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兩個海島
從前有一個叫做荷爾騰斯堡的地方,它的旁邊有一座叫做錫蘭島的海。在它們中間有兩個海島:汶島和格棱島。那兩個島上到處都是樹木,密密麻麻的。而且在這兩個島上麵,有著幾個比較豪華的莊園,虔誠的人們還在那裏建了神聖的教堂。那兩個島都在大海附近,彼此的距離也不遠,可現在卻隻剩下其中的一個島了。
一天夜裏,天空中烏雲密布,到處都是狂風暴雨敲擊的聲音。海裏的水不停地漲著,大家自從住到這個島上以來,根本就沒見過海水漲得這麼高。呼呼的風聲似乎要把房子刮倒了。似乎又在告訴人們這個地球要結束了,地都開始有些震動了。就連教堂裏麵的那幾十斤重的大鍾也不停地搖擺著,發出了響聲。
就是這個可怕的夜,汶島被海神拉到了水底,從此就在這個地球上消失了。可從此,無論是哪一天,隻要是夏天的夜裏,每當潮不漲,一切安安靜靜,大家都拿著燈籠和火把出海捕魚時,就會有一個眼光非常敏銳的漁民清楚地看到自己船下麵的水中汶島,甚至就連那兒的教堂和用來修教堂用的磚都看得清清楚楚。傳說中“汶島一直等待著格棱島,它們是不能分開的”。而事實上這個漁民也真的看到了水下的那個海島和它教堂裏麵的鍾聲。隻是後一點他大概是聽的。因為這時,水麵上有許多發出同樣聲音的野天鵝在睡覺,它的叫聲遠遠地聽起來和教堂裏的鍾聲相差無幾。
在格棱島上生活了很多年的那些老人,至今還可以清晰地記起汶島沉沒的那天夜裏,當海潮退下去的時候,他們一群小孩子就在這座海島上,乘著車子轉來轉去,和我們如今離荷爾騰斯堡很近的錫蘭島和格棱島距離相同。當時的海水隻能沒過車輪胎一點。大家常說的那句“汶島一直在等待著格棱島,它們是不能分開的。”雖然隻是謠言一樣地傳著,但事實上每個人的心裏都對此堅信不移。
每當暴風雨襲擊格棱島的時候,那些可愛的孩子們常常會想:汶島要在今夜把格棱島帶走了。他們很擔心這一切會發生,於是便開始不停地祈禱著,說著說著便睡著了。當第二天的第一縷陽光把他們叫醒時,他們會立刻跑到外麵去,原來一切樹木、麥田、農舍都原封不動地站在那裏。唱歌的依然是那早起的小鳥,跳舞的也還是那活潑的小鹿,依舊在不停打洞的老鼠連一點海水味也聞不著。
雖然是這樣,但大家心裏都很清楚,格棱島真的快要消失了。沒有人知道它還可以支持多長時間,也許某一天你剛睜開眼睛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在那片美麗的海灘上,成群結隊的野天鵝在錫蘭島和格棱島之間飛來飛去,還有一隻隻高大挺拔的船帆忙碌地航行著。也許潮退時你還要從那兒走,因為那是惟一的通道。隻是那兒比往日多了一些數不清的水窪。
你大概還得遠離那兒。當你再次進入大千世界忙碌一番之後,又重新回到這裏時,也許這兒的樹木都已經圍著一大片肥沃的綠草地了。在這一大片綠草地上,又有農民的幹草堆在散發著香氣。
你知道你現在在哪裏?也許你現在依然可以看見荷爾騰斯堡上麵金燦燦的塔鍾,但它未必還座落在海邊,大概周圍早就是幹旱的陸地了。當你又走進密密的樹林、穿過田間小路,徑直來到海邊的時候,你會問自己:格棱島怎麼不見了呢?那樹木茂盛的格棱島呢?有的隻是你眼前的那一望無際的大海。汶島真把格棱島帶走了,它真的不能和它分開。那麼多年它還是沒有放棄!可格棱島究竟是什麼時候走的?又是什麼時候把那個靠海多年的荷爾斯騰堡移到了陸地上的呢?
