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湖
三色湖位於印度尼西亞佛羅勒斯島上的克利穆圖火山頂,由三個不同顏色的火山湖組成。它們彼此相鄰,湖水顏色各異。其中較大的一個湖水呈鮮紅色,另外兩個,一個呈乳白色,另一個呈淺藍色。每當中午時分,三色湖的湖麵輕霧繚繞,好似籠罩著薄紗,格外迷人。據記載,三色湖是因很久以前克利穆圖火山爆發而形成的。呈鮮紅色的湖水中含有鐵礦物質,呈淺藍色和乳白色的湖水中含有硫磺。
五層湖
在俄羅斯巴倫支海的一個小島上,有一個世界上罕見的“五層湖”。湖水層次分明,各具獨特的水質、水色和生物群,因而構成一個絢麗多彩的湖中世界。最上層是淡水層,這裏生活著種類繁多的淡水生物。淡水層下則是鹹淡混合水層,這裏生活著鹹淡“兩棲”生物,如水母、蝦、蟹和一些海洋生物。第三層是鹹水層,這裏生活著星魚、鰒魚等。水色最美麗的是第四層,這層湖水顏色紅豔,宛如新鮮的櫻桃汁液;這裏沒有大的生物,隻有種類不多的細菌,它能吸收湖底產生的硫化氯氣體作為自己的養料。第五層是由湖中各種生物的屍體殘骸混合泥土而成,經常產生劇毒的硫化氫氣體。
鹹淡各半的湖
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東部,有一個長弧形的湖泊,西部為淡水,而東部為鹹水,這就是有名的巴爾喀什湖。湖的西部有源自我國新疆的伊犁河等河流注入,因而湖水為淡水;而東部沒有什麼大河注入,因而湖水為鹹水。
我國西藏西部與克什米爾之間的界湖——班公錯湖,也是鹹淡各半的湖泊。
甜湖
在俄羅斯的烏拉爾地區,有一個甜湖。湖中的水帶有甜味。當地人都愛在甜湖裏洗衣服,因為不用肥皂也能把衣服上的油汙洗掉。如果經常在湖中洗浴,還能治療風濕病。
據科學家分析,甜湖的水呈堿性,含有大量的蘇打和氯化鈉。蘇打是帶甜味的,所以湖水發甜。由於兩種化合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特殊的功效。
熱氣騰騰的沸湖
在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島上,有一個湖泊像一鍋煮沸的開水,整個湖麵熱氣騰騰。用線串著生食物放進湖水裏,一會兒就煮熟了。有時候,從湖底還會噴出一股股灼熱的蒸汽,衝出湖麵高達2米多。這個湖長90米,寬60米,麵積5400平方米。經地質學家分析,這個沸湖可能是一個古老的火山口,湖底下的岩層斷裂處直通深處,深層的灼熱蒸汽不斷沿湖底岩層斷裂處向上衝湧,使湖麵長期保持熱氣騰騰。
磷光閃閃的火湖
在漆黑的夜晚,到北美洲大巴哈馬島上的一個湖裏去劃船,船槳翻動,激起的不是白花花的波浪,而是一簇簇耀眼的火花。當地人稱這個湖為火湖。
火湖其實是島上的一個淡水湖,由於自然環境優越,湖裏長滿了一種叫“甲藻”的水生物,它富含熒光酵母。船槳劃動,被攪動了的“甲藻”便隨槳露出水麵,發出一簇簇閃閃磷光,在夜晚的湖麵特別耀眼。
波濤翻滾的岩漿湖
尼拉貢戈火山已停止噴發,但其圓形的火山口內還積聚著大量高溫岩漿,湖麵波濤翻滾,有如開爐的鋼水,轟鳴咆哮之聲在火山口回蕩,灼熱的煙霧使火山口上空終年霧氣騰騰,成為舉世奇景。
岩漿湖的形成,說明尼拉貢戈火山尚未停止活動,岩漿通道中熔融的岩漿還在上湧,因其壓力減小,僅維持在火山口內活動。密度較小的氣體還能衝出火山口,與周圍濕冷空氣混合而形成霧氣。
時令湖
在澳人利亞中部有一個埃爾湖。1832年,一個勘探隊發現那裏是一個積有厚厚一層鹽的盆地。1860年,另外一個考察隊發現那裏變成了一個大鹽湖。第二年,考察隊再次來到這裏時,卻發現湖水奇異地消失了。據說這是一個時令湖,每隔3年就要周期性地消失一次。
在澳大利亞還有一個喬治湖,位於堪培拉與悉尼之間。從1820年到現在,這個湖奇怪地消失了5次,又重新出現了5次,最後一次消失發生在1983年。
這種時隱時現的湖在我國廣西陽朔縣也有一個,叫犀牛湖。1988年9月30日,犀牛湖清澈的湖水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據當地縣誌記載,這種湖水消失現象大約每隔30年就要發生一次。
對於湖水周期性消失的現象,科學家們做了多年的研究。有的人認為,這些時令湖,水源主要是河水和雨水,如果當年雨量少,水分大量蒸發,便會幹涸,因而會時隱時現。
殺人湖
在喀麥隆有30多個高原湖泊,其中,數尼爾斯湖最為著名,它有一個令人談“湖”色變的綽號——殺人湖。
1986年8月21日,一場暴雨即將來臨,尼爾斯湖在暗淡的星光下蕩漾著波浪。突然,一股巨大的氣柱神話般地從尼爾斯湖中升起,繼而彌漫開來。
煙雲流瀉到山穀低處,那裏的村莊被這邪惡之雲所覆蓋,近2000人死於毒氣之中。
10億立方米毒氣的釋放使湖麵急劇下降。以往清澈美麗的尼爾斯湖被從湖底湧上來的鐵氧化物——氫氧化鐵所汙染。
這起罕見的自然災難令科學家們迷惑不解:到底是什麼氣體從湖中噴出?
