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的洋麵上既然會形成窪坑,同樣也會出現“山頭”。當水下有海底山脈時,那裏的水會將周圍引力較低區域的海水牽拉過去而呈隆起狀態。
深海平頂山之謎
在神秘的深海世界裏,頗令人迷惑不解的,要算是平頂山。平頂山的頂巔,就像是被快刀削過似的那麼平坦。它的名字就是這麼得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普森頓大學赫斯教授在美海軍任艦長時,曾對太平洋的深度進行過一些探測,每一次都發現了從夏威夷到馬裏亞納群島一帶四、五千米的深海海底,聳立著許多平頂的山峰。以後的進一步測量證實,這些頂巔平坦的山峰,頂巔的直徑約有5海裏,把周圍的山腳計算在內,形成直徑約9海裏左右的高台。山腰最陡的地方傾斜約達32°,再往下形成緩坡,並呈現階梯狀,這些情況是所有海底平頂山的共同特征。
這些深海平頂山,分布在除了太陽和星星以外就看不見其他任何目標的太平洋海底。在這裏,由於它們的形狀獨特,便成了極為突出的海底航標。航行在這一帶的船隻,隻要有一幅反映海底平頂山分布位置和水深情況的海圖使用方位儀和聲波測深儀,就可準確地測定出船位。就這樣,深海平頂山為現代航海作出了貢獻。
凡是存在深海平頂山的地方,一般都是良好的天然漁場。因為當深層水流衝擊深海平頂山時,便產生一種上升水流,深海裏的營養物質隨著上升水流浮至淺層海麵,海水中營養物質一多,就會聚集起眾多的浮遊生物,從而吸引魚群到這裏來覓食,形成良好的漁場。
深海平頂山是怎樣形成的呢?這是正在探索中的一個未解之謎。
無底洞之謎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無底洞”?按說地球是圓的,由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組成,真正的“無底洞”是不應存在的,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山洞、裂口、裂縫,甚至火山口,也都隻是地殼淺部的一種形態。
事實上地球上確實有這樣一個“無底洞”。它位於希臘亞各斯古城的海濱。由於瀕臨大海,在漲潮時,洶湧的海水便會排山倒海般地湧入洞中。據測,每天流入洞內的海水量達3000萬千克。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卻從來沒有把洞灌滿。有人懷疑它有一個出口。然而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人們做了許多努力,企圖尋找它的出口,卻都是枉費心機。
為了揭開其中的秘密,1958年美國地理學會派出一支考察隊,他們把一種顏色經久不變的深色顏料溶解在海水裏。這種顏料隨海水灌入“無底洞”中。接著他們又查看了附近海麵以及島嶼上的河流、湖泊,滿懷希望地去尋找這種帶顏色的海水,可結果令他們非常失望。難道是海水量太大把顏料稀釋得太淡,以致人們無法發現?
幾年後美國人又進行了一種新的試驗,他們製造了一種淺玫瑰色的塑料小粒。這是一種比水略輕,能浮在水上不沉底,又不會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試驗者把130千克重的這種肩負特殊使命的物質,統統擲入到打旋的海水裏。片刻功夫,這些小塑料粒就像一個整體,全部被無底洞吞沒。試驗者想,隻要有一粒在別的地方冒出來,就可以找到“無底洞”的出口了。然而他們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尋了一年多時間,仍一無所獲。
至今誰也不知道為什麼這裏的海水沒完沒了地“漏”下去。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裏去了呢?
海底玻璃之謎
我們每天都要與各種各樣的玻璃製品打交道,如玻璃杯、玻璃燈管、玻璃窗戶等等。普通的玻璃,以花崗岩風化而成的矽砂為原料,在高溫下熔化,經過成型,冷卻後便成為我們所需要的玻璃製品了。
然而,在很難找到花崗岩的大西洋深海海底,居然也發現了許多體積巨大的玻璃塊,這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為了解開這個海底玻璃之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多方麵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這些玻璃塊不可能是人工製造以後扔到深海裏去的,因為它們的體積巨大,遠非人工所能製造。
有些學者認為,這種玻璃的形成,有可能是海底玄武岩受到高壓後,同海水中的某些物質發生一種未知的作用,生成了某種膠凝體,從而最終演變為玻璃。如果這是屬實的話,今後的玻璃生產就可以大大改觀了。現在我們製造一塊最普通的玻璃,都需要1400~1500攝氏度的高溫,而熔化爐所用的耐火材料受到高溫玻璃溶液的劇烈侵蝕後,產生有害氣體,影響工人的健康。假如能用高壓代替高溫,將會徹底改變這種狀況。
由於這個設想,有些化學家把發現海底玻璃地區的深海底的花崗岩放在實驗室的海水匣裏,加壓至400個大氣壓力,結果是根本沒有形成什麼玻璃。那麼,奇怪的海底玻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迄今仍然是一個未能解開的自然之謎。
死海之謎
死海不是海,而是一個內陸湖,它位於巴勒斯坦和約旦之間的裂穀中,湖麵比海平麵低392米,是世界上陸地最低的地方。在希伯來語中,死海被稱為“鹽海”。這是因為湖水中含鹽度為22%,比一般海水高七八倍,是世界上含鹽分最多的一個水域。
在這樣高鹽度的湖水中,不僅沒有魚蝦,甚至連四周岸邊都沒有任何植物能生存。由於水的密度大,遊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舒適地仰臥在水麵上。
長期以來,在死海的前途命運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死海在日趨幹涸,不久的將來,死海將不複存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死海並非是沒有生命的死水,它的前途無量,是未來的世界大洋。
持前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中,死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不斷蒸發濃縮,湖水越來越少,鹽度越來越高。加上那裏終年少雨,夏季氣溫高達50℃以上。唯一向它供水的約旦河,還要被用於灌溉,所以它麵臨著水源枯竭的危險。1976年,死海水位迅速下降,其南部開始幹涸。以色列曾想用“輸血”的方式——打通死海與地中海——來挽救死海,但地中海本身的平衡也很脆弱,亦有入不敷出之憂。所以,從長遠看,死海似乎隻有死路一條了。
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則認為,死海位於著名的敘利亞——非洲大斷裂帶的最低處,這個大斷裂帶還處於幼年時期,終有一天,死海底部會產生裂縫,從地殼深處冒出海水,而隨著裂縫的不斷擴大,會生長出一個新的海洋。這一觀點的有力佐證是,與死海處於同一構造帶上的紅海,其海底已發現了一條深2 8 00米的大裂縫,並且還在緩慢發展,從地殼深處正不斷地冒出水來。
80年代初,人們又發現死海之水正不斷變紅,科學家們經過分析,發現其中正迅速繁衍著一種紅色的小生命——“鹽菌”。其數量之多也十分驚人,大約每立方厘米湖水中含有2000億個鹽菌。此外,人們發現死海中還有一種單細胞藻類植物。看來,死海已名不副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