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壤及其利用改造(3 / 3)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資源

(1)煤是地球上蘊藏量最豐富的礦物燃料。據世界能源會議估計,最終可開采量為11萬億噸,有經濟價值的約7370億噸。如按開采量49億噸計算,則僅夠開采半個世紀左右。礦物資源的開發潛力很大,但是其不可再生的特性決定了利用它的有限性,所以地球人口的數量及其發展必須考慮到與礦產資源數量的適應性。

(2)水是無需更新即可循環使用的能源。世界上的水資源是極其豐富的,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淡水儲量為35億立方米,還有135億立方米的鹹水,總體供求關係是供過於求的。但人類對淡水的需求量增長很快,全世界用水量年平均遞增4%,使需求量正在迅速的接近供給量。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水資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全世界約有60%的地區供水不足,既有中東、北非幹燥地區國家,還有經濟發達的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我國也屬於淡水資源緊張的地區,人均占有水量相當於世界的1/4。由於人口猛增、工業布局不當使水質汙染也相當嚴重。據統計,當前世界上每年排入水係中的工業廢水約達4200億噸,能造成超過它若幹倍的水失去使用價值。有人曾預言,繼能源危機之後,人類社會將麵臨水資源的危機,所以水資源是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森林是可再生資源,具有可更新性,能夠循環再生。但是,由於人口增長導致木材大量砍伐,使森林每年以1800萬~2000萬公頃的速度減少,造成地球森林麵積不斷縮小。森林麵積縮小,人口增加,兩種趨勢結合,導致人均森林占有量迅速減少,在發展中國家,因人口激增,燒柴是毀林的重要原因,植林隻有其消耗量的1/20。看來森林自然資源的危機並不亞於水資源的危機。

(4)人口發展還必須與土地資源相適應。土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源。至今人類食物能量的80%是靠耕地提供的農業產品,其他的10%靠草原和牧場,還有10%來自海洋。可以說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食物來源。對於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糧食供應可以有四種途徑:一是擴大耕地麵積;二是提高單位麵積產量;三是開發新的替代食物;四是擴大從其他國家或地區進口的能力。可是對全世界和當前的生產技術來說,主要是以前兩種途徑獲得補給。待墾土地分布偏離人類活動地區,且主要分布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不僅是墾植難度大、投資也大。從戰後發展來看,擴大耕地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在1950-1980年的30年間,耕地麵積擴大了145%,而人口增長卻達到了70%,使人均耕地麵積由05公頃降至033公頃。同時由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過度采樵,以及排灌不當、濫伐林木、城市和道路擴展等因素,而使耕地惡化的情況也很嚴重。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大約9000萬畝土地沙漠化;有188萬畝土地水漬和鹽堿化;城市化和郊區城市化又使許多良好的農田永遠不能再耕種,所有對土地資源的破壞行為終將對人類食物來源構成巨大威脅,導致環境人口容量下降。

由以上幾方麵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從自然人的角度,還是從社會人的角度,人的生存都離不開自然資源,因此說資源是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資源越豐富,環境人口容量越大。

建設和諧的生態化城市

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城市發展的前提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城內與城外的和諧。城市的物質、能源、信息來自城外,垃圾、廢水、廢氣排向城外,城內與域外的平衡尤為重要。一旦城內與城外流通堵塞,城市就會陷入混亂。

1985年建立的深圳華僑城是和諧生態化城區的典型。華僑城麵積26平方千米,經過十餘年的建設,發展成為環境優美、特色明顯、各項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區,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華僑城綠化率達到43%。華僑城塑造了鮮明的特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陸續建成的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占地1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縮景區。景區展示了中國五千年的曆史和960萬平方千米土地上的風情,也展示了世界的典型風貌。創建的民族藝術圖、土風藝術團和亞洲藝術圖,把動態文化與靜態文化相結合,使華僑城的文化氣息更加濃鬱。

阿斯旺大壩的得與失

1970年7月埃及人民在尼羅河上建成了阿斯旺水壩,壩高111米,長3830米,壩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湖,有灌溉、防洪、發電、運輸的綜合功能,使尼羅河下遊航運得到了改善。但是從此卻帶來不少煩惱。由於上遊水庫可控製尼羅河洪水,故尼羅河下遊兩岸河水不再定期泛濫,兩岸因得不到尼羅河帶來的大量營養而漸趨貧瘠、幹旱,最後變成沙漠。又由於尼羅河入海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尼羅河入海口三角洲倒退,尼羅河下遊淡水魚類大量死亡。阿斯旺大壩被聯合國定為“世界上最失敗的工程”。

