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你算說到問題的實質了。因為黨派要求其成員盡各種義務,而這些義務往往高於對君主和國家應盡的義務。如果黨派鬥爭愈演愈烈,並甚囂塵上,必然會損害君主和政權的威信,也說明君主軟弱無力。”後來,培根把這次與哥哥議論的觀點寫到了《論黨派》裏。
培根在一篇名為《論叛亂》的文章中指出:
釀成叛亂的原因一般來說,有如下幾方麵:
對宗教的不滿、要求減輕賦稅、要求改革法律或風俗、要求廢除特權、要求貶斥小人、要求抵抗異族入侵、由於饑荒以及其他那些足以激怒人民,使眾心一致地團結起來反抗的事件。
君主講話應當慎重,不應該講那種自以為機智、實際上卻十分輕率狂妄的話。愷撒曾說“蘇拉不學無術,所以不適於當獨裁者”,結果他為這句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為這句話使那些不希望他走向獨裁的人絕望了。
加爾巴說:“我不會收買兵士,而隻征用兵士。”結果這句話也毀掉了他,因為他使那些希望得到賞金的士兵絕望了。
普羅巴斯說過:“有我在,羅馬帝國將不再需要士兵了。”這使那些職業戰士們絕望了,結果斷送了他的生命。
因此,作為君主,在動蕩形勢下的某些重大問題上,必須慎其所言。尤其是此類鋒利的警句,它們傳播之迅速有如飛箭,並被人們看作君主所吐露的肺腑之言,其作用甚至超過長篇大論。
當時的法國,也同英國一樣,正在經曆一場經濟的變革。法國的工業進步,主要得益於改進技術和改造手工業的生產方式。技師波納德·巴裏西的製陶事業取得很大的成功,就是這場改革的典型事例。
巴裏西最初是一個玻璃技師的學徒,後來轉行學習製造陶瓷。他潛心研究白琺琅技術,後來得到宮廷的讚助,並最終獲得成功,一舉成名。巴裏西在成名之前差點兒破產,以致他不得不把家裏的東西賣了,來購買製造陶器的原材料。
巴裏西不隻是一個手藝人,他還鑽研一些科學問題,在化學、地質、農學、造林等領域都有過一些成就。巴裏西的事跡,當時在法國被傳為佳話。
培根到法國時,巴裏西已經是一位名人了,他在宮廷裏任職,經常在巴黎舉辦演講會。在沙龍裏,朋友們不止一次向培根介紹巴裏西的事跡。培根也從報刊、書籍上讀了不少有關巴裏西的材料。
巴裏西當時在巴黎辦了一個“自然博物館”,展示自己的事業成功的軌跡。巴裏西在介紹這個展覽的文章中寫道:
親愛的觀眾,我可以向你們保證,在幾個小時以內,在參觀的第一天,你們就能從這個博物館所展覽的物品中,得到比用50年的工夫研究古代哲學家的理論還要多的自然哲學知識。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巴裏西輕視經院哲學、重視應用科學,主張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巴裏西的主張和見解,與培根的觀點是如此的接近,因而引起了培根的濃厚興趣。
後來,培根在著作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各種科學的真正的與合法的目標,簡單說來就是用新的發現和能力來豐富人類的生活。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思想永遠不會超出賺錢和他們本行中的日常工作的範圍。不過有時也會發生這類情況:一個特別聰明的和有誌氣的手藝人致力於一項新的發明,在這個過程中甚至會傾家蕩產。
巴裏西正是曆史上一個致力於新發明,幾乎傾家蕩產、聰明而有誌氣的手藝人中最著名的範例。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培根的兩個重要的思想觀點:一是在賺錢與把科學運用於實踐並爭取有所發明兩者之間,培根更重視後者;二是要創造一門在實踐方麵富有成效的科學,就必須克服輕視工匠的思想。
培根還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觀念:要想在認識真理上取得進步,就必須直接求教於自然界而不是求教於書本。
培根在其著作中還曾指出:主要的發明,大多都是在人類還沒有許多書本知識的遠古時代做出的。他還認為,在書本知識與科學實踐相結合方麵,工匠比士大夫階級的知識分子好得多。培根的這種認識,已經超出了他的階級局限。
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裏,培根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吸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真誠地愛戀法國公主
