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的清潔生產和物盡其用的無廢技術(3 / 3)

灌溉農業

通常指以水利灌溉設施為保障,滿足作物對水分要求以獲得穩產高產的農業。灌溉的作用除滿足水分的需要外,還可以調節土壤溫度、濕度、土壤空氣和養分,有些灌溉形式還可以培肥地力和衝洗鹽堿。通過發揮上述作用,灌溉農業提高了土地的生產能力,是一種能排能灌、穩產高產的農業。在各大洲的大江大河兩岸,如亞洲的長江、恒河,非洲的尼羅河流域,都發展了灌溉農業。我國的昌盛與灌溉農業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如戰國時期興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得以灌溉,成為有名的“天府之國”,其作用至今仍在發揮。此外,在關中平原、寧夏平原都興起了發達的灌溉農業。灌溉農業的另一含義是指在天然降水極少的幹旱、半幹旱地區,依靠水利工程設施發展起來的農業。

西部開發荒漠化防治迫在眉睫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麵積最大、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麵積已達到2622萬平方千米,基本集中在西部地區,且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麵積。荒漠化已成為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它不但危及西部地區人民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還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生態安全及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拿甘肅來講,全省沙區總麵積372億畝,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547%,並呈迅速擴展趨勢。另外,全省因流沙埋壓和風沙危害嚴重而棄耕的農田累計達320萬畝;全省有700多千米的鐵路和2800多千米的公路經常因風沙侵襲和埋壓而影響交通;全省風沙線東西蜿蜒長達1600多千米,有846處主要風沙口,在風沙線上有4366個村莊受到流沙威脅。據統計,2001年上半年全省共發生大風、沙塵暴天氣13次。特別是4月發生的沙塵暴更為強勁:金昌市的人們“伸手不見五指”,能見度為零;蘭州市的能見度也一度隻有300米,空氣中黃土彌漫,令人窒息。除甘肅外,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等西部省份,甚至山西、河北、京津地區、東北三省的土地荒漠化也十分嚴重。2000年人春以來,西北、華北地區連續發生12次沙塵暴,7次狂襲北京,並殃及杭州等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2001年春季,我國長江中下遊以北地區都出現了沙塵天氣。荒漠化不但逼近家園,吞噬良田,嚴重危及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還嚴重影響著工農業、畜牧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等行業,對西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巨大威脅。荒漠化防治已刻不容緩!

主要措施:一要突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製宜、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二要遵循市場規律,建立防治荒漠化的利益導向機製,充分調動各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三要加強科學研究,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四要把防治荒漠化與發展沙區經濟結合起來,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五要強化破壞生態環境的法律責任,加大執法力度;六要積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認真履行國際公約。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樞紐主要由混凝土重力壩、水電站和雙線多級船閘及一線垂直升船機組成。最大壩高175米,壩頂高程185米,壩頂長1983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初期蓄水位156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萬立方米。水電站裝機26台,總計1820萬千瓦。采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針。移民安置實行開發性移民方針,使移民的生產和生活得到較好的安排。2003年首批機組發電,2009年全部竣工。工程所需靜態投資為9009億元(1993年5月末價格水平)。其中樞紐工程投資5009億元,水庫移民投資400億元。工程開始發電後靠自身和葛洲壩水利樞紐的發電收入基本能滿足建設資金的需要。

三峽美,美哪兒

雲雨朦朧、巍峨壯闊所引發的浪漫之美:“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這是宋玉《高唐賦》中的描寫。三峽一帶由巫儺而來的楚文化一向極具浪漫主義風韻,而這一句寫巫山神女的名句更是神秘奇妙,如夢如幻。神女峰巍峨險峻,高不可攀,但雲來霧去的霓裳羽衣又襯托出她的出塵離世,恍如居於高高的仙闕。

楚辭中的這一浪漫主義傳統後來被李白繼承發揚,在三峽,他也曾激發出無窮無盡的想象,色彩流溢輕舟已過的文辭華章噴薄而出,一瀉千裏。

山水清音、怡情暢性的和諧之美:群山蔥蘢,江水澄澈,清歌佳句自然也油然而生。在三峽一帶居住的巴人,很早就流行一種歌謠,後來被白居易發展為“竹枝詞”,成為一種固定的文體:“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明朗自然,平淡悠遠,為後來的許多詩人所繼承。

高峽急水,奔騰直下宏大勁健之美,氣勢磅礴“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這是李白出蜀時在宜昌所作,氣象雄奇馳騁,回腸蕩氣。唐人多好遊曆,他們自四麵八方而來,但每到三峽,乍見此雄偉景象,往往驚心動魄,不惜花費筆墨渲染,慷慨之氣,躍然紙上。

蕭蕭落木、滾滾長江烘托的悲壯之美:“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句杜詩充滿低徊盤桓、雄渾蒼涼。據說三峽一帶的少數民族(古代僚人)便要擊鼓鳴號,想必號聲曾一夜夜深入杜甫的夢境,令他夢魂皆驚,輾轉反側。而在杜甫的三峽詩中,有許多首皆表達出感慨身世、壯誌未酬的悲壯,這也是三峽濤聲的回響吧!