“麝香之路”

近年來大量考古發現表明,以西藏阿裏為中樞點、連接歐亞大陸的“麝香之路”在古代有著重要的地位。陝西考古研究所主任張建林認為,這些發現進一步證明“麝香之路”不僅是古代的商業道路,而且是一條東西方文化、宗教、外交、軍事交往的重要通道。

羅馬帝國在公元一世紀便通過昌都——拉薩——阿裏——西亞一線交換西藏盛產的麝香,因此這條路被稱為“麝香之路”。張建林介紹說,他們在阿裏發現的各種石器中有東亞、南亞、北非和歐洲原始文化的典型器形,表明這條通道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在阿裏北部,他們發現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岩畫上有生活於中亞和非洲的駱駝和鴕鳥。研究表明“麝香之路”的興盛是在公元10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的古格王朝時期。

近期在古格寺廟和洞穴裏發現的壁畫上,有當初木材、布匹和雜物交易的情景。山洞內至今還堆積有當年的杏幹和杏核。考古發現同時表明,東西方宗教、文化也通過“麝香之珞”在進行交流。古格王多次派人到印度學習佛教,考古學家近年在山洞裏還發現了葡萄牙文的《聖經》的殘頁。

如何欣賞動植物景觀

1觀其形。不論植物資源,還是動物資源都有其外形的觀賞價值。如植物中竹、樺、楊的挺拔,鬆、柏、梅的蒼勁,柳、蓮、椰的亭亭玉立。動物中獅、虎的威武,長頸鹿、大象的高傲、從容,熊貓、企鵝的稚雅頑皮,都是審美的重要內容。

2看其色。色彩是大自然中重要的審美要素和構景條件。當花木成叢成片時,無論是單色還是彩色,都能給人以最強烈的視覺刺激,令人賞心悅耳、讚不絕口。如昆明的世博園就是以花草樹木的斑讕色彩構成園中主景的,北京的香山的最佳遊期是秋末,是因為那時遍山的黃櫨經霜變紅,成為該旅遊景點的特色。同時,不同的色彩還能代表人的不同心理,如鮮豔的暖色代表喜悅,淡雅的冷色代表清高、肅穆。不同的場所,可選用不同的顏色,對烘托景點(環境)氣氛有獨特作用。

3嗅其味。花草的清香是大自然氣息的主要來源。人們遊到某地,感受自然,嗅覺的作用不可輕視。自然的清香會使人怡神健體,陶醉其中。如蘭花、梅花、水仙的暗透幽香,米蘭的清香四溢,玫瑰、茉莉的香中帶甜等。不少花卉可製取香料。園林中置放幾株有香氣飄溢的花木,一定是吸引遊人聚往的重要景點。

4聞其聲。絕大多數動物是能夠發聲的。動物的聲音是大自然中生命的象征。不論是烏語還是獸言均能夠傳遞信息,給人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使人通過聽覺感受自然。尤其是人文景觀不斷侵占、蔓延的今天,動物越來越多地失去了自己棲身的家園。不論是在野生動物園還是人工園林,聆聽動物的鳴叫吼聲已不再成為司空見慣,而是令人驚奇、興奮,並能喚發對動物珍愛的情感。可以說,動物的鳴叫是遊人渴望捕捉到的審美信息。

5察其動。動物的行止動靜和花草樹木的生長是對人頗有吸引力的美感。動植物生長具有節律性,不同生長時期有不同的特征,為大自然憑添幾分生機活力。動植物的動態美是自身生命的表現,也是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如、猛虎下山的威武,雄鷹搏擊長空的矯健,猿猴攀援的敏捷。魚蝦遊水的優美,鳥類飛翔的舒展。還有風吹草動樹搖,雨中翠綠欲滴,陽光沐浴植物蒸騰,淡霧飄散等都是值得細細欣賞的美景。

總之,對動植物的欣賞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使人學到科學知識,激發環保意識和愛惜植物、保護動物的綠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