培根抵達法國後,由於十分年輕,又天真爛漫,而且俠肝義膽,所以很快就受到了女人們的喜歡。他開始戀愛了,並全身心地投入了進去。
在培根看來,愛不應該一閃即逝,也不應是一時的衝動。這是他的初戀,也是他唯一一次真正的戀愛,是他一生中不能忘懷的最美之“愛”。後來,當他全身心愛戀的人兒,被證實對他不忠時,他才發現自己投入了多麼深刻的感情,很具有悲劇性。
瑪格麗特·瓦盧瓦,或者叫瑪格麗特公主,是凱瑟琳·德·梅迪契的女兒,洛倫茨·德·梅迪契的外孫女,她就是弗朗西斯·培根心儀的那個人。當培根第一眼見到瑪格麗特公主時,他的魂兒就被勾走了,他覺得她是那麼的可愛,他完全被征服了。培根剛到法國不久,就見到了她。
瑪格麗特這個名字,在培根聽起來,應該不會陌生。她於1572年8月18日嫁給了表兄亨利,亨利是納瓦拉國的國王,瑪格麗特從此改信新教。也就是在那天晚上,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屠殺案。
在瑪格麗特新婚的第六天,巴黎街頭便沾滿了新教徒的血跡。可怕的消息傳到倫敦,弗朗西斯·培根沒有忘記整個新教社會的憤慨與戰栗。整個恐怖事件,都是信奉天主教的瑪格麗特的母親一手所為。而現在,培根卻深深地愛上了她的女兒。
瑪格麗特與納瓦拉國王的結合並非兩相情願,而是出於政治目的。瑪格麗特並不是個言聽計從的公主,她對母親逼她嫁給納瓦拉國王,心中充滿了憤懣。弗朗西斯·培根見到她不久,她就提出了離婚的要求。
之所以要離婚,與瑪格麗特和吉斯公爵之間的男女之情有關係。吉斯公爵被公認為是法國最漂亮的小夥子,也是蘇格蘭女王瑪麗最認可的人物。吉斯家族一直是瑪格麗特家族的強大對手,正是這種情形,才使得他們彼此之間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培根承認,他最初與瑪格麗特相遇時,她絕對不是個天使。她比他大8歲。在培根眼中,她沒有聖人的光環。但是培根覺得,她是自己在法國見過的最美麗的女人,她渾身充滿了珠光寶氣。很快,培根對她的讚美之詞更加熱情洋溢。他說,她是他“最甜美、最甜美的愛”,是他心中“耀眼的天使”。
不過,當時瑪格麗特的畫像,卻一點兒也沒有顯示出培根所描述的那種美麗動人。畫像上的瑪格麗特,緊繃的臉上神色陰沉,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許是其具有的魅力與人格,彌補了不足,令培根心中產生出一種美感。他寫下許多文字,對她大加讚賞,崇拜她的美。
瑪格麗特的美麗與魅力征服了弗朗西斯·培根,她身上的其他東西也令他讚歎不已。瑪格麗特對培根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看到,他們在各個方麵都非常的相像。培根認為他們是命中注定的一對,對此他絲毫也不懷疑。
瑪格麗特也像培根一樣,頭腦聰慧、精明過人,對音樂非常喜歡,又有機智應答的天資。她也喜愛詩歌,可以花上幾個小時閱讀並深入思考而樂此不疲。對普通人的福利問題,她也給予關注,還經常拿出錢財賑濟窮苦百姓。所有這些,都是她令人著迷的地方,令培根為之深深傾倒。
最令培根欽佩的是,瑪格麗特經常在家裏舉行社交晚會。她邀請最傑出最有文化的知識精英到場,與他們討論詩歌、音樂、文學、神秘主義,以及當時社會最關注的問題,儼然一個小型的學術沙龍,與當時盛行於整個歐洲大陸的沙龍一樣。
在眾多的聚會中,培根遇到了法國最傑出、最多產的“詩聖”龍薩先生。龍薩創辦了“七星詩社”。這個詩社的主要目的是使法語變得更加高貴,使法國文學更有地位。
培根在這裏看到了他的生活目標,這影響了他的一生。他甚至暗下決心,要將自己的母語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將英國幾乎連雛形都不存在的文化發揚光大。
培根對瑪格麗特的愛,每天都在增加。每次與她相見,培根都會更加迷戀她。當聽到瑪格麗特與納瓦拉國王之間並沒有愛情時,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瑪格麗特天性表現出來的高貴的樣子,以及她對這位來自英國的迷人的年輕人的興趣,最終促使培根鼓起勇氣,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
瑪格麗特早已習慣了男人們對她的溢美之詞,但她對培根所投入的熱情還是很感動的。在愛情上,培根還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小夥子,但他卻很忠誠,讓人信賴。培根相信自己對瑪格麗特的愛是十分神聖的,他向瑪格麗特說出了自己的真心話。當她接受這一切時,培根相信,作為回饋她也等於承諾愛他,並忠誠於他。
