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與烏賊是親戚。它的頭部兩側有一對發達的眼睛,頸部很短,體內的兩片腮是它的呼吸器官。魷魚是海洋裏的頂級遊泳健將,流線型的身體,一側長有鰭,它通過拍打鰭可以向頭部或者尾部的方向移動,還會噴出水來幫助自己更快速地移動。大多數魷魚生活在遠海,有一些住在深海裏。大王烏賊是最大的魷魚,體長可達21米,甚至更大。它的嘴部能夠抓緊鋼纜,加上強而有力的觸須,很多海洋生物都難逃它的“魔掌”。有時,就連體型巨大的抹香鯨也不放過,但大多數的時候以抹香鯨的勝利而告終。

腔腸動物

腔腸動物在分類學上屬於低等的後生動物,它們全部生活在水中,是構造比較簡單的一類多細胞動物。腔腸動物具有兩種特殊的細胞,一種叫間細胞,一種叫刺細胞。間細胞可以變化形成其他細胞,如形成肌肉細胞、神經細胞等。刺細胞是一種可以放出刺絲,具有捕殺獵物和防禦敵害功能的細胞。由於刺細胞是腔腸動物所特有的,它遍布於體表,觸手上特別多,因此腔腸動物又被稱作為刺胞動物。

腔腸動物的身體由內胚層和外胚層組成,因其由內胚層圍成的空腔具有消化和水流循環的功能而得名。腔腸動物是真正的雙胚層多細胞動物,在動物進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有高等的多細胞動物,都被認為是經過這種雙胚層結構而進化發展生成的。它隻有一個口孔與外界相通,進食與排泄都由這個口進出。常見的腔腸動物有海蜇、海葵、珊瑚等。海葵一般為單體,沒有骨骼,身體呈圓柱形。一端有口,呈裂縫形,周圍部分有幾圈觸手;另一端附著於海中岩石或其他物體上。因為外形似葵花而得名。它利用觸手上的刺細胞使魚麻痹,但海葵魚常在海葵中間穿梭遊動,卻絲毫不在乎這一點,因為它們的皮膚可分泌出一種具有保護作用的黏液,使它們在海葵叢中暢通無阻。海葵除了依附在岩礁上,還會依附在寄居蟹的螺殼上。這樣寄居蟹四處遊蕩,會使得原本不動的海葵隨之走動,擴大了它的覓食領域。對寄居蟹來說,一則可用海葵來偽裝;二則由於海葵能分泌毒液,可殺死寄居蟹的天敵,使得海葵和寄居蟹雙方都得到好處。

海葵雖然能和其他動物和平相處,但也時常為附著地盤、爭奪食物與自己的同類進行爭鬥,常常出現一方把另一方體表上的疣突掃平或把觸手拔光的爭鬥場麵。所以,它們同類相殘的局麵往往很多。

珊瑚是生活在溫暖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它與晶瑩透明、在海洋中過著漂泊生活的海蜇以及素有“海底菊花”之稱的海葵都是本家。可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人們一直把珊瑚看成是植物,稱它們為“珊瑚樹”,把美麗的珊瑚礁稱作一個色彩絢麗的花園。這是由於它的顏色鮮豔明亮,樣子又與灌木叢一般,上麵甚至還寄居有黑蛞蝓和蝸牛。但實際上它們卻是地地道道的動物,與海葵同屬腔腸動物中的花蟲類。每一年,在死去的珊瑚的屍骸上又會長出新的珊瑚,這樣不斷循環下去,不久就會形成一大片的珊瑚礁。

盡管珊瑚礁在全球海洋中所占麵積不足025%,但有超過1/4的已知海洋魚類卻依靠著珊瑚礁生活,它們彼此過著相互依存的生活。

棘皮動物

在海洋裏,有顏色豔麗的海星,有仙人球一般的海膽,也有像百合花一樣美麗的“海百合”,美麗的它們都屬於棘皮動物。棘皮動物是一種身體表麵有許多棘狀突起的一類海洋動物。它們的身體不分節,形狀多樣,有星形、球形、圓筒形或樹枝狀的分支等。

這裏首先要講的是海星。大多數動物的兩側都是對稱分布,即身體左右兩側的器官完全相同。而海星卻與眾不同,它的身體都是呈放射狀,像星星一樣,海星即因它的外形而得名。繞著海星身體的中心圓盤,伸展著5條或更多的腕,就這樣,不同顏色的“五角星”輕伏在海底,看上去格外漂亮。

人們一般都會認為鯊魚是海洋中凶殘的食肉動物。而有誰能想到棲息於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平時一動不動的海星,卻也是食肉動物呢!不過實際上就是這樣。由於海星的活動不能像鯊魚那般靈活、迅猛,故而,它的主要捕食對象是一些行動較遲緩的海洋動物,如貝類、海膽、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時常采取緩慢迂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獵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獵物並將整個身體包住它,將胃袋從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讓獵獲物在其體外溶解並被其吸收。盡管海星是一種凶殘的捕食者,但是它們對自己的後代都溫柔備至。海星產卵後常豎立起自己的腕,形成一個保護傘,讓卵在內孵化,以免被其他動物捕食。孵化出的幼體隨海水四外漂流,以浮遊生物為食,最後成長為海星。

海膽,別名刺鍋子、海刺蝟,體型呈圓球狀,就像一個個帶刺的紫色仙人球,因而得了個雅號——“海中刺客”。它也是海洋中的棘皮動物,漁民常把它稱為“海底樹球”“(龍宮刺蝟”。世界上現存的海膽約有850多種,我國沿海約有150多種。常見的如馬糞海膽、大連紫海膽、心形海膽、刻肋海膽等。

在幽深的海底,生長著這樣一種“植物”,形態同百合花那樣的美麗,人們叫它“海百合”。不過,它並不像陸地上的百合花一樣是植物,它和海葵一樣也是十分凶殘的動物。因為它的漂亮外表和百合花非常相近,因此人們給它起了個植物的名字。

海參是“海百合”的近親。它的外表呈圓柱狀,一般長達30~40厘米,前端有口,口旁有20隻觸手,後端有肛門。遇到危急情況時,海參常常把內髒排出體外,自己則趁機溜走。但是經過幾個星期的休養生息,一套新的內髒器官又會重新在它的體內形成。海參生活在淺海的海底。全世界約有500多種,我國沿海常見的就有60餘種。由於其中大多數種類都能食用,而且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所以一直有“海中人參”的稱號。

甲殼類動物

我們平常喜愛吃的蝦和蟹為什麼都有像盔甲一樣的外殼呢?原來它們都屬於節肢動物裏的甲殼綱。這個綱裏的生物種類都有分節的身體,身體外麵有硬殼,所以它們被稱為甲殼類動物。它們的腿一般分節,而且左右成對。腿可以用來走路、遊泳、捕食,上麵還有鰓,用來呼吸。目前,甲殼類動物大約有4萬種,大部分居住在海裏。

在這裏首先要介紹的就是藤壺。藤壺雖然是甲殼類動物,但是它的成體卻既不會遊泳,也不會爬行,而是過著固著生活。它是一種附著在海邊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質外殼的小動物。由於它的形狀有點像馬的牙齒,所以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常叫它“馬牙”。藤壺喜歡成群地附著在海岸邊潮間帶的礁石上,密密麻麻,往往使礁石上變成白花花的一片。它不但能附著在礁石上,而且還能附著在船體上,任憑風吹浪打也衝刷不掉。但是藤壺固著的習性會增加輪船航行的阻力,影響輪船速度,消耗更多的燃料。每年全球消除藤壺的費用就高達百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