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煉充滿智慧的文集
培根從青年時代起,就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對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總愛動腦子想想,一旦有所收獲,便用“Essay”這種文體寫成文章。
“Essay”一詞,源於法語,是小品、隨筆、論說文的意思。培根的這些小品,真實地記錄了他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感受。
1597年,培根的《論說文集》出版了。這是他的所有著作中最受廣大讀者歡迎的著作。
《論說文集》初版時隻有10篇,即《論學問》、《論辭令》、《論禮儀》、《論從者與友人》、《論請托者》、《論消費》、《論養生》、《論榮華與名譽》、《論黨派》、《論交涉》。培根覺得書太單薄了,後又添了一篇用拉丁文寫的《宗教默思》進去。
在《論禮儀》中,培根寫道:
要注意——在親密的同伴之間應保持矜持,以免成被押犯。在地位較低的下屬麵前卻不妨顯得親密,這樣會備受尊重。事事都伸頭的人是自輕自賤並惹人厭嫌的。好心助人時要讓人感到這種幫助是出於對他的愛重,而並非你天性多情樂施。
表示一種讚同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保留——以表明這種讚同並非阿諛而是經過思考。即使對很能幹的人,也不可過於恭維,否則難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馬屁。
在麵臨大事之際,不要過於計較形式。否則,將如所羅門所說的:“看風者無法播種,看雲者不得收獲。”隻有愚者才等待機會,而智者則造就機會。
總而言之,禮貌舉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寬,也不可太緊。要講究有餘地,寬裕而不失大體,如此行動才能自如。
其中,“事事都伸頭的人是自輕自賤並惹人厭嫌的”的意思是:什麼事都要出頭都要管的人是討人嫌的,他們以為別人遇到什麼事都需要幫助,可恰恰有時這對別人來說是多此一舉,而且熱心過度了。所以,有時人要給別人留一點兒自尊和空間,不要時時都以為別人需要你的樂善好施。
“看風者無法播種,看雲者不得收獲”,意思是:有時該做什麼的時候就不要拘泥於一定的形式,因為這樣反而會錯過了恰當的時機。就像你根據風的傾向而選擇播種的時間,根據雲來選擇收獲的時間,這樣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另一些主客觀因素,便會得不償失。所以人不要一直去等待上天所創造的機會,並且隻知道去迎合它,而是要適當地去自己創造機會並找到適合的路。
在《論榮華與名譽》一文中,培根論述了取得榮華與名譽的途徑,並對有作為的國君和朝臣劃分了等級。這在當時堪稱是看透世情之作。這麼深刻的作品卻出自一個青年之手,實在難得。
到了1612年的版本,《論說文集》中的文章增加到38篇。原先的那10篇文章全都做了修改,而且有幾篇重新寫過。另外附有一個殘篇《論謠言》。書的扉頁上印有贈辭:
謹以此書獻給英格蘭海軍上將白金漢公爵
培根在贈辭中引用了所羅門的一句名言:“英名常能流芳百世。”他借頌揚白金漢公爵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希望自己的著作能“流芳百世”、“遠播大地”。因為這本《論說文集》是他“多年殫精竭慮”、“勤勉努力”的心血之作。
在這些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中,培根討論了題材相當廣泛的人生問題。他以隨筆的形式,分別討論了真理、美、善、求知、家庭、婚姻等,並用一些精妙的格言警句,提煉和概括了豐富而深刻的生活哲理。
在這部《論說文集》中,有如下經典句子: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忍耐能使靈魂寧靜。無論是誰,假如喪失忍耐,也就喪失了靈魂。人決不可像蜜蜂那樣,把整個生命拚在對敵手的一蜇中。
就人來說,要慎聽幼稚輕率者的獻策。就事來說,要慎聽那種過激的言論。
書中處處可見這樣通俗易懂的好句子,充滿著真知灼見,閃爍著智慧之光。
黑格爾曾經指出:“培根擁有豐富的閱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的著作中充滿最美妙、最聰明的議論,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家引為格言。”