隨即,培根開始安排瑪格麗特與納瓦拉國王的離婚事宜,並不失時機地繼續對她展開追求攻勢。但是,伊麗莎白女王否決了培根娶瑪格麗特的請求。不過,這還不是導致培根徹底失望的主要原因。
一天,瑪格麗特的老保姆將培根叫到一邊,跟他耳語了一番。她告訴培根,公主之所以沒有把全部的愛都付出,是因為她已經將一部分給予了別人,這個人就是她的情人吉斯公爵。
培根聽後痛苦萬分,他說:“我絕對不能容忍愛情中有別的競爭者。”此時,培根才真正意識到瑪格麗特的情感世界,絕非他所想的那樣單純。
麵對陡然間的貧困
1579年年初的一個灰蒙蒙的早晨,正在法國的培根從睡夢中醒來,他感到自己睡得很累很累。他依稀記得剛才所做的夢,那夢困擾著他。
在夢中,他熱愛的家鄉,英國古漢堡莊園,好像一下子被“黑色的灰漿塗抹得亂七八糟”。直覺告訴他,可能有壞消息傳來。所以,當信差把他的父親尼古拉爵士死亡的消息帶給他時,培根並沒有感到格外的震驚。
尼古拉死於傷風。給他剪頭的理發師看到他睡著了,隨後連窗戶也沒關就走了。2月的冷風把尼古拉吹壞了。尼古拉一覺醒來,就感到身體有些不舒服。
理發師解釋說,沒有叫醒他是因為怕攪擾了他的睡眠。
尼古拉爵士回答道:“您的禮貌將使我丟掉性命。”
幾天後,尼古拉便離開了人世。
培根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倫敦,可惜還是晚了一步,錯過了盛大的國葬儀式。人們仍能感受到培根悲傷的心情,因為他非常愛自己的父親。
培根聽說,在整個送葬隊伍的前麵,母親騎著一匹披著黑紗的馬,形單影隻地走在前麵,身後的一匹馬則馱著她深愛的丈夫的遺體。
對培根來說,在他出生之後,父親一直是他的保護者、他的良師益友。一整天,聖保羅大教堂的鍾聲就沒有間斷過,聖馬丁教堂裏的鍾聲也不曾中斷。對當時的人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莊嚴的時刻。
當培根重新走在倫敦大街上的時候,他發現這個闊別兩年多的城市,使他感到既親切又害怕。親切的是他又回到了故地和見到了親朋好友,害怕的是一切都變得那麼的陌生。所有熟悉的麵孔都變得冷冰冰的,熟悉的場所把他拒之門外。他知道,這都是因為父親這座大山倒下去了的緣故。
此時,年輕的培根認為,這一切都標誌著一個輪回的結束,也標誌著自己青春歲月的結束。從此以後,不會再有什麼安全的家,他隻能依靠自己了。
尼古拉·培根的遺囑是當著全家人宣讀的。每個家庭成員都獲得了一份,但弗朗西斯·培根被排除在外。安東尼·培根繼承了很大的一筆財產,從此成為富人。
尼古拉前妻的兩個孩子納撒尼爾和愛德華,也都得到了相當豐厚的一筆遺產。此外,尼古拉的3個女兒,即伊麗莎白、珍妮和安妮,也獲得了部分家產。古漢堡莊園由安妮夫人繼承,之後將傳給老大安東尼·培根。另外還有兩處莊園也是安東尼·培根的。
小培根沒有得到任何財產。父親隻是把一些物件留給了他,此外還把一些租金劃給他,使他年年都能有足夠的生活費用。據說,尼古拉生前曾計劃積蓄一大筆錢財,買足夠的田產、莊宅,留下來送給他最鍾愛的小兒子,作為他今後的生活費用。
因為在5個兒子中,隻有培根沒有固定的職業收入,生活最沒有保障。可是現在,由於尼古拉突然病故,這個計劃便成了泡影。
尼古拉雖然身為“掌璽大臣”,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僅莊園就有兩處,家裏仆人也數以百計,但是他的個人財產並不多。
弗朗西斯·培根忽然之間成了窮人。這對一個在貴族家庭中長大、過慣了奢華生活的貴公子來說,幾乎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在以後的十多年間,培根不得不靠借貸度日。
這倒不是因為培根一無所有,而是他不習慣改變原來貴族的闊綽的生活方式。他既不能量入為出,同時也相信自己有償還債務的能力。
由於培根總是負債累累,有20多年的光景,他沒有過過一天輕鬆舒心的日子。直到1595年埃塞克斯贈給他一所莊園,1601年他的哥哥安東尼死後,把一塊領地給了他,他的境況才有所好轉。
隨著父親的去世,培根麵臨的第二個問題更嚴重了,那就是他麵臨著前途無望的境地,看不到任何出頭之日。本來培根的家族與權貴關係密切,他早晚會獲得一個高官顯位,但是由於父親的突然去世,這一切就變得遙不可及了。
當時,英國的宮廷內部鬥爭十分激烈。伊麗莎白女王執政已20餘年,她身體健康,頭腦清醒,辦事果斷,而且心狠手辣。伊麗莎白在英國一言九鼎,觸怒女王與找死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