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識改進社會(3 / 3)

培根宣布:“我們應該研究事物的欲求和傾向,正是它們引起並成為我們在工作中看到的所有各種影響、變化和技術。”這些思想,後來在培根關於形式的學說和關於運動的學說裏,都有了進一步的發揮和展開。

在《論人類知識》中,培根討論了關於新型的自然史的問題,強調哲學若不建立在自然史上,就是不穩固的,而且對人類的需要、對哲學的積極方向都是無助的。

不僅如此,培根還提出,哲學若不建立在自然史上,還會產生詭辯和詩這樣兩個弊病。前者即在一定的觀察之上,就憑自己的推論構造特別的理論體係;後者則是以自己研究的領域統率其餘的知識領域,把哲學變成了想象的世界,即詩的範疇。

在這部未完成的稿子中,培根第一次向人們推薦了德謨克利特關於不要在個人的小世界,而是要在偉大的公共的世界裏尋求科學的名言。培根認為,德謨克利特講得“深刻”、“透徹”,他把哲學建立在自然史上,看作對德謨克利特這句名言的實現。

當時,培根表示自己還沒有能力去建立新哲學的規則,但他立誌去準備這樣規則的基礎。後來,培根為新自然史的建立做了許多工作,對自然史的編撰計劃、宗旨、方針、要求、大綱、目錄都做了規定,甚至還身體力行地著手寫作其中的一些分冊。

《幾種想法和幾條結論》,是《迷宮的線索》的拉丁文譯本,它和《各家哲學批判》及後來寫的《新工具》的內容大致相同,但在寫法和材料的組織安排上卻大不一樣。

《各家哲學批判》,是以一個陌生人在巴黎一個學術會議上的演講的形式寫成的。這位陌生人對各家哲學思想的批判,就是培根對它們的批判,也就是培根想要眾人接受的新哲學思想。而《新工具》則是用箴言的形式寫成的。

有一天,一位朋友去拜訪培根,看到他正埋頭寫作,便說:“近幾年您寫了不少著作,有什麼感受嗎?”

培根拿出一個筆記本,說道:“這是我的一些體會,您可以隨便看。”

這位朋友接過筆記本仔細翻閱,隻見上麵寫著“在這種性質的論文中要有更大的信心和權威感”,“以輕蔑的態度論述希臘人的哲學”,要以“演說的形式使人感到莊嚴和喜悅”,等等。

朋友在看過之後,覺得不得要領,便對培根說:“寫得太籠統,您還是給我說說吧!”

培根略微思索了一下說:“可以概括成這樣三點:

“第一,寫這類文章自己要滿懷信心,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像權威一樣敢於批判一切。否則,覺得這也不對、那也不恰當,又怕別人說自己狂妄等,文章就沒法往下寫。

“第二,和第一點是相通的,要立一家之言,就要敢於蔑視前人,懷疑古人和權威。這是不是不太謙虛呢?我認為不應該這樣看。如果前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說,學術就無法發展。

“第三,文章的語言要生動,要像一個老年人對他的學生說話那樣娓娓動聽,富有吸引力。”

培根的私人秘書羅萊博士在他撰寫的《培根傳》中寫道:

培根的寫作,最注重的是如何鮮明、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總是刻意避免華麗的字句、輕浮的幻想。

培根的著作總是力圖客觀地體現出時代精神。他常常在行文中用第三人稱自指,如“弗朗西斯·培根這樣說”、“弗朗西斯·培根那樣想”等,顯得風格獨具。

俗話說:“無官一身輕。”在這個時期,培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學術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