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壤及其利用改造
廣義的紅壤是紅色酸性土壤的總稱,包括熱帶的磚紅壤、南亞熱帶的赤紅壤和中亞熱帶的紅壤三類。在我國分布總麵積約為17億畝,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12%。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氣候和常綠闊葉林或季雨林植被下發育起來的地帶牲土壤。由於高溫多雨,土層中的礦物質在長期的風化過程中分解強烈而徹底,其中容易活動的鉀、鈉、鈣、鎂等化學元素大量釋放出來,並隨雨水下滲或沿地表遷移,造成堿性物質大量淋失,使土壤成酸性;同時,那些不易活動的鐵、鋁等化學元素卻變成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相對累積起來,使土壤呈紅色。此外,土壤被風化得又細又粘,遇到雨水就會變成泥漿;遇天旱,土中水分散失,又會變成硬板的土塊。“天雨一包膿,天晴一塊銅”,正是紅壤這一特點的寫照。在紅壤分布區濕熱的氣候條件下,植被生長迅速,土壤有機質積累快,但分解也快,因此,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少,一旦植被遭破壞,有機質就更容易分解流失。總之,紅壤具有機質少、酸性強、土壤粘重的特點,是我國南方需要重點改造的低產土壤。
解放以來,我國南方各地紅壤改造已經取得很大的成績,綜合江西、浙江、湖南等省的改造方法大致如下:認真貫徹執行農、林、牧相結合的方針,並特別注意不同地勢、坡度、坡向的土壤條件,因地製宜地加以利用。一般在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的坡腳修築梯田,發展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有水源的地方盡量擴種水稻;在山腰,土壤中石礫較多,以種植油茶、茶樹和藥材等亞熱帶經濟作物為主;土壤衝刷嚴重的地方,主要營造耐旱、耐瘠的速生樹,或者栽種胡枝子、紫穗槐等綠肥作物,在相對高度大的山區,陰坡較濕,土層也較厚,適宜營造杉木、毛竹等林木,陽坡則可修築梯田,發展油茶、油桐、柑橘,或種植烏桕、檫樹、麻櫟、馬尾鬆等。紅壤酸性重,原先都用熟石灰加以中和,現在一些地方改用石灰石粉,雖然過程稍長,但同樣可以達到中和酸性土壤的目的,還可以節省很多燃料。實踐證明,因地製宜地加以利用、改造,進行山、水、田綜合治理,是合理利用和改造紅壤的主要途徑,我國的許多地方已經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經驗。
我國黑土地日漸消瘦
黑土是溫帶季風氣候區草甸植被下發育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是肥力最高的土壤。全世界的黑土地隻有三處:一塊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塊在歐洲的烏克蘭,還有一塊就分布在我國大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的鬆嫩平原上。
我國東北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很嚴重。過去,這片黑油油的土地上覆蓋著七八十厘米甚至一米厚的黑土層,而現在許多地方的黑土層僅剩二三十厘米,有的地方黑土層已經流失殆盡。在黑龍江省,黑土區坡耕地的表層黑土正以每年07厘米的速度流失,而大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要經過400年的漫長歲月!在吉林省,坡耕地每年約流失02厘米厚的表土層,全省每年流失土壤達1億噸。
中國十大林業生態工程
1978年啟動、規劃期長達73年的三北防護林體係工程,橫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13個省區市,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林業生態工程。目前這項跨世紀生態工程的建設已經進入第三期,已完成造林1800多萬公頃,使2100萬公頃農田實現了林網化,形成了許多縣連片、乃至跨省連片連網的大型農田防護林體係。三北防護林工程使我國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1989年我國第一個綜合治理大江大河的大型林業生態工程——長江中上遊防護林體係工程開始啟動,工程建設十年來,至20世紀末已完成造林46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83%提高到35%,水土流失麵積由治理前的255萬km2減少到21萬km2。
在我國18萬km的大陸海岸線上,一座綠色長城正在迅速崛起,沿海防護林體係工程已完成造林187萬公頃,已建成15萬km的海岸基於防護林帶,有林地麵積達到1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67%,有效地保護了656萬公頃農田。
在廣袤的平原農業區,平原農田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已使全國795個縣基本實現了平原綠化,平原地區的林地麵積增加到29億畝。據專家測算,生態環境的改善使糧食產量增加了15%~20%。
近年來,沙漠區不斷出現新的綠洲,全國治沙工程通過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田及低產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治理開發沙區540多萬公頃,受風沙危害嚴重的433億公頃農田得到綠色屏障的保護。
