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現在,就請你來判斷一下,以上幾種情景,哪些是真正自尊心的表現呢?對!情景一、三、四都是。
我們來看第二個情景中,小明借錢買名牌,追求表麵的榮耀、光彩,以贏得他人的尊重,這是不是自尊呢?不是,這是虛榮心的表現,虛榮是一種虛假的自尊。
我們知道,隨著生理的發育和心理的發展,青少年會在容貌上開始注意修飾自己,在舉止上懂得約束自己,注意給人留下好的“自我形象”,以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與肯定,這是正確的。
但是,有的人自尊得過分,特別好麵子,貪圖追求表麵光彩,這就走向了虛榮。比如不能正確地估價自己,將父母或他人的榮耀也當成自己的;因為害怕別人看不起,而不顧經濟條件是否允許,在穿著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識學問上,不懂裝懂;總想表現出一貫正確,聽不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等,這些都是虛榮心的表現。
虛榮心是以不適當的虛假方式來實現自尊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是一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種性格缺陷。“死要麵子活受罪”,“打腫臉充胖子”,就是對虛榮心的生動描述。
虛榮對人是有害的,青少年如果有了愛慕虛榮之心就需要克服它,並把它轉化為令自己不斷向上的動力。那麼,如何才能矯正虛榮心理呢?以下這些方法也許對你有些幫助吧。
一是悅納自己。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由於不接受自己,我們往往把自尊心和人生價值建立在兩個錯誤之上:第一他人的缺點;第二他人的肯定。當發現自己比別人好,或得到他人的肯定時,就會發現自己比別人好;若失去他人的肯定時,就覺得自己毫無用處。而悅納自己意味著把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建立在自身的優點之上,這是一種自我肯定。
二是客觀認識自己。我們要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既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也不要無視自己的短處。優點並不一定是自己比別人好的地方,缺點也不一定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並且,優點和缺點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絕對的優點和缺點。如果我們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即使自己不如他人,或者被人輕視,也能自我排解,獲得心理平衡,不至於用誇張或逃避等方式來保護自尊。
三是正確地對待社會差別。社會有等級性,我們學生也有等級觀念。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我們的理想,但輕視弱者、尊重強者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一個貧窮的家庭背景確實會遭到他人的輕視,如果在乎這種輕視,他人可能會更加輕視我們。相反,如果不計較,也就少了幾分煩惱,就不會做出傷害自己親人或自己的事情。
四是把握攀比度。人是生活在比較之中的,要完全擺脫比較是不現實的。但過分比較往往是虛榮的起點,如比酷、比瘋、比吃、比穿、比用、比分數、比榮譽、比父母、比親戚、比外表、比能力、比水平等,不管什麼內容,比過了頭,就可能走火入魔,追求虛名。
五是加強自身修養,不追求虛幻的滿足。大到老謀深算的科學謊言,小到學校裏的考試作弊,虛榮的背後便是修養和情操問題。屈原說:“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虛作。”良好的內心修養和高尚情操是遏製虛榮的磐石。有了這塊磐石,我們就有底氣托起自己的尊嚴。
正麵價值:具有自尊的品質
青少年朋友,我們說,健康的心理品質有很多種,而自尊就是其中之一。一個人的成功、成才,除了科學文化知識外,自尊也是重要的條件。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是以良好的自尊自信為先導的。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愛迪生的故事吧,相信你很快就能體會到自尊品質的巨大價值。
愛迪生是世界有名的“發明大王”。但是,他在小學的學習成績很差,隻讀了3個月的書就退學了。由於他學習成績太差,還偏偏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經常問得老師張口結舌,老師非常惱怒,常常當眾說他是“傻瓜”。
愛迪生受不了這樣的侮辱,眼淚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媽媽訴說自己的委屈,並表示再也不進學校的大門了。當過教員的媽媽同情兒子的處境,給愛迪生退了學。
回到家,媽媽嚴肅地對愛迪生說:“從今以後,我教你讀書,你有沒有決心學好?”