培根總是把這本文集放在身邊,並不斷地增刪修改。隨著他人生經驗的改變,他不得不改變他的觀點,改變他在文章中所發的議論。《論請托者》、《論黨派》、《論友誼》3篇曾做過多次重大的修改。
在《論請托者》中,培根寫道:
私人的請托確使公益腐化。
請托者,他們隻是一種妨害公務的毒藥癘疫而已。
在《論黨派》一文中,培根寫道:
政治的藝術是超越黨派的私利,而促進大家的共同利益。地位低的人有必要結黨,以便形成政治的力量。而地位高的人卻最好超越黨爭,保持中立。
一個黨團的外部對手被打倒後,它自己內部卻可能陷入紛爭導致分裂。許多政治人物的作用需要借敵而自重,敵人一旦不存在,他們也就失去了政治上的存在意義。
兩黨相持之際,叛徒在對手一方最易得到重用。曆史上黨爭激烈之時,往往是王權衰落的象征。
《論友誼》一篇,為了刊行的緣故,培根曾經完全重寫。比如原來文章中的“世間有些人,他們的生活好像永遠是在舞台上似的。這種生活對於別人是掩飾起來的,唯有自己可以明了。然而永遠的掩飾是痛苦的,而一個隻顧榮華、不顧天性的人可算是一個十足的奴才……”等諸多論述,在出第三版時被刪掉了,又重新寫了一遍。
在《論友誼》中,培根寫道: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又寫道: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培根是一個飽經仕途坎坷的人,因而在他的許多文章中,都流露了其中的辛酸。培根在《論高位》一文中,開篇就說道:“身居高位者可謂三重之奴仆:君王或國家的奴仆、公眾輿論的奴仆、職權職責的奴仆。因此不論其人身、行動、時間,皆無自由可言。”
“一切上擠高位的行動都像登一條迂回曲折的樓梯一樣”。“欲登高位必須曆盡艱辛,然世人偏願吃苦頭以求更大苦頭;鑽營有時不免失之卑劣,然世人偏以卑劣行徑求得尊貴。在高位上留居是很難的,其退步或是覆亡,或者至少是聲名狼藉——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培根在《論幸運》一文中頗為感慨地說:“極端的忠君愛國者從來都不走運,而且也永遠不會走運,因為當一個人毫不考慮自我的時候,他當然不會隻顧走自己的道路。”
這篇文章寫於1612年,這一年,培根曾向詹姆士一世請求國務大臣的職位而未成功。這段文字既是對自己忠君思想的表白,也是對詹姆士一世不任用自己而發的牢騷。
當培根知道自己多年得不到升遷,是由於姨父和表兄從中作梗時,他憤怒地寫了《論殘疾》一文,對表兄羅伯特·塞西爾的為人給以無情的揭露和抨擊。因為羅伯特是個駝背,身材又很矮小,於是培根在文章開頭就寫道:
殘疾者通常會向造物主實施報複。既然造物主對他們不公,他們對造物主也會不義。殘疾人也可麻痹其競爭對手,因後者絕不會相信殘疾人居然可能得到提升,直至他們目睹提升成為事實。因此,總的來說,一個大智者的生理缺陷可能成為他們升遷的有利因素。
培根認為殘疾人有兩類:“一類是人類中最偉大的人物,而另一類是最壞的宵小之徒。”當然其表兄羅伯特就屬於後者了。
《論說文集》的前後3個版本,忠實地記載了培根的一些思想的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是研究培根特別是他的思想發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
當時,英國的文章多思想散漫、語句繁華,因而《論說文集》的思想精密、語句簡潔就成了少見的長處。在培根早期的論說中,語句幹脆、含義飽滿而措辭警策,往往一語道破,如《論學問》、《論請托者》。後來的文章裏又有典雅從容、著色鮮明之作,如《論建築》、《論園庭》。小小的一本集子,可謂集優秀散文之大成。
斯威頓稱讚《論說文集》是劃時代的名著。他指出,不少人的性格都受到了這本書的熏陶和指導。《論說文集》可說是少數“世界書”的一部,這種書不是為一國而作,而是為萬國而作的;不是為一個時代,而是為一切時代而作的。在這本書裏,極高的智力與變化無窮的興趣和同情心合而為一,所以無論什麼樣的類型或脾氣的人,都可以在這部書中找到與他有聯係的東西。
黑格爾曾指出:
有很多有教養的人,對人們所關注的種種對象,如國事、人情、心靈、世界自然等,曾根據經驗,根據一種有教養的閱曆,發表過言論,進行過思考。
培根也就是這樣一個有教養的閱世甚深的人。他見過大世麵,處理過國務,親手解決過現實問題,觀察過各種人物、各種環境、各種關係,曾經影響過那些有教養的、深思的、甚至研究哲學的人。
在我們看來,這是培根的特色。他對人的研究要比對物的研究多得多。他的著作中雖然充滿著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隻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來當作格言。