美國一些科學家認為,多年來,二氧化碳從地球深部的熔岩中釋放出,漸漸溶入湖底深層。由於湖水的壓力,氣體不易上升到湖麵。經過漫長的歲月,深水層的二氧化碳漸漸上升,並且因受到某種激發而迅速湧向湖麵,10億立方米的毒氣像“囚禁在小瓶中的魔鬼”一樣被放了出來,因而在瞬間釀成了一場毒氣噴發致使近2000人死亡的災難。
無獨有偶,在意大利西西裏島上也有一個麵積不大的死亡之湖。湖中無任何生物生存,連偶而失足掉進湖裏的動物,也會被湖水殺死。真是名副其實的死亡之湖。
這個死亡之湖的湖底有兩個奇怪的泉眼,終年不斷地向湖中噴出腐蝕性很強的酸性泉水,使得湖水變成強酸性水,任何生物都會望而卻步。
咕嚕作響的湖
在我國台灣省高雄市西北方的燕巢,有一個晝夜咕嚕作響的養女湖。
在養女湖地下幾千米深處,埋藏著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地下深處的氣體不斷聚積,壓力增大,便循著岩層斷裂縫隙上湧,帶著泥漿和油、水衝出地麵四散外溢而咕咕作響。養女湖呈圓形,直徑約6米,噴發劇烈時可達10米左右。以麵積大小而論,養女湖連潭、池也夠不上,僅是個小小的噴泥塘。
世界第一大峽穀
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東西兩端,分別聳立著兩座高峰:西端是8125米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端是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這兩座高峰的外側,分別被兩條大河所圍繞,並且都形成了奇特的馬蹄形大拐彎(西端為印度河上遊大拐彎,東端為雅魯藏布江下遊大拐彎),同時還都形成了世界級的大峽穀。有的地質學家把它們比喻為喜馬拉雅山東西兩端的兩個“地結”,它們就像兩顆巨大的釘子一樣,將一條高大的山脈,悠悠然掛在高原的南端,並將歐亞板塊緊緊地釘在印度板塊之上。
為什麼同一山脈的兩端會有兩座山峰對峙、遙相呼應,並且幾乎對稱地被兩條大河深切圍繞?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994年,科學家們利用航測地形圖、航空照片和衛星影像圖,以南迦巴瓦峰為基點,跨越大峽穀,與對岸的加拉白壘峰(7234米)在南北、東西方向各作剖麵,進行分析和測量,並把實地考察結果和計算數據對照訂正。計算結果表明:切開喜馬拉雅山、急瀉在青藏高原東南斜麵上的雅魯藏布江下遊大拐彎峽穀,平均深度為5000米以上,最深處達5382米;大峽穀由派區到邊境線上的巴昔卡,總長為496千米。
這個結果意味著一項新的世界紀錄的誕生——雅魯藏布江大峽穀是地球上最深最長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峽穀!它比此前認為的世界第一深的秘魯科爾卡大峽穀還深2000多米;比世界最著名的美國科羅拉多峽穀要深3000多米。
大峽穀中最險峻、最核心的地段,是從派區的大渡卡到墨脫縣的邦博,長約240多千米。作為大峽穀的腹地,長期以來,它一直對人類充滿了誘惑。
1993年秋天,中、日兩國聯合對大峽穀進行探險考察,兩名爭強好勝的日本人,沒有聽從中國科學家的勸告,執意下江試漂,結果一下水就被衝進激流,湍急的江水很快就把船掀翻,一名日本人僥幸爬上岸,而另一位叫武井義隆的日本人卻消失在滔滔的江水中……麵對激流澎湃的江水,麵對危岩聳立的幽深峽穀,日本人感慨地稱這段大峽穀是“人類最後的秘境”。
一位叫沃德的英國探險家,聲稱自己曾到過大峽穀腹地。他在《藏東南考察記》裏,生動地描繪了他深入大峽穀腹地後所看到的奇麗景色。他提到了在大峽穀中發現的兩條大瀑布(在大江的主幹上生成大瀑布很少見):燦爛的陽光照耀著它們,飛落的瀑布上升起了美麗的彩虹。沃德將瀑布命名為“虹霞瀑布”,還攝下黑白照片作為證明。
“虹霞瀑布”真的存在過嗎?據當地門巴族老人說:這裏過去的確曾有兩條河床大瀑布,就在白馬狗熊下方到大拐彎頂端崗朗之間的峽穀河床上,瀑布周圍還有溫泉。當地人曾在那裏修了座寺廟,人們常到此沐浴、拜佛。站在寺廟上,往下看是虹霞瀑布,向上則可眺望南迦巴瓦峰上掛下來的冰川和鬱鬱的林海。但是,隨著1950年的大地震,這一切都消失了。
1998年10月,中國科學探險考察隊首次徒步全程穿越大峽穀核心河段,揭開了它神秘的麵紗。考察隊進一步弄清了大峽穀核心河段的水能資源,證實、確認和發現了四組大瀑布群。大瀑布群如此之多,這在世界主幹河道上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考察隊還在地質、生物、大氣、水文等多個領域進行了科學考察,采集了2000多個昆蟲、植物、地質岩石以及各河段的水樣等標本和樣品,其中,大麵積紅豆杉原始森林的證實和發現,古老的“活化石”生物缺翅目昆蟲的發現,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