事實上,這些沒有在某一個狂風暴雨的晚上出現,而是出現在豔陽當頭的日子裏,人們實在是害怕大風浪會再把格棱島帶走,於是便用自己的智慧建了一道牢固的大堤,又把無情的海水抽幹了,讓格棱島連在了陸地上。它的樣子完全變了,如今的草場正是從前的海灣,那裏已經有很多密密的小草了。格棱島和錫蘭島反而越來越近了。那個荷爾騰堡也依然存在。不是汶島要和格棱島不分開,而是錫蘭島要和它永不分開了。錫蘭島的抽水機張開了它寬廣的懷抱,一邊說著甜密的話,一邊向用大地作為嫁妝的格棱島求婚。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在人民的議會上還曾對此研究過呢。格棱島的傳說真的實現了,格棱島真的消失了。
海麵為何有高有低
先進的衛星探測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發現海洋和陸地一樣,也有著一定的起伏。經探測發現,全球海洋的海麵有3個較大的隆起區,分別位於澳大利亞東北的太平洋,北大西洋,非洲東南的印度洋。此外,衛星探測還發現有3個較大的凹陷區,其中凹陷最深的是印度半島以南的印度洋,其次是加勒比海,還有一個是美國加利福尼亞以西的太平洋。
自由流動的水組成的海麵為什麼會有起伏?
人們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受地球引力作用,離地心愈遠,引力愈小。靜止液體的表麵應當與重力垂直,否則的話,重力的差異,將促使液體流動,直到其表麵各國點都具有相同的重力值時為止。
然而,地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固體,它內部各處質量分布並不均勻,在質量較大的地方,就會在海麵上產生正重力異常,反之則產生負重力異常。於是,“負異常”處的水便會在重力吸引下向“正異常”處流動,直到取得平衡為止。這樣,在“負異常”處產生低窪的水麵,而在“正異常”處產生隆起的水麵。
那麼,在大洋之下的地球內部為什麼會出現這些重力異常區呢?
這是由這種海麵起伏區的大地構造位置所決定的,因為它們沒有什麼共性(至少是目前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比如,海麵凹陷區之一的加利福尼亞以西的太平洋,在大地構造位置上相當於東太平洋中脊的位置。按理說這裏應是地幔突起的部位,應具有較高的重力值,然而現在這裏卻是負異常區。我們知道,太平洋中脊還繼續向北、向南延伸,而這個海麵凹陷區並沒有同樣的伸展。另外兩個海麵凹陷區,也是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質構造的地區,為什麼卻會表現出相同的海麵凹陷效應呢?
不久前,美國科學家發現地核表麵也有著高低不等的起伏,這使人們猜測海麵的起伏也許是深處地核起伏的反映。
但到底海麵為何有高有低,至今仍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
毒霧封鎖海峽
1995年2月13日清晨,一股濃密的大霧籠罩在黑海、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這一帶正是歐亞大陸的交界,在馬爾馬拉海的東西兩端,連係著世界上兩大著名海峽。東端為溝通黑海與馬爾馬拉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伊斯坦布爾海峽)。海峽呈“S”型,全長30公裏,平均深度為50米,最寬處位於北麵第一彎道達34公裏,最窄處在第二大橋為830米。海峽把歐亞大陸分開,也把土耳其分為歐亞兩部分,是黑海沿岸國家唯一的出海口,也是國際上著名的水道。西端為溝通馬爾馬拉海與愛琴海口,也是國際上著名的冰道。西端為溝通馬爾馬拉海與愛琴海的達達尼爾海峽(恰納卡萊海峽),長65公裏,寬75公裏,水深70米,也是黑海國家進入大洋的唯一通道。這兩處海峽平日交通特別繁忙,每日來往船隻很多,約有二三百條,絕大多數都是萬噸和10萬噸以上的大型遠洋船舶。這裏的海霧常使海峽模糊一片,嚴重影響交通,船舶在這裏隻能像蝸牛一樣慢行。
這次濃霧一出現,立刻就引起海員們的注意。他們發現這不是一般的海霧。這種霧呈黃色,帶有刺鼻的硫磺味,經土耳其有關部分分析,這是嚴重的空氣汙染造成的,是海峽兩岸汽車廢氣和冬季居民取暖燒煤排出的廢氣,廢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當海霧發生時,霧滴與二氧化硫微塵混合在一起,長時間徘徊在空氣中,是一種帶有一定毒性的海霧。據當地官員說,最近幾年來,由於冬季大量使用劣質煤取暖,二氧化硫含量大大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由廢氣構成的海霧,不但影響船舶安全航行,也使當地居民受到這種毒霧危害,許多人患有呼吸係統疾病。為此,伊斯坦布爾市政府不得不明令規定,限製家庭辦公室的取暖時間,當毒霧嚴重時,還將關閉學校,以保障青少年的健康。