這些言辭,正是對《論說文集》恰當而中肯的評論。正因為這樣,人們才會認為假如培根沒有留下別的著作,僅此一部文集,也會受到人們的感激。綜覽全集,可以發現培根所寫的這些文章都是圍繞著3個大題目:一是人與世界及人群的關係;二是人與自己的關係;三是人與上帝的關係。
第一類文章最大。屬於這一類的文章,其論題是人與他的物質環境及人與人的關係。而後一種就構成社會的關係。代表這一類的文章有《論殖民》、《論父母與子女》、《論司法》等。
第二類文章是以個人的自身為主題的,內容多是一個人的智力與道德的種種關係。代表這一類的文章有《論養生》、《論學問》、《論野心》、《論榮華與名譽》等。
第三類文章的主題是人與上帝及非感官所及的世界的關係,代表文章有《論死亡》、《論宗教一統》、《論人性》等。
俗話說:“文如其人。”培根曾寫下這樣一些富於哲理性的語句:
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
行善事的能力是一個人的希冀的真實合法的目標,因為善意雖然是上帝接受的,而對於人則比好夢好不了多少,除非他是以行為表現出來。
過度的求權力的欲望使天使們墮落;過度的求知的欲望使人類墮落;但是為善的欲望是不會過度的。無論是人或天使,也不會因為它而冒危險的。
一個法官的主要任務是除滅暴力與奸詐。
誰也不可以愚蠢地認為公平的法律和真正的治術是不相伴的,因為這兩方麵就像一個人的精神和筋肉一樣,是同時並行的。
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像鳥中的蝙蝠一樣,永遠是在黃昏中飛的。疑心使君王傾向於專製、丈夫傾向於嫉妒、智者傾向於寡斷和憂鬱。
從培根的《論說文集》中,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感受到培根的愛憎,了解到他的性格特點。
培根在政治上傾向於保守,擁護王權,推崇君主政體,讚成中央集權。這些在他的《論說文集》中均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當培根千方百計地托人求官而不可得時,他就寫文章為君王歌功頌德,為王朝出謀劃策。
培根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麵是表達自己對女王的忠誠,另一方麵是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引起女王和當朝大臣們的注意。
培根一生寫的這類文章很多,如《論帝王》、《論貴族》、《論宗教一統》、《論殖民》、《論司法》、《論黨派》等,單是收入《論說文集》的就多達20篇,約占總數的1/3。在這些文章中,培根對女王的無限忠誠溢滿字裏行間。
培根在《論帝王》一文中,為帝王鞏固政權謀劃了許多對付各類人等的策略。如對待王公貴族,“對他們敬而遠之並不為過。對貴族加以抑製雖可加強王權,但卻會減少君王的高枕無憂,而且在實施其主張時也不那麼隨心所欲。”對商人,不要課以重稅,因為“重稅於君王的歲收好處甚微”,“從小處所得將會失於大處,原因是若各項稅率增加,商貿的總量反會減少”。談到軍隊,“防範之道是讓兵無常帥、駐無常地,並不給賞賜”。
培根在《論叛亂》一文中,指出了許多造成叛亂的原因:“宗教之改革、賦稅之增減、法律之更新、慣例之變易、特權之廢除、壓迫之普遍、小人之重用、異族之入侵、供應之不足……”然後詳細地論述了許多防止叛亂的措施。
最後,培根說:“為了防止不測,君王身邊應有一名或若幹名驍勇大將,以備把叛亂鎮壓於起事之初;否則騷亂一起,朝中便會驚慌失措。”培根為君主鞏固統治獻出的這些韜略,並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根據歐洲各國的曆史教訓和當時的政治狀態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有的還引用例證作為說明。
身為君王,讀了這些文章應該有所觸動,進而重視培根。但是,經過很長時間,女王和諸位大臣都沒有任何反應。《論說文集》中的一些篇章,也反映了培根對真理的執著追求。無論在科學的研究或人際的交往上,他都是這樣主張的:
一個人的心智若在仁愛中行動、在天意中休息、在真理的地軸上旋轉,那可謂他已到了地上的天堂了。
培根的《論說文集》雖然不是鴻篇巨製,各篇文章之間也沒有什麼內在聯係,但每篇文章都與他的生活和經曆有關,每篇文章都是他生活經驗的結晶,是他心血的結晶。從培根的《論說文集》中可看出培根具有多方麵的才華。他的文章,篇篇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嚴密的邏輯、貼切的比喻和警示性的語言。
