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下令把自己的政敵、同父異母的妹妹瑪麗處死,徹底清除她對自己王位的威脅。
野心勃勃的王公大臣們,都殷勤地圍在女王身旁獻媚爭寵,就連瑪麗的兒子為了得到一個更好的職務,也是“寧要王位,不要母親”。在當時的社會中生活,沒有頭腦心計和一定的冒險精神,誰也不敢輕易涉足宮廷。
尼古拉英年早逝,好處是自己免除了獲罪殺身之險,遺憾的是沒有為兒子安排一個俸祿優厚的官職。
尼古拉在世時,就看到了仕途的險惡,他想讓兒子靠知識、技術安身立命,所以他讓兒子在幼年時就拜五穀女神,做化學實驗。但是,當時英國的社會風尚是貴族子弟必須在宮廷謀一個好職位。而且培根很小就進入了貴族子弟的社交圈,他不隻是處處模仿宮廷大臣的言談舉止,還把當一位皇室重臣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父親去世後,仕途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被斷絕,但培根並未就此放棄。
培根離開英國時還是個無憂無慮青年,幾年後重回英國,他竟然變成一個愛傷感的人。他的頭腦裏充滿了各種新的思想,這些東西影響了他的一生。也正是在法國王室,培根第一次接觸到深奧的訓誡,後來他將這些東西都融入“玫瑰十字會”的秘密活動之中。
“玫瑰十字會”組織曆史悠久,據悉,至今在歐洲大陸一些古老貴族的後裔中仍有“玫瑰十字會”的成員存在。所有會員都將玫瑰與十字架的結合體視為自己的標誌與符號。
玫瑰意味著秘密和保守秘密,這源自羅馬神話,愛神阿弗洛狄忒將玫瑰送給了沉默之神。十字架在基督教中代表著死亡、痛苦及重生。
弗朗西斯·培根與阿格裏斯、笛卡兒、高斯等科學、文學巨匠,都是“玫瑰十字會”的會員。
為了生存做律師
父親尼古拉去世後,培根的地位頓時一落千丈。父親在世的時候,他的任何物質需求都可以從父親那裏得到滿足,從來不用為錢財操心。但是,父親死後,培根立即失掉了豐厚的財源。原本過著奢華生活的培根,一下子感覺到了窘迫。
培根的政治地位在父親去世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父親死後,原本對他很賞識和熱情的一些人,再見到他時變得好像從來不認識一樣。從此,培根結束了童話般的生活,初步感受到了世態炎涼。
出現反差如此之大的改變,一般人很難接受這樣嚴酷的現實,但是培根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他頂住各種壓力,適應了父親去世後的生活,很快回到了自己喜愛的讀書和研究中。他熱心學問,勝過其他。
培根分得的那份遺產,都不夠支付他日常的生活開支。他隻能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和研究。培根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自身條件和將來的前途,選擇了律師職業。從事這一職業,不僅可以謀生,還可以從政。
1579年6月,培根開始在葛萊學校裏學習,住在原來父親給他蓋的幾間房子裏,在這裏踏踏實實地學習法律。葛萊公會是英國一個著名的培養律師的場所,它不僅是一所法律學校,而且還承擔著訓練年輕貴族在藝術等領域成為拔尖人才的任務。
葛萊公會與林肯公會、內廟公會、中廟公會統稱為“法庭公會”,係英國中古時期的四大律師公會。這四大公會大約起源於12世紀,至14世紀而大盛,最初為法律學校,招收學生,其後勢力大增,凡從事律師職業者必出自四大公會之門。
在英國若想成為律師或法官,就必須先成為該公會的會員。培根一生都與葛萊公會有著密切的關係,就連葛萊公會的校園也是由培根設計的。不久,培根成了公會的重要會員之一。培根是以一個學生的身份開始對法律的學習和研究的。父親留給他的遺產不夠他作為學生所需,因此他不得不一邊學習法律,一邊尋找各種臨時性的工作。
培根一再向他那些權勢顯赫的親戚們發出懇求,請他們能夠提攜一下他,讓他獲得某種政治職位,以進入政治主流社會,從而使他在經濟上沒有後顧之憂。培根那些近於乞討的信函,文筆優雅,文字充滿活力,足以證明寫信者的才華橫溢,可是效果卻是微乎其微。
尼古拉·培根在世時,有一位侯爵是約克府的常客,經常摸著培根的頭對尼古拉說:“這孩子真聰明,難怪女王誇獎他是‘小掌璽大臣’。長大之後,肯定能做大官。”
有一次,這位侯爵還低著頭在培根的耳邊說:“你爸爸公務太繁重,他顧不得管,或者不便於管的事兒,找我就成。”
如今求職成了培根最發愁的事,培根突然想起了這位侯爵的話,於是便去登門求見。第一天晚上,侯爵以“有客來訪,請改日再來”為由推掉。第二天晚上,培根又去求見,侯爵夫人說:“侯爵今晚宴請貴賓,你有什麼事我可以轉告他,免得你一次次白跑。”
培根懇切地說明了來意,夫人說:“你在家等信兒吧!”