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灌溉問題

黃河中下遊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起來看是熱量條件較好,而水分條件不足,因此灌溉對農業生產極為重要。有些地方的群眾說:“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這也反映了灌溉的重要性。在這個地區發展灌溉應特別注意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是灌溉水源問題。黃河中下遊大部分屬半濕潤、半幹旱地區,灌溉水源總的來說比較緊張。這裏主要的灌溉水源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兩種。地表水受氣候的影響非常顯著,不僅河流平均流量較小,而且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都很大,夏季暴雨季節洪水猛漲,而冬春季節許多中小河流斷流,因此,利用山區修建水庫,以控製和調節河水流量顯得十分重要。地下水受氣候的影響較地表水小,其分布又同地層條件有密切關係。在山麓衝積扇和一些古河道地區,地下水源一般較好;山區一些斷裂構造地區,來水有利,蓄水條件又好,往往也有豐富的地下水。其他一些地方或因地層缺乏蓄存地下水的條件,或因水質不好(如含有較高的鹽分),地下水的利用都有困難。另外,由於地表水不足,地下水大量開發利用以後必然產生地下水補給不足、水位不斷下降的問題。現在,河北、山東一些地區的群眾利用雨季剩餘的地表水,回灌補充淺層地下水,或者有意識地引導地表水流在溝、渠、河道中迂迥流動,慢慢向下滲透,補充地下水源。

其次是土壤鹽堿化問題。由於本區氣候比較幹旱,春夏季節蒸發旺盛,凡是排水不良的地方,都很容易引起土壤鹽堿化。防治土壤鹽堿化的根本措施是搞好排水工作。群眾經驗說:“有排無灌,不能抗旱;有灌無排,鹽堿成災;有灌有排,糧食就來。”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區,灌溉渠和排水溝必須嚴格分開,做到有排有灌。在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把農田改造成為台田(即地麵平整,兩側有較深排水溝的長條形農田)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如何改良鹽堿土

鹽堿土是鹽土、堿土以及各種鹽化、堿化土壤的統稱。鹽堿土在我國分布範圍甚廣,主要分布在北方,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寧夏的一些低窪地區,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的西部,以及濱海地區,總麵積約1億畝。要使鹽堿土由低產劣質土壤變為良好的肥沃土壤,根本的問題在於消除鹽堿。“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是土壤積鹽的因素,也是土壤脫鹽的動力。我國現階段改良鹽堿土的措施大致有兩大類:一類包括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引淤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等)四個方麵;另一類是按照改良鹽堿的作用和途徑,分為排鹽,抑鹽與培肥,躲鹽與調鹽(調整表土鹽分),化學改堿,減輕鹽害和耐鹽與抗鹽等措施。

東亞季風的恩惠

中國的亞熱帶在緯度上多處於副熱帶範圍內,但自然景觀卻與同緯度的中亞、西亞和北非等著名的幹旱沙漠地帶截然不同。這裏具有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水熱同季、濕潤多雨的氣候特點,廣布著水量豐富的河流和湖泊。這裏的自然景觀呈現出顯著的南北過渡特征。

在長江和大巴山以北的北亞熱帶地區,天然植被為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之間的過渡類型;在南嶺以南地區,海拔1200米以下為含有熱帶樹種的常綠闊葉林,具有從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性質;在中亞熱帶地區為常綠闊葉林,是典型的亞熱帶植被。此外,亞熱帶針葉林(如東部的馬尾鬆林、西部的雲南鬆林)、竹林也是這個地帶常見的植被。

中國亞熱帶的土壤分布同樣具有南北過渡特性,黃棕壤是北亞熱帶的地帶性土壤;赤紅壤發育在南亞熱帶盆地丘陵地區,是亞熱帶紅壤向熱帶磚紅壤的過渡型土壤;紅壤與黃壤是亞熱帶典型的地帶性土壤,前者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廣大低山、丘陵區,後者大麵積分布於貴州高原和亞熱帶東部山地。除地帶性土壤外,這裏還分布有大麵積的石灰性土和紫色土,前者以廣西、貴州境內的石灰岩丘陵區最為集中,後者以四川盆地分布麵積最廣。

中國亞熱帶的優越自然環境,是經曆漫長歲月的孕育、演化和發展之後形成的,它對生物界的旺盛生長和循環,對農作物的栽培和畜牧業的發展都十分有利。因此,中國的亞熱帶現已成為地球上適宜生物繁衍生長的“搖籃”,是世界上植物種類最為豐富和密集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大熊貓的“故鄉”、白薊豚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