《論說文集》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使人們從中汲取思想營養,受到啟迪。由於培根論述的問題是許多普通人都會遇到的,而培根分析得又是那麼深入淺出、鞭辟入裏,因而《論說文集》自然就成為了人們的生活教科書。
培根的《論說文集》是劃時代的名著。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用自己本民族的文字翻譯了它。它的讀者,隨著人類的世代更替與日俱增。1985年,培根的《論說文集》被美國公眾評為“最喜愛的10本書”之一。
培根的《論說文集》之所以暢銷不衰,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的歡迎,絕非偶然。培根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才華出眾且閱曆深厚。培根見過大世麵,處理過國務,親手經辦過許多複雜棘手的事情,曾親曆了各種環境,觀察過各種人。
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促使培根寫就了這本具有獨特價值和持久魅力的《論說文集》。
在《論說文集》出版後不久,培根又出版了《神聖的沉思》、《關於善與惡》。1598年,培根開始寫《關於人類的生活》。接著,他寫了《法學原理》,此書於1602年出版。
可以說,這段時期是培根事業的一個小高潮。但是,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培根與埃塞克斯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為友誼鼎力幫助朋友
培根與埃塞克斯之間的關係在埃塞克斯叛亂前是情同手足、親密無間的,隻是在埃塞克斯因叛逆被監禁後,培根才不得已拋棄了他。培根同埃塞克斯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埃塞克斯一夥是一個有共同利益的政治集團,培根始終站在這個集團的外圍,他沒有進入這個集團的核心的意圖。
對此,培根有自己的考慮。後來,培根在《論黨派》中說:“出身低微者在升遷途中須有黨派依附,初時依附某黨派者不可死心塌地,應使自己成為該黨中最能為他黨所容忍的成員,此舉通常能鋪就一條最佳仕途。”
這段話大概能表明培根與埃塞克斯結交的心跡。事實上,當培根與埃塞克斯密切往來時,他還不斷給姨父博萊等人寫信,以聯絡感情。
培根在接受埃塞克斯伯爵贈與的莊園之後,給埃塞克斯回了信,但是信中沒有說任何感謝的話。他原本打算讓女王看到該信。在信中,培根極力抹去私人的色彩,表明他接受伯爵的禮物,不是為了任何個人的事情,而是作為熱切期望為女王服務、為了從事哲學事業的需要、為了公共的善。
在這封信裏,培根強調他是公共的,是在公共的圍牆之內的,暗示他不是依附於個人。在培根寫的這封信中,有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我的爵爺,看來我一定得效忠於你,接受你的禮物了。但是,你知道在法律上效忠於你的方式嗎?效忠人應當保留自己對君主和其他爵爺效忠的義務。
因此,我的爵爺,我可以像我過去那樣忠於你,但必須保持我對君主和其他爵爺的古老義務。
而埃塞克斯則要求他的被保護人、被讚助人不僅感激他,而且要在他的政治圍牆內服從他的政治事業。培根接受了贈與,卻宣布自己是“獨立”的,不是保護人的奴隸。
事實上,這也宣布了培根對埃塞克斯依賴的終結。從這以後,兩人的關係漸漸疏遠了。
1596年,監護法院首席法官空缺,培根向女王提出希望得到這個官職。此時,埃塞克斯便不像以前那樣熱心支持培根了。
1597年,《論說文集》第一版出版,培根沒有把書題獻給埃塞克斯,而是獻給了在埃塞克斯手下任職的哥哥安東尼,這使安東尼感到非常不安。
培根在最好的年華,寫出了當時看上去很不值得發表的作品。這是一本小冊子,其中包括了他的10篇論說文。其他都是後來出版時補充進去的。所有論說文都獻給他“可愛的哥哥”安東尼·培根先生。小冊子很快受到讀者的歡迎。
培根的筆觸簡潔明了,又極具實用性。書中的所有文章,都是培根在深刻思考人性的方方麵麵之後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整個思想加以凝練的結果,所以文章都有“傳神現場演說”的效果。此外,培根所使用的語言非常大眾化,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