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感受:自尊是一種評價與體驗
你對自己感覺怎樣呢?你喜歡自己的外表嗎?你滿足自己現在的成績嗎?你對自己的個性有怎樣的看法呢?你對自己現在的人際關係滿意嗎?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涉及你的自尊,它反映的是你對自己的現狀和價值的主觀評價。
一般來說,從兩三歲開始,兒童便有了自我概念,能夠描述自己的身體特征、年齡、性別和喜歡的活動,如“我是個男孩”、“我兩歲半了”,等等。到了三四歲時,兒童能夠評價自己,並從中體驗到自豪或羞愧,於是便出現了自尊的萌芽,如“我長得漂亮”、“我是個懂事的孩子”,等等。
心理學通常把心理過程分為認知、情感和意誌三個方麵,與這三個方麵相對應,自我意識可分為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製三個方麵。自我概念和自我控製又有區別,自我概念是對自己的客觀描述,如“我是個中學生”等,而自尊則在這種描述的基礎上還帶有評價和情緒情感色彩,如“我是個優秀的中學生”,等等。
可是,你知道嗎?我們的自我評價和體驗,很大部分都來自外部,年齡越小就越明顯。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主要是來自於成人,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對自己的評價有反應了,這種反應日積月累會成為孩子日後解決問題的動力或障礙,這就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自尊需要得到滿足,將會使人感到自信,體驗到自我價值,從而產生積極的自我肯定,獲得對生活的滿意和幸福感,相反,低自尊感則與壓抑、焦慮、對集體生活不適應相聯係。
下麵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吧。
一天下午,一個不足10歲的小學生,放學後獨自到一片樹林裏玩耍。天黑了,這個膽小的孩子還沒有走出樹林,他怕遭到野獸襲擊,就爬到一棵大樹上躲了起來。
父親見孩子很晚還沒回家,就沿著孩子放學回家的路去尋找,在一片樹林裏,借著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親隱約看見兒子正躲在一棵大樹的樹杈上。父親沒有馬上喊兒子下來,而是假裝沒有看見,吹著口哨在離兒子藏身的大樹不遠處溜達。
兒子聽到父親的口哨聲好像遇到了救星,馬上從大樹上溜下來,吃驚地問:“爸爸,你怎麼知道我在這片樹林裏呢?”
“我是獨自散步,沒想正碰上你在樹上玩耍呢!”
這個孩子長大後進入軍官學校深造,畢業後成了一名作戰勇敢的將領。當別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勇敢時,他說:“我曾經也很膽小,但是爸爸讓我看到,我其實是非常勇敢的,我永遠是最勇敢的,是爸爸讓我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這個孩子因為膽小而爬到大樹上,父親發現後不但沒有任何責怪和嘲笑,而且裝作根本不知道,從而保護了一個孩子可貴的自尊。試想,如果當初爸爸對於孩子的膽小表現出責怪或者嘲笑,孩子的心靈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他可能會認為自己確實是個膽小鬼,從而影響自己的一生。
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來,自尊是一種主觀感覺,是一種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自我心理體驗。其實,心理學界一直很關注對自尊的研究,因為自尊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認識自尊對於避免焦慮有著重要意義。
自尊的心理品質是後天逐步培養起來的。兒童期是培養自尊心理的重要時期。心理學界曾經有人做過整整500次實驗,來探究人的自我感和自尊的形成規律及其功能。其結論是:他人的期待,往往會導致相應對象變成期待的狀態。
可見,自尊的形成是非常依賴外界影響的。一個人在兒童期,如果家長和老師用充滿期待的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他,就有助於他培養自尊。一個人有了較高的自尊水平,以後就較容易表現出自覺、勤奮和認真的特質。
自尊既表現為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也包含期待他人、集體和社會對自己的重視。在文明社會,一個人的自尊心理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來維持,依靠自身的能力來支持。
但人的能力不是無限的,假如一個人的努力遇到局限,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信遇到壓力,人就會感到焦慮。尤其是時間一長,這個人的人格也容易發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常常表現為尖刻和攻擊性。
有趣的是,當事人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隻要聽說心理學界有這樣的分析,當事人就會有相當大的可能性來調整自己。這就是心理衛生普及的意義。
保持或恢複自尊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回避一下原來導致焦慮的空間,正如宋丹丹在小品中所說的:“走了,傷自尊了”。這時,轉而投入有意義、有愛、有建設性的事情中去,一切就會慢慢好起來。
假如這已經是客觀現實的話,我們就該承認自己的變化,承認自己的局限。用轉移並替代的方式重新讓我們自己的生命和時間充實起來,這樣,我們的自尊和自信就有可能獲得新的平衡。
獲得信心:自尊讓你提高自信
自尊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信念。我們每一個人都赤條條地來到世上,上天賦予我們的外部條件都各不相同,但我們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是平等的,是值得尊重的。
