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根的地位和才智而自任“挑夫”,這給了後人良好而深刻的影響。18世紀法國的狄德羅,為了編纂“百科全書”有關實用的工藝、技術及其工具、機械的製造、操作的詞條和附圖,也是自任“小工”、“挑夫”,親自到有關的現場向能工巧匠請教學習,收集資料。狄德羅崇拜培根,可以說在這方麵培根為他樹立了榜樣。
暮年時的培根,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完成他的《偉大的複興》。首先他為了給“科學和實驗的曆史”做準備,開始研究具體的“自然現象的曆史”,計劃每個月出版一種關於自然現象的書。培根在晚年體弱多病的情況下,每年要出版12種書,還要保證質量,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培根的頑強努力下,1622年11月,其著作《風的曆史》出版了。《生與死的曆史》後來也終於出版了,但遺憾的是,這本書成了培根偉大計劃中所能夠完成的最後一項了。
1623年,培根把主要精力放到寫作《偉大的複興》第一部分上。他的意圖是把這部分作為一項關於“科學分類”的著作、一種知識世界的地圖。
過去,培根曾想以《論學術的進展》來擔當這部分的任務,現在他感到《論學術的進展》還遠遠不夠,可要重新撰寫這個題目的新著作又毫無希望。於是他就下決心修改《論學術的進展》,以補空缺。
在修改的過程中,培根增添了大量的新材料,把原來的兩卷擴充到九卷,並且全書都用拉丁文寫成。翻譯的工作,有些是他本人做的,有些是請人翻譯的,不過這些翻譯工作都是在培根的監督下完成的。修訂本取名為《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於1623年10月出版。
營造科學的理想國
1624年,培根開始執筆撰寫《與西班牙之戰爭研究》、《譯詩選》、《格言集》和《新大西島》。
《新大西島》是一部烏托邦作品,但它與當時流行的同一形式的作品不同,它沒有對現存的製度進行揭露和批判,而主要是培根把自己畢生所考慮和思索的,關於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怎樣運用社會各種力量,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思想信念,都集中傾注在一個科學主宰一切的理想的社會圖景裏。
培根采用當時流行的遊記體裁,描寫了主人公一行人漂流到一座海島,受到接待的情況,以及島上的曆史和島民的生活習俗。書中內容富有神奇色彩,對話生動,引人入勝。
培根在書中描寫說:在距今1900多年前,新大西島有一個本色列國,是由一個名叫所羅蒙那的國王建立的。本色列國實行的是君主製,國王是這個國家的立法者,他以人道主義的精神治理國家。在這個國家裏,民眾貧富懸殊、等級森嚴,有“陷於貧困”、需要“予以解救和幫助”的窮人,有百萬富翁和地位很高的元老、首長,有享受特惠權、特免權的特殊的貴族階級,也有服役於人的傭人和傳者。金錢在這個國家裏有巨大的支配作用。盡管如此,由於國王的賢明,本色列國的民眾仍然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
很顯然,本色列國的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是當時英國社會政治製度的翻版。培根對這樣的社會製度不但沒有揭露和批判,反而持肯定和讚賞的態度。
在本色列國,所羅蒙那國王十分注重科學知識的價值和功能。在他許多光輝的業績中,最突出的就是所羅門院的創建。
培根在書中這樣形容所羅門院:
這是一個教團、一個公會,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組織,也是這個國家的指路明燈。它是專為研究上帝所創造的自然和人類而建立的,目的是要探討事物的本質和它們運行的秘密,並擴大人類的知識領域,以使一切理想的實現成為可能。
培根筆下的所羅門院實際上是一個設施完善、科研部門齊全的科學研究機構,在這裏的科研人員,整日忙忙碌碌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和研究。建所羅門院的目的,就是研究萬物之因和萬物運動的奧秘,以增強人類控製萬物的能力。
這個研究機關的研究方法是實驗,因此所羅門院裏有各種實驗設備,如熱能的實驗、聲音的實驗、氣味的實驗等,不一而足,其中有很多還十分有趣。其中試驗熱能,有各種爐來測試強勢、速熱、恒熱、溫熱,模仿太陽和其他天體的熱,測量糞便的溫度、生物腹熱、口腔熱、血的溫度、體溫、濕草和石灰的熱度。還有一些儀器可以利用運動產生熱。諸如此類的奇思妙想躍然紙上。
所羅門院有植物園,這裏種植著各種各樣的樹木花草,人們將它們嫁接、改良,使之“產生出各種異乎尋常的新品種,並能使一種樹或一種植物變為另外一種”。
所羅門院還建有動物園,裏麵有各種奇珍異獸。在這裏,人們除了對它們做各種醫學上的解剖外,還繁殖、培育新品種。“用各種技術使它們長得異常高大,或者相反,使它們特別矮小或者停止生長”,“或者使它們有特別強的繁殖力,或者相反,使它們失去繁殖能力不能繁衍”。此外,還使不同種類的鳥或獸類雜交,以便產生新的品種。
對社會現實洞悉透徹的培根,知道科學工作如果得不到權力的扶持,不能和權力結合在一起,要想複興是十分困難的。要想使科學得到長足的發展,就必須讓研究科學的人擁有一定的權力。
因此,培根在《新大西島》中,讓所羅門院元老的權力和地位與國王相等,而且讓從事科學事業的人,不隻在科學和精神王國裏稱王,而且在世俗的王國裏也淩駕於國王之上。所以說,《新大西島》是培根的理想國。
塑造“所羅門院”,無疑是對英國大學的批判。培根寫了這些實驗後,就擱筆了。因而,《新大西島》是一部未完的書稿。
在培根去世後的第二年,即1627年,《新大西島》由羅萊首次發表。通過《新大西島》,人們可以更好地把握培根的一係列關於科學哲學的思想以及社會倫理觀。
在現實生活中,培根並不止於把他畢生懷抱的科學複興的誌向,僅僅寄托於空想社會,由未來去實現。
培根作為一位時代巨人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堅忍不拔的執著追求。他治愈了心靈上的重大創傷,擺脫了時代和貴族特有的偏見,腳踏實地地從事著促使科學複興的每一個具體細小的事情。培根的最後歲月為“百科全書”所做的工作便是如此。
培根《偉大的複興》的第三部分,是作為新哲學基礎的自然與實驗的曆史,即“科學與技術的百科全書”。
1622年,培根為百科全書寫了第一個分冊《風的曆史》;1623年,他完成了第二個分冊《生與死的曆史》。其餘的時間除修訂增補《論說文集》的第三版外,他差不多將精力全傾注於百科全書材料的彙集工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