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恐懼的海嘯(2 / 3)

1991年6月發生的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造成約800人死亡,還有約10萬人無家可歸。它噴出的煙塵和火山灰雲高達31千米。火山爆發前有7萬人安全撤離。此次災難備受全世界媒體關注,使原本默默無聞的皮納圖博名揚天下。

噴冰的火山

人們對火山噴發的景象並不陌生,很多人都通過照片,或在電影、電視中看見過岩漿一瀉千裏、火山灰遮天蔽日那壯觀而又令人恐懼的景象,可是很少有人聽說過能噴出冰塊的火山。

冰島是個冰與火的國度。全國有300多座火山,至今還有30多座活火山在活動著,還常常發生地震。大量的溫泉熱氣彌漫。與此同時,冰島有12%的土地為冰川覆蓋。冰川、雪峰多簇擁在火山口附近,一邊是火山爆發,一邊是冰天雪地。火山在冰川下突然爆發,頃刻間冰雪融化,引起山洪爆發,洪水泛濫。冰雪之水瀉進火山口,形成湖泊。

1984年10月,冰島南部的格裏斯維特火山又一次爆發了,可它噴出的不是熾熱的熔岩、火山灰、蒸汽,而是無數透明潔淨的冰塊。這種噴射冰塊的現象持續了兩個星期。每秒鍾噴發出來的冰塊約有42立方米,在噴射最劇烈的時候,每秒鍾可噴射出2000立方米冰塊。這次火山爆發噴射出的冰塊總量,大約有幾千萬立方米,結果在火山周圍覆蓋了厚厚一層冰。

俗活說:“水火不相容。”火山為什麼會噴射冰塊呢?

原來,冰島是地球上火山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之一,地殼活動劇烈,岩漿常常沿著裂縫流動,時而衝出地麵,形成火山爆發;時而在半途冷卻凝結,不流出地麵。

冰島靠近北極圈,沿海有暖流經過,氣候溫暖濕潤,而內陸山地則氣候寒冷,許多山峰被冰川覆蓋,那些被岩漿堵塞的火山口和地下裂縫中也充塞著冰體。當格裏斯維特火山爆發時,必然首先將積聚在火山口的冰塊噴出。冰島的火山活動雖然頻繁,卻比較“溫和”,火山噴發出的氣體將來不及融化的冰塊接二連三地拋到空中,成為火山噴發的一大奇觀。

地球上的海和洋

廣闊無垠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我們常說的海洋,這隻是人們長久以來習慣性的稱謂,嚴格地講,海與洋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海洋是一個統稱,它的主體是海水,包括海內生物、鄰近海麵的大氣、圍繞海洋邊緣的海岸以及海底等幾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海是洋的邊緣部分,與陸地相連。洋和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世界海洋,又稱世界大洋。

人們對世界海洋的劃分,有著種種不同的觀點,各國也不完全一致。有的國家分為五大洋,除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之外,還有南大洋;有的國家分為三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而我國一般分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這與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觀點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洋,其餘依次為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這三大洋的麵積共占全世界海洋麵積的882%,這中間北冰洋的麵積最小。其實可以這樣講,洋與洋之間的任何界限都是相對的。地球上隻存在一個統一的海洋。

與這麼大麵積的海洋相對應的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地方——陸地。大陸和海洋共同構成了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可是海洋的麵積比陸地麵積要大得多。根據科學家計算,地球的表麵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海洋占據了其中的708%,即361億平方千米,剩餘的149億平方千米為陸地,其麵積僅為地球表麵積的292%,也就是說,地球上的陸地還不足1/3。所以,宇航員從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而我們人類居住的廣袤大陸實際上不過是點綴在一片汪洋中的幾個“島嶼”而已。因此,有人建議將地球改為“水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此外,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連通的,構成統一的世界大洋;而陸地是相互分離的,因此沒有統一的世界大陸。在地球表麵,是海洋包圍、分割所有的陸地,而不是陸地分割海洋。

由於海洋在地球表麵分布是不均勻的,這點我們可以從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上看出。除了北緯45°~70°以及南緯70°的南極地區,陸地麵積大於海洋麵積之外,在其餘大多數緯度上的海洋麵積都大於陸地,而在南緯56°~65°,幾乎沒有陸地,完全被海水所環繞。此外還有,南極是陸,北極是海;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是大陸集中的地方,而南半球的高緯度區卻是三大洋連成一片。所以我們可以以赤道附近為標準,將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另外,我們也可以把南半球稱作水半球,把北半球稱作陸半球。

大陸漂移說

早在公元1620年,英國人培根就已經發現,在地球儀上,南美洲東岸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銜接在一起。到了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根據大洋岸彎曲形狀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說起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還是一個有趣的故事。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科學家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牆上一幅世界地圖上。“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什麼竟如此吻合?”他的腦海裏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它們之間原來並沒有大西洋,隻是後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以後,魏格納通過調查研究,從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等方麵找到了一些大西洋兩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證據。結果得出,兩岸的地形之間具有交錯的關係,特別是南美的東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間,相互對應,簡直就可以拚合在一起。對此,魏格納作了一個簡單的比喻:這

從地圖上看,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的外廓何等相似!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兩塊大陸岩石的形成時期都有著驚人的相似。就好比一張被撕破的報紙,不僅能把它拚合起來,而且拚合後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1912年,魏格納通過查閱各種資料,根據大西洋兩岸的大陸形狀,地質構造和古生物等方麵的相似性,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在當時,他的假說被認為是荒謬的。因為在這以前,人們一直認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變的。為了進一步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魏格納隻身前往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探險考察,在他50歲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難。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陸漂移假說,現在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這一偉大的科學假說,以及由此而發展起來的板塊學說,使人類重新認識了地球。

