較優越。黃土高原的水係以黃河為骨幹。發源於黃土高原的河流較多,約有200條,較大的洮河、祖厲河、清水河、窟野河、無定河、北洛河、渭河、汾河、沁河等,河川徑流不豐,季節變化大。大部分河流汛期受暴雨影響,洪峰急漲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的70~80%以上。
3土壤和植被黃土富含碳酸鈣和磷、鉀、硼、錳等元素,偏堿性,腐殖質和氮素養分缺乏。高原因長期濫墾濫伐,自然植被殘留較少,分布零散。植被由東南向西北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
古代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居民
我們常說黃土高原培育了華夏文化,但就在黃土高原培育華夏兒女的時候,它還培育了戎狄的兒女。戎狄,在古代是與華夏不同的族群,長期生活在黃土高原的北部地區,華夏文個稱他們為“蠻族”,因為他們不行“禮樂”,不念詩書,卻養太多的牲口。
在華夏人撰寫的史書中,戎狄主要是“反麵角色”,除了侵犯搶掠、禍亂華夏,便沒有什麼正麵的曆史貢獻。事實上,這種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處於中國北方的過渡地帶(或曰邊緣地帶,生態敏感地帶)的一個主角,而戎狄的起源與自然環境變化引起的整個生態變化有關。戎狄起源的過程就是中國古代北方畜牧業大麵積產生的過程,我們關於戎狄的概念離不開畜牧業。戎狄的興起反映了人類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方式,在“適應”中也伴隨著創造,畜牧業就是一個創造性的成果。司馬遷稱讚北方許多地方是“畜牧為天下饒”,這裏麵就包含了戎狄的曆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