媽媽的話深深地打動了愛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嚴肅神情,回答說:“媽媽,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讀書,長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業。”
這就是少年愛迪生最早立下的誌向。他一生有約2000項發明,如留聲機、電燈、電影、蓄電池,等等。
愛迪生從一個窮苦的、沒有受過正式學校教育的孩子,成長為受人尊敬的發明家,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他的名字永遠閃耀著光輝。
可以說,愛迪生取得的重大成就來自於他的自尊。
自尊是一個人具有積極意義的品質,愛迪生正是有了這個積極的品質,所以他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這一點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自尊有所區別。在日常生活關於自尊的概念裏,我們不僅認為自尊是自己感到有能力、有信心等具有積極意義的品質,而且認為自尊是一種好麵子、驕傲自大、缺乏自我批評精神等具有消極意義的品質。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責備:“你這個人自尊心也太強了。”也就是說,自尊太低了不好,自尊太高也不行,最好是適中。但是,心理學家認為,自尊隻是我們人格中具有積極意義的部分,是應該努力培養的,也就是說,自尊越高越好;相反,所謂“死要麵子”、“追求虛榮”、“盲目驕傲”等,不僅不是自尊,而且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自尊是一個人的脊梁,自尊是無畏的氣概,自尊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操守。它提供給生命的不隻是一種依托、一種憑借、一種支撐,更是永遠的充實、永遠的能量、永遠的精神動力。
自尊是人的一種生存態勢,如一泓清純的山泉,不管什麼時候碰到,給人的印象總是那麼潔淨、透明、晶瑩;又像是一截鋼筋,無論用在何處,都是那麼從容自如、鐵骨錚錚。
自尊其實是一種內涵豐富的修養,盡管容易讓人誤解為自負、清高,但它從不趨炎附勢、卑躬屈膝,從不為塵囂所亂心、為誘惑而動搖。盡管不屑高談闊論、妙語如珠,但不說就不說,說出來就擲地有聲,就連那餘音也會飄出一些豪氣來。
正所謂:俠骨、傲骨、鐵骨,隻要有了自尊,即使化為一堆白骨也有千金之貴;警語、壯語、雋語,隻要有了自尊,即使是隻言片語也是一言九鼎。
認識自我:缺陷也是一種美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身上的缺陷就喪失應有的自尊。我們應該堅信,正是缺陷讓我們看到了完美,讓我們有了追求完美的動力。正如劉德華在《缺陷美》中唱的:
……
要是故事從來沒有哀傷,
沒過場,哪會鼓掌,
多得有缺陷美,身邊景物越明媚。
越要習慣無常的天氣,
燃燒了你我,流星那樣閃過,
給這世界美麗便已值得歡喜。
隻因有缺陷美,開心短暫亦回味,
大雨下也能隨心嬉戲,
如果美滿人生,就如一格內心戲。
……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缺陷也是一種美麗,斷臂的維納斯便是明證。缺陷美也可以說是期待的美,期待實現完形的美。在美學上,經常把缺陷當作一種美。
有了缺陷才更真實一些,有了缺陷才能讓人有所思、有所悟,有了缺陷才能感覺到人類追求完美和進步的最深層的呼喚和力量,所以缺陷美在美學上的實質是:它能喚起人某種特殊的感受,能激發人其他聯想,在與完美的對比中,缺陷使人感覺到追求進步、追求美的需要,從而具有了積極的意義。由此而得出,缺陷美實際上是具有哲學意義的。
有了缺陷,才不斷去努力追求完美,努力完善自己,完善周圍的環境,於是整個世界才有源源不斷進步的動力。正是唯物辯證法的不斷解決矛盾,從而不斷取得發展的道理。
完美是相對的,缺陷是絕對的,倘若某一時刻真的做到完美不變了,那麼這件事物消亡的時刻也正是此刻了。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自己身上的缺陷。
事實上,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人,都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缺陷的。但是,他們卻敢於正視這些缺陷,在別的方麵努力。他們用超乎我們想象的毅力,創造出令世界都為之震撼的奇跡。
著名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很小的時候就因相貌醜陋而苦惱,他的眼睛不但小,而且還是凹陷進去的,前額窄,嘴唇厚,鼻子像大蒜頭一樣難看,耳朵又大得令人吃驚。他的身體也很虛弱,特別是在青年時代,經常感冒,受扁桃腺炎、風濕等疾病的折磨。在學校裏,他的老師評價說:“列夫哪方麵都不行。”
托爾斯泰經過苦惱的煎熬後,覺得繼續為自己的這些缺陷而苦惱,隻能是在苦惱的陷阱中越陷越深,甚至毀掉自己,解救自己的辦法就是到別的方麵去尋找人生的樂趣。
於是他開始在寫作中尋找樂趣,23歲時,他發表了處女作《童年時代》,獲得了好評。其後在參加克裏米亞戰爭的大約5年軍隊生活中,又創作了一些作品,漸漸在文壇嶄露頭角。
托爾斯泰34歲時才結婚,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他又接連寫出了《戰爭與和平》、《複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等多部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