十多天過後,培根又去拜訪,侯爵夫人從室內迎出來說道:“侯爵為你這事托了許多人,都沒有回話。你再托托別人看看,別隻指望侯爵。”
曾經備受女王倚重的尼古拉·培根的兒子,突然從天上掉到了地上。有好幾次,培根碰壁回來,晚上就一個人關在屋裏痛哭一場。第二天吃過早飯,他又精神抖擻地出門,四處求人。此時,父親過去的同僚、朋友們再不登他的家門了。這並不是因為尼古拉生前樹了許多政敵,他誠實穩健,在女王眼裏和諸位大臣中間,還是很有人緣的。培根遭遇此狀況,隻是世態炎涼而已。
培根曾向當時的執政者、他的姨父博萊伯爵求官,而且以他的父親尼古拉在世時的政績而論,這種請求也不能說是冒昧的。但是,培根的請求沒有發生任何效力。博萊父子對培根兄弟頗為嫉妒,所以根本就不想幫這個親戚的忙。
培根後來之所以能同情窮人,並能理解窮人“把自己的臉貼在富人的窗玻璃上,偷看永遠與自己無緣的縱情作樂”的辛酸心情,與他這段痛苦的經曆密切相關。
培根決心振作起來,走出困境。考慮再三,培根覺得別無他途,隻好專心攻讀法律。培根在葛萊學校既學習法律,又研究他特別喜歡的哲學。艱難的生活,使培根初步嚐到了生活的苦澀滋味。
雖然葛萊學校裏到處充滿了特權的氛圍,身邊還有許多年輕的貴族學生,但培根感覺一點兒也不快樂。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必須麵對的問題。”這是發自心底的呐喊,但是有誰真正傾聽過年輕的培根浸泡著淚水的內心獨白呢?這呐喊聲中蘊含著一種哀婉動人的東西,隻有經曆過這種痛苦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
在培根的生命中,出現過低潮時期。而此時正是他人生的最低潮。正是在這絕望的時刻,在這靈魂陷入痛苦的黑暗之夜,有種神秘的經曆發生了。它幫助培根從憂鬱的狀態中走了出來,使他再一次找到了生活的目標。
一天夜裏,培根獨自一人待在葛萊學校自己的房間裏,他在《聖經》裏尋找著安慰。他經常這樣做。他用手翻閱著“偉大的上帝的神聖話語”,很快找到了自己最喜愛的一段。這段文字出現在《聖經·箴言》之中:
上帝把一個東西隱藏起來,以顯示自己的榮光。而國王們的義務則是把它找尋出來,才能獲得榮光。
此時,培根覺得整個房間裏的氣氛都變了。培根突然醒悟了,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慰藉與希冀有如一股熱流充滿全身,起到了止痛的作用。他的活躍而富於創造力的頭腦,馬上又興奮起來。
培根在葛萊學校經過3年的刻苦學習,1582年,他通過了考試,在葛萊公會取得了初級律師資格證。經過短暫的實習之後,培根被聘為律師,終於有了正式的職業。
這一年,21歲的培根,由一個恃才傲物的青年成長為一名穩健合格的律師。
不放棄偉大的誌向
從1582年起,培根開業當律師,由於他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出色的辯才,很快就聲名大振。他才氣過人,著書立說,名氣越來越大。培根在沒有任何權貴提攜的情況下,慢慢地向上爬著。但是,每上去一步都以耗去他多年的時間為代價。
1583年,培根作為湯頓派的代表被選進了國會。他的選民們對他甚為喜愛,以致他在一次又一次的選舉中勝出,得以連選連任。在論辯時,培根的辯論既簡潔精練又生動活潑,堪稱一位無須雄辯術的雄辯家。
培根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就十分崇拜蘇格拉底。他那蘇格拉底式的智慧,使他在法庭上常常妙語連珠,讓對方毫無反駁之力,從而使自己為之辯護的一方獲勝。
對此,與培根同時代的、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本·瓊生曾說:
他的辯論簡潔、有力、扼要,無人能比他說得更好,或者說他說話從不廢話連篇,從不做老生常談。他的演講沒有一段不蘊藏別具一格的魅力。
聽眾不敢咳嗽,不敢心不在焉,否則就要漏掉他的演講。他的演說,也使他處於控製狀態之中……
像他這樣的駕馭聽眾情感的力量,再無第二人能夠擁有了。唯恐他的話快說完,這是每個聽眾所擔心的事情。
這樣的演說家是多麼令人嫉妒啊!