太行山是京、津和華北地區的天然屏障,太行山綠化工程的實施使這道天然屏障變成綠意盎然的生態屏障。這項工程已在太行山區完成造林176萬公頃,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1996年,我國啟動了珠江流域防護林工程、黃河中遊防護林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工程和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工程等四大生態工程的建設,使我國生態體係框架基本形成,構築了完善的中華大地綠色防護網絡。
藍色的誘惑——海洋
誘惑一:能量的源泉
海水周而複始、永無休止的運動,產生無窮無盡的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流能,陽光的照射產生巨大的海水溫差能,河海水體交彙,形成鹽差能。這些海水本身蘊藏的能量不僅是可以再生的永續能源,而且能量巨大。據專家估算,這幾種海洋能源,我國都有豐富的儲量,而且同陸上的主要耗能地區接近。解決沿海星羅棋布的6000多個大小島嶼的能源問題,具有重要的政治、國防和經濟意義。
誘惑二:娛樂的勝地
在當今世界,海岸帶這個區域,已成為席卷全球的旅遊熱中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濱海度假已成為當代最時髦的娛樂方式。我國海岸線漫長,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美麗的珊瑚島、曲折深邃的港灣、平坦光滑的沙灘、開闊的海麵、清澈的海水、星羅棋布的海島、海水和海風塑造出的奇石怪洞、味道鮮美的海產品、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都對國內外遊客有無窮的吸引力,構成了我國潛力巨大的濱海旅遊資源。
誘惑三:天然的魚倉
我國的近海水質肥沃,是各種海洋動物索食、生長、產卵的良好場所。由北向南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區跨越了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擁有280萬km2的漁場,裏麵有1500多種魚類,量大質好的經濟魚類有70多種。漁業資源是可以不斷再生的,我國近海及毗鄰海域的漁業資源年可捕量為400~470萬噸,是世界最大的漁場之一。在這個大漁場裏可以捕撈到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鯧魚、鰳魚、馬鮫、馬麵魨、鮐魚、海鰻、槍烏賊、水珍魚……
我國廣闊的淺海灘塗麵積達202萬公頃,盡管它們隨著潮漲潮落時而露出水麵,時而隱藏在水底,無法變成農田,但5000多條流域麵積超過100km2的河流帶來了大量有機質,使這一區域適宜種類繁多的魚蝦和貝藻類繁衍生長,可以大力發展海水養殖,能夠養殖營養豐富的海帶、紫菜,味道鮮美的貽貝、扇貝、鮑魚、蟶、牡蠣、蛤、海參、對蝦、梭魚、尼羅羅非魚等幾十種“生猛海鮮”。
誘惑四:水下的油海
在我國近海已經發現7個大型含油氣盆地,它們從北向南依次為渤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珠江口盆地、鶯歌海盆地、北部灣盆地以及台灣淺灘盆地,預計石油儲量在90~180億噸之間。許多外國學者認為我國近海油氣區是世界上尚未開發的石油儲量最大的地區,把我國近海稱為“第二個北海”和“又一個中東”!他們對我國近海石油地質儲量的估算有高有低,範圍從30億噸直到400億噸。
人類對海洋的開發
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開始進入全麵開發海洋的時代。海洋與人類的關係密切。目前世界人口的2/3分布在瀕臨沿海的地帶,倚海而居。海洋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有供人類呼吸的氧氣,靠海洋植物光合作用製造出來的就占70%左右;有陸地降水的主要水源供應地,產生的大量水汽;有為人類提供營養的蛋白質;有廣闊的空間可供人類利用;有豐富的清潔、可更新能源供人類研究開發。真是近海為優,靠海吃海。
海洋又分為海和洋。海是近大陸、水淺的水域,是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主要水域。海島是大陸在海中的延伸或在海中的出露,是蒼茫海水中寶貴的“陸地”。目前一些麵積較大的島嶼早已有人常住,成為人類生存所依賴的重要場所。近陸海洋也成為人類捕撈、鑽油、造陸、航運的繁忙區域。隨著人類對海島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些區域出現了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汙染嚴重等問題,為此,對海島和海域的國土整治工作就擺到重要位置。
所以,這裏所指的對海島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指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的國土整治工作,而不是簡單的對資源的掠奪式利用和對海洋環境有破壞作用的開發。所謂要重視對海島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實質上是重視對海島和海洋資源的保護及其持續利用,讓海洋優勢充分、持續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