作家畢淑敏說:三百萬億分之一的概率,才使我們成為一個人。所以,地球上所有的人,人人都是幸運者。
而現在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是上天不小心出的一個次品,沒把五官、才能、天賦、家庭等配好就扔到了世界上,總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
澳大利亞人尼克·胡哲,天生沒胳膊、沒腿,卻擁有兩個大學學位,是兩個機構的負責人,同時投資房地產和股票。騎馬、遊泳、打鼓、足球……樣樣皆能,足跡踏遍世界各地,2005年獲得“傑出澳洲青年獎”。尼克正是因為尊重、接受了自己不健全的身體,才開始了他的自強不息的征程、一步步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而我們這些健全、健康的人,卻把時間花在了不斷地挑剔自己上。所以說,外部條件不是問題,隻有在內心開始真正地自尊自立,我們才能有真正的自信,才能有無窮的力量。
青春時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形成期,需要在自尊的基礎上,慢慢形成自己對人對事對環境的評價係統,當認知不斷地完善和成熟時,也就會越來越自信。
有人經常說:為什麼我那麼容易受別人的想法影響?那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想法。有這樣一句名言:“人隻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如果你不去發展你的獨立思考能力,那麼你注定就是要隨波逐流。
自我意識的發展要經過三個階段,即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很多人都滯留在社會自我這一層,往往以社會的評價、別人的評價作為標準,所以他們的自我是非常脆弱的,而心理自我的建立才能讓人真正地獨立和自信,自信的孩子可以經受住許多挫折,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即便是在取得了許多成功之後還是會自尋煩惱地懷疑自己的價值,一個小小的打擊也會讓他有天塌下來的感覺。
所以說,自尊是一個人立足世界的根本,隻有先自尊,才能去尊重他人,才能進一步去運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去發展自信。
當你明白了這些道理,然後慢慢開始嚐試去挖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不斷地去肯定自己時,你才能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激動,才能擁有一份讓人羨慕的自信。
有了自尊,有了自信,你的眼睛會有了一種神采,那是你自信的展現,是你個性魅力的展露。要知道,這種自信而略帶憧憬的眼神最能動人心魄!是能夠帶給你不一樣人生的。我們來看看這個小故事吧。
有位老師送了一件花裙子給她的窮學生,學生的母親看到女兒拿回來一件漂亮而幹淨的花裙子時,立刻覺得孩子也該擁有一件漂亮的上裝,於是從箱底翻出一件過去自己穿過的衣服,並為孩子修改裁剪。而當孩子穿上梳洗起來之後,家長簡直不敢相信,原來自己的女兒竟是如此青春美麗。
接著,孩子的父母覺得家裏實在太髒亂而不能相配那麼美麗純潔的少女,於是全家大掃除,甚至清掃街巷,由此更影響了鄰居,使整個原本髒亂的社區都為之改觀。
裙子雖然是不值錢的小東西,但是在以上這則故事中,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為它幫助故事的主人公,找回了失去的自尊,更讓窮學生的家人充滿了自信。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份自尊與一份自信。但是自尊、自信不是放在口頭上說的,而是靠自己用實際行動來爭取的。常常將自信放在口頭上說的人往往是最不自信的人。隻有知難而進,麵對挫折和失敗毫不氣餒、從不放棄的人才是自信的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當然不會像夢想那樣美麗迷人,永無休止地演繹下去,它很快就會讓你明白夢想越多痛苦越甚,隻有自尊、自信的人才可使夢想成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往往都是美好的,然而要想實現夢想卻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的,往往人們經曆過無數次挫折或失敗卻仍然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個時候沒有信心的人就往往會灰心喪氣、毫無鬥誌,而一個自信的人卻絕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一定會堅持到最後,堅持到勝利。堅持就是勝利!有了信心就能夠堅持,能夠堅持就能夠取得勝利。
自信是每個人所不可或缺的。有自信才有理想,才有希望,才有取得勝利的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條件,沒有運氣,但他就是不可以沒有憧憬,沒有誌氣,沒有自信。
而要想擁有一份自尊,就得先尊重別人,隻有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而且你還得做到即使是麵對權貴也要不卑不亢,一個人可以沒有背景,可以出身不好,可以窮困潦倒,就是不可以輕看自己,放棄自己。
生活本身並不美好,人活著就要學會忍受,忍受一切苦難、承受一切挫折與失敗,隻有自尊自信的人才能承受生活的考驗,使自己的生活絢麗多姿、豐富多彩。
當你認為你的選擇適合你並勇敢地接受生活中隨之而來的一切,你就獲得了一份屬於你的自尊自信。這裏,你不必以他人的價值取向作為自己成功的標準,你不必把自尊自信建立在別人的認可之上,你不必將自尊自信放在金錢的天平上稱來稱去。
幸福是不分貧富和美醜的,自尊自信是不依賴他人的,讓我們擁有自尊,充滿自信吧!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