1586年,培根當選為葛萊公會的首席會員之一。培根的才華逐漸被社會承認,在倫敦的上層社會圈子裏,各種沙龍、舞會中,又開始出現他的身影。
培根這次步入上層社會,不再以大臣的公子的身份出現,而是以一個成熟的、優秀的律師和國會議員的身份出現在眾人的麵前。此時的培根仍然懷有憂慮,不是為職業,而是為自己的懷才不遇,為不能施展抱負而憂愁。他決心要出人頭地,為了個人的尊嚴、為了家族的榮光,一定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家庭的經濟負擔沉重地壓在培根的身上。親戚朋友向他借錢,他自己沒有錢也不會馬上拒絕。他是那麼的驕傲,寧可借債也要把錢轉借給親朋好友,以解別人的燃眉之急。培根拚命地工作,拚命地接案子,拚命地賺錢。他不惜“把自己賣掉”,也要維持自己和家人的體麵生活。他內心有一種躁動的活力,使他一刻也不能停止。
培根的思維是細膩、周到的。由於他對許多問題持懷疑的態度,所以他顯得和周圍的人有些格格不入。盡管如此,培根並不孤獨,他總是對自己的信仰矢誌不渝。但是,現實生活又使培根發現:權勢往往相信謊言與讒言,給予真理的敵人以豐厚的報酬。
在《論律師》一文中,培根說道:
為人打官司是傷天害理的事。雖然律師有時也可以主持正義,但律師承攬案件絕非出於對你的同情,而隻是為了從你的官司中牟利。
有的人表示願意出力幫助你,實際上卻是別有用心,例如從你的案子中坐收漁人之利。而他自己的目的一旦達到,就會棄你於不顧了。
還有人之所以承攬一件案子,是為了使這個案子失敗。他可能正是被你的對手所收買的。
如果由於感情的關係,律師不得不站在有罪一方的立場上時,他還不如勸兩方和解,而不應當去誣陷詆毀有理的一方。
培根雖然在法律界很有名氣,在國會中也得到連任,但是仍然不能出頭。他在國會中所持的政治主張,簡單說來,是一種“中庸主義”。培根主張在君權與民權之間,尤其在教派的紛爭之間,要采取一種不偏不倚、寬容互讓的辦法。
對於這種政見,培根還發表過兩篇文章,第一篇是發表於1585年的《時代的最偉大的產物》,主張對反對教會者予以寬容處置;第二篇發表於1589年。
當時,英國教會內外紛爭激烈,這兩篇文章就是針對當時的宗教之爭發表的議論。在文章中,培根主張無論在教義的解釋或刑罰的執行方麵,都應當采取伸縮性較大的方法。
在這期間,培根已懷有改革人類知識的偉大誌向,他在給財政大臣博萊的求職信中,第一次透露了他的誌向:
我承認,我在默想著一個巨大的目的,猶如我有一些平常的公民的目的一樣,因為我已經把一切知識當作我研究的領域。如果我能從這個領域裏把兩種遊民清除出去,我認為我就能帶來一些勤勉的觀察、有根據的結論和有益處的發明與發現;這樣,就是那個領域中最好的情況。
這個希望,不管是好奇心也好,天性也好,或者仁慈也好,已經深深印入我的心中而不能忘懷了。
此時,培根已經成熟了許多,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他要將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就是後來培根提出來的“科學的偉大複興”的重要目標,是他一生都為之奮鬥的哲學誌向。
馬克思在概括培根的認識論時指出:
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的方法就在於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條件。
培根提出了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實踐檢驗真理、實踐決定科學價值的思想,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培根清楚地知道,“科學的偉大複興”不是他一個人能完成的,這需要國家從財政、經濟,甚至教育、科學製度等一係列環節上給予支持和幫助。
培根在多次給國王的獻詞裏都談到了這個問題,並呼籲國王給予支持和幫助。培根自己也為此活動,取得一些學術頭銜,包括著名的伊頓公學的校長,以培養更多的人才。
正如培根所說:“我希望如果我在政府中能夠升到尊貴的地位時,我就會有較大的權力,能動員更多的勞力和才智來促進我的工作。因為這些緣故,我就一方麵努力學習政府工作,一方麵又在廉恥和誠實許可的範圍之內,盡量自薦於那些在政治上有力量的朋友們。”
因此,培根走上仕途,就成為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