2月正值隆冬,是當地最寒冷的時期,海峽沿岸取暖排放的廢氣日益增多,從而造成這次數天不散的有毒濃霧。濃霧已使博斯曾魯斯海峽的北口能見度下降到零。土耳其當局不得不暫時關閉海峽,使這條繁忙的國際航道頓時陷入癱瘓,造成海峽兩端各有近百條船舶停航。由於這場濃密毒霧的出現,連接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的達達尼爾海峽的通道也關閉了,使1000萬人口的伊斯坦布爾市的公路和航空也相繼中斷,這是近幾年來罕見的。
因燒煤排出的二氧化硫引起的毒霧,也稱“酸雨”,在沿海城市也經常出現,其中以倫敦的毒霧最為著名。倫敦是國際上著名的大都市,18世紀曾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和國際貿易中心。倫敦位於秦晤士河穀,地勢低窪,冬季常受南英格蘭一帶上空高壓脊的影響,使這個城市常處於無風、逆溫狀態,極易形成霧,故倫敦有世界“霧都”之稱,由此“倫敦霧”也聞名於天下。
紅色災難
1991年3月20日,在南海大鵬灣鹽田水域,人們第一次發現,原本蔚藍色的海水不知為什麼變成了鐵鏽般的紅褐色,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晚上,紅褐色才慢慢消失,前後經曆長達36小時,紅褐色海水的範圍約12萬平方米。經海洋學家分析鑒定,原來是這裏發生了“赤潮”。
赤潮是一種海洋災害,是由某些浮遊藻類爆發性繁殖引起的水體變色現象。赤潮也叫紅潮,淡水中的江河湖泊有時也會出現水色變紅的現象,通常人們稱之為“水花”或“水華”。這名字聽起來怪美的,實際上這種現象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海洋裏的赤潮,比江河裏的水花危害更大。
1995年,我國近海發現多起赤潮現象。大多發生在5~8月間,一般呈長條狀,寬幾十米,長幾公裏到幾百公裏不等,呈桔紅色和紅褐色。海水為什麼會變成紅色呢?這主要是海洋遭受汙染後形成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是有機物和營養鹽過多而引起的。當某一海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一些浮遊生物就趁機迅速繁殖和高度聚集,使海水變色,成為赤潮。這種能引起赤潮的浮遊生物,海洋學上稱為赤潮生物。一些魚類吸食了這些赤潮生物,會因呼吸管堵塞而死亡;這些死亡魚類的屍體又會繼續放出毒素,毒害其他生物。這樣連鎖反應,最終使大片海水發臭,形成災難性後果。實際上,發生赤潮的海水並不是都變成紅色,而是有著多種多樣的顏色,這主要因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不同而異。由夜光蟲引發的赤潮,海水為粉紅色或深紅色;雙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則呈綠色或褐色;某些矽藻類引發的赤潮呈黃色或紅褐色;膝溝藻引起的赤潮,有時水色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
赤潮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要有赤潮生物存在,這是赤潮發生的最基本的原因。它可以是所在海區原來就有的赤潮生物細胞和底棲休眠孢囊,也可以是其他海區遷移或擴散過來的。此外,在海水中還要有適量的營養鹽,主要是氮和磷、微量元素(如鐵和錳),以及某些特殊有機物(如某些維生素和蛋白質),它們的存在形式和濃度也直接影響著赤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代謝。這些是赤潮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要求海水比較穩定,水體流動緩慢,加上適宜的水溫和鹽度,這樣產生赤潮的條件就具備了。
從發生赤潮災害的記錄看,大都是由於有毒藻類引起的。全球已發現約3萬多種藻類,其中約有300種能引發赤潮。它們當中又可分為有毒和無毒兩類。有毒藻類分泌的毒素又可分為麻痹性貝毒、神經性貝毒和下痢性貝毒。有的毒素可以直接毒殺魚蝦貝蟹等海洋生物,再通過食物鏈的作用導致人體中毒。無毒藻類雖不產生毒素,但能消耗水體中的氧氣,使海洋生物缺氧死亡。
巨輪突然失蹤
1978年12月,前西德一艘4萬5千噸集裝箱船“明亨”號正在大西洋上行駛,當經過英國的設德蘭群島和奧克尼群島之間的海域進入北海時,突然失蹤,28名船員也隨之消失不知去向。幾天之後,在奧克尼群島東部的海灘邊上,發現了幾隻印有“明亨”號字樣的救生圈。
根據“明亨”號報務員最後一次報告的船位、船向及航速(每小時2530海裏)分析認為,失蹤地點可能在北緯59度,西經1度。這裏是淺水區,深度隻有25~45米,是尋找沉船的有利位置。於是,航運公司請求英國海軍派潛艇幫忙尋找。潛艇將海底巡掃了一遍後,並沒有發現“明亨”號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