魏格納雖然沒有親眼看到“大陸漂移假說”的勝利就離開了人世,然而,由於這一學說本身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肯定。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觀測的一些發現,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充分的證據,使這一學說在地質學中已贏得了它應有的地位。不僅如此,魏格納最早發現大陸漂移這一事實,還為以後的“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打下了堅實基礎。魏格納這位全球構造理論的先軀,被譽為“地學的哥白尼”而名垂千古。

海洋的誕生

大約46億年前,我們的地球才剛剛形成,那時候它如同一個大火球,溫度非常高。由於地球形成早期還不穩定,地殼還很薄,所以那時常會有岩漿活動或火山活動發生。

在地球誕生的最初幾億年裏,地球上的水很少,隻有空氣中潮濕的蒸汽。那時還沒有海洋,甚至連湖都沒有。大多數的水都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於熾熱的地心中,或者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賦存於地下岩石中。

隨著地熱的增高,地球內部的水蒸氣及其他氣體越聚越多,終於脹破了堅實的地殼噴了出來。由於當時地表的溫度比現在要高得多,所以大氣層中以氣體形式存在的水分也相當多。後來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加劇,噴到空氣中的大量水蒸氣立即結成濃雲。大約就是在20億到30億年前,這些濃雲化作傾盆大雨落到地麵上,而雨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但是地表的溫度仍然很高,水滴還沒有接觸到地表就又被蒸發為氣態的水了。這樣過了幾百萬年,地球上的雨一直沒有停過。直到地表的溫度降到了100℃以下,降落到地麵的水才慢慢彙集起來。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彙集成巨大的水體,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在這過程中,氫、二氧化碳、氨和甲烷等,有一部分被帶人了原始海洋。此外,還有許多礦物質和有機物陸續隨水彙集海洋。之後再經過地質曆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關於地球上水的來曆,科學界目前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1是由地球內部釋放出來的初生水轉化而來的,地球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凝聚出來是地,便攜帶這部分水。

2地球上的水是太陽風的傑作,地球吸收太陽風中的氫並與氧結合,就可產生水。

3是來自外太空闖入地球的冰慧星雨帶來的。

原始海洋中的海水量較少,據估計,約為目前海水量的1/10,在幾十億年的地質過程中,水不斷地從地球內部溢出來,使地表水量不斷增加。現在地球上的海水總量是地球誕生以來經過十億年甚至幾十億年的逐漸積累形成的。

原始的海洋中的水分不斷蒸發,反複地形雲致雨,重新落回地麵,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彙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均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麵,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裏誕生。大約38億年前,即在海洋裏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從此,地球開始了生命的進程,逐漸出現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動物,世界開始變得豐富起來。

合恩角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相交界的一個地方,這裏地處兩大洋縱深地帶,臨近南極圈,冷暖氣流交彙。附近的海域終年被大霧所籠罩,暴雨、冰雹、颶風惡浪及巨大的海濤轟鳴聲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這所有的一切都令航海者膽戰心驚。因為從這裏出發駛往南極,又是最近便的水路,多年來,不少航海者和探險家從這裏前往南極考察探險。由於風暴異常,海水冰冷,航行條件十分惡劣,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已有500餘艘船隻在此沉沒,2萬餘人喪生……而這個地方就是有著“海上墳場”之稱的——合恩角。

合恩角,位於南美洲的最南端,通過這裏的經線是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分界。從地圖上看,南美洲大陸恰似一個鋒利的錐體,直插南極大陸,合恩角就是錐體的最尖端。高395米,它的右麵是浩瀚的大西洋,左麵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它宛如一位威武的鬥士,屹立在茫茫的兩大洋的前哨,距離火地島以南約113千米。它的北麵是比格爾海峽,南麵直到南極半島,有一條寬約900千米的水道,稱作德雷克海峽。

合恩角離南極洲很近,捕鯨的活動曾是這一帶的重要事業。在這裏可以見到用鯨肋骨做成的“柵欄”,在窮人家裏還有用鯨椎骨做的小凳。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以前,這裏是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航行的必經之路。現在經過巴拿馬運河比繞道合恩角縮短了1萬多千米的航程,但是船隻通過運河不僅受到噸位限製,而且要等待開啟船閘,費時間太多,所以“人工海峽”還不能完全代替天然海峽的作用。

在合恩角的附近有一個名字叫“火地島”的小島。傳說是在麥哲倫環球航行的過程中,在他穿過後人稱謂的“麥哲倫海峽”的時候,看到南側的島嶼上到處有印第安人燃燒的簧火,便給這個島嶼起名叫“火地島”。而合恩角就處在火地島的南端,在南極大陸未被發現以前,這裏被看作是世界陸地的最南端。

火地島的氣候變化無常,有時從大西洋海麵刮來的颶風時速達到150千米,一時間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然而更多的時候火地島是寧靜美麗的,境內高山聳峙,河渠縱橫,藍天大海映著山頂的積雪和山穀的冰川,山腰間林木蒼翠,山腳下牧草豐美。奇異的風光和神秘的色彩,使這裏成了別具一格的旅遊勝地。

印度洋

中國古時叫印度洋為西洋。15世紀初,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曾率船隊七下“西洋”,就是現在的印度洋。古希臘曾叫印度洋為“厄立特裏亞海”,意思是“紅色的海”。到了公元1515年,歐洲地理學家舍納畫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改為“東方之印度洋”。相對於大西洋來說,當時歐洲知道東方有個印度,是個非常文明和富饒的國家。15世紀末,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進入這個洋,並找到了印度,就正式把“通往印度的洋”稱為印度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