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地震海嘯的重炮海防艦(2 / 3)

“沃特裏”號旁邊躺著一艘破損的英國三桅船“差謝利阿”號。一根長長的錨鏈,像條蛇一樣纏住了船身。看來,這艘不幸的船隻曾不止一次地被折騰得團團打轉。距重炮海防艦一個半錨鏈長的地方,側躺著“美洲”號裝甲艦,它的煙囪和桅杆已被衝跑,船身上的兩個窟窿張著陰森森的大口,已看不到一個船員。

最大的防潮閘

世界上各大入海海河口區,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風暴潮的侵襲,特別是一些地勢低窪的河口區更易遭受災害。同時,河口區又是各個國家的重要通道,為了充分利用這一地理優勢,又避免風暴潮的危害,不少國家相繼建設了眾多的防潮的閘,其中最突出的,要數荷蘭新建的一座防潮閘。

荷蘭位於西歐,瀕臨北海,全境地勢低窪,河流縱橫,渠道交錯,堤壩密布。全國麵積近5萬平方公裏,其中有一半位於海拔1米以下。長期以來,荷蘭人民與海潮、水患鬥爭,依靠修築堤壩,當大海潮來臨時,“半壁江山”將沒入水下。

荷蘭沿海低窪之處,河流眾多,水勢洶湧,加上這一帶潮差較大,極易發生風暴潮災害。為避免遭受災害,荷蘭政府修築了眾多的防護設施。近年來,修建在荷蘭西南部韋斯特思爾德的新水道口上的一座宏偉防潮工程,最引世人矚目。這座防潮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防潮閘工程。由於河道口處地勢低,河道多,上遊水量豐富,在汛期常受風暴潮災害之苦。在80年代初期,經過論證後認為,在這裏建設一座開關式移動性防潮閘門是可行的。在這項工程中,設計了兩扇巨大的防潮閘大門,平時把這兩扇大門存放在船塢裏,讓河水從閘口通暢流過,以利通航和排水。當風暴潮來臨時,利用計算機控製電力機械啟動大門,關閉河道達到防潮的目的。

防潮閘大門是這項工程的關鍵部位。大門為兩扇,寬約360米,采用可升降的船體式,船體高22米,長210米,分成許多個艙室,猶如集裝箱一樣,其中一個艙室為電機房,用來安裝電力和水力裝置,其大門的艙室利用進水多少來控製船體的浮沉。每扇重36000噸。為了能承受這樣巨大的重量,而又能讓它靈活轉動,特別鑄造了直徑10米、重680噸的鋼球,作為它的支點圓心。把鋼球固定在重52噸的三角形水泥地基上,它的承受力可達7萬噸。

防潮閘大門的運行程序全部用計算機係統操縱。風暴潮一旦來臨,水位超過阿姆斯特丹常年平均海平麵32米時,先將水放進船塢裏,讓防潮庫大門浮起,然後打開船塢門,用機車把防潮閘大門移到水道中央。這時,開啟它的各個艙室,放水進艙,讓其下沉至離河底1米處,利用下邊空隙處湧出的急流,把河床上的泥沙,衝刷幹淨,再把防潮閘大門平穩地落到底部,兩扇大閘門很嚴密地將寬360米的河道關閉。待風暴潮過後,先將防潮閘大門各艙內的水排出,使其上浮,用機車拖回船塢內放好,再排幹船塢內的積水,待下次再用。

這項防潮閘大門工程,是考慮了十年一遇的風暴潮情況設計的。為保證防潮閘大門的正常運動,每年都要演習一次。這項工程總投資達9億美元。它的建成使河口區的百萬居免受風暴潮災害之苦。

“阿基米德”號

“阿基米德”號是一艘性能良好、能下潛萬米的深潛器。

1973年8月2日,“阿基米德”號離開母船“比昂”號,進行首次下潛,拉開了“法摩斯”計劃的序幕。參加這次下潛考察的共3人,他們是駕駛員德弗羅貝維爾,法國海洋地質學家勒皮雄,機械師美國人米歇爾。他們的分工是,駕駛員負責操縱深潛器和安全,海洋地質學家勒皮雄負責觀察、操縱三架攝影機和錄音機,進行實地觀察和記錄。機械師米歇爾負責管理電子儀器,每30秒記錄一次時間、深度、溫度及航向。

“阿爾文森”號

“阿爾文森”號是一個直徑21米的球形深潛器。它有一雙靈巧的機械手,能進行深海采樣,進行打撈作業,功能很先進。在1966年,人們曾用“阿爾文森”號從數千米的海底撈上來一枚3米長的氫彈。選擇的海區是在大西洋亞速爾群島西南350千米的海域。根據資料,這裏是大裂穀與轉換斷層交叉的地方,大裂穀寬4~5千米,裂穀斷層長約20千米,範圍狹小,有地質特征特色。

沉埋最長的海底隧道

美國舊金山灣的海底隧道,水底部分長5 790米,有57個管段,每段長82~107米,寬147米,高73米,排水量11 000立方米,最大水深375米,是已知的管段沉埋最長的海底隧道。

海水提鉀

海水提鉀是從海水中提取元素鉀的技術。國外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海水提鉀技術研究,目前,英國、日本、挪威、荷蘭、意大利等許多國家都建立了海水提鉀工廠,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展海水提鉀研究,發展了以天然無機交換劑為富集劑提鉀工藝流程,80年代發展了“半冠醚”型有機分子海水提鉀工藝,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後又發展了天然沸石疊加吸附工藝流程,年產噸氯60化鉀和年產500噸氯化鉀的擴試裝置已投入運轉,使中國海水提鉀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海水的直接利用

海水直接利用主要包括海水冷卻和生活用海水,是直接采用海水替代淡水的開源節流技術,具有替代節約淡水總量大的特點。可以置換工業冷卻用水和衝廁用水,促進水資源結構的優化。

冷卻海水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一是間接轉換冷卻,包括製冷裝置、發電冷凝、純堿生產冷卻、石油精煉、動力設備冷卻等;二是直接洗滌冷卻,即海水與物料直接接融,在使用海水作為冷卻水的技術中,海水對設備、管道的腐蝕、結垢、海洋生物附著造成管道阻塞、泥質淺灘海岸的泥沙淤塞、海水水質汙染等會給被冷卻的裝置帶來不利影響。為了克服海水對設備裝置的腐蝕和生物附著等問題,人們采用了許多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擴大海水的利用範圍。隨著世界淡水危機的加劇,海水直接利用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尤其是新型防腐塗料的大批出現,防腐技術的迅速提高,防海生物附著的方法和措施日臻完善,大大推動了海水直接利用的進展。

海洋化學資源

海洋化學資源是以各種經合物形態存在於海洋水體中的有用物質。現已發現的海水中化學物質有92種,其中氯、鈉、鎂、鉀、硫、鈣、溴、碳、鍶、硼、氟等11種元素占海水中溶解物質總量的998%~999%。其他物質含量甚微。據估計,可以從海水中提取的化學物質約60種,但提取成本很高,除食鹽外,目前達到一定商業生產規模的隻有鉀、鎂、溴和碘等物質;海水提鈾,海水提重水(氫的同位素與氧的化合物)還處於試驗階段。此外,通過海水淡化,從海水中直接獲取飲用水的技術日漸成熟,海水淡化生產也達到一定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