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理性:把握自尊的彈性
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這話指出了人的臉麵的重要性。所謂臉麵,不過是人的自尊心的一種通俗形象的說法。心理學認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尊嚴不容冒犯。
自尊心和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內核。從一定意義上說,維護自尊是人天性使然。在現實生活中,自尊心的強弱程度因人而異。
有的人自尊心特別強,把麵子看得高於一切,臉皮很薄,對他人的態度和行為過分敏感;隻要稍有一點兒冒犯,哪怕是開個玩笑就受不了,常常失去理智,要麼火冒三丈進行反擊,要麼拂袖而去從此結仇。這樣的人很難獲得交際成功,其結果隻能是心理承受力越來越脆弱。
相反,有的人臉皮太厚,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厚顏無恥,不惜出賣個人尊嚴,即使受到羞辱,臉也不變顏色,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這種人在交際過程中也許可以成功一時,但最後是要遭到人唾棄的。表現在自尊心上的這兩種傾向都有失偏頗,不利於自己良好形象的樹立。
但對於青少年來說,臉皮太薄可能是主要問題,這是影響他們開拓交際圈的主要心理障礙。初涉世事,必然會遇到很多不曾遇到的新問題,麵對複雜情況,如果自尊心缺乏一定的承受能力,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如此看來,為人處世若無自尊,臉皮太厚,不行;反過來,自尊過盛,臉皮太薄,也不好。正確的原則是:從交際的需要出發,讓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彈性,把握好自尊心的這個“度”。
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吧。
課間活動開始了,我班輪到在走廊上做操,一群孩子在走廊上嘰嘰嘎嘎地講話,整個群龍無首的樣子,體育委員則在教室後門,對班上一個辦黑板報的女同學大聲嚷嚷著什麼。
我看見了,一股無名火湧上心頭,大聲地嗬斥了體育委員幾句“你怎麼不顧及大多數的同學,你應該到前麵去整隊,組織同學呀,去招呼一個同學,因小失大!”
體育委員是個自尊心特強的女生,頓時眼圈就紅了,帶著哭腔賭氣整完了隊,做完操,回到教室,隻見她氣呼呼地回到座位上,使勁一拍鋼筆,鋼筆裏的墨水頓時濺了自己一身,手臂上也是。我看在眼裏,急在心上,這個孩子平時表現很優秀,自尊心特強,容不得老師、家長的半點批評。
此時,她的反常表現也在同學們的視線內,如果不及時幫助這個孩子,勢必會給其他學生造成一個反麵的榜樣,現在的獨生子女本來就不好教育,話怕說重了,批評也怕過火了。心理承受能力差,是當今獨生子女的普遍毛病,長大後,他們怎麼能經受生活中的風雨呢?
麵對學生們疑惑的目光,我知道,我應該好好抓住這個教育契機。於是,我馬上組織同學們安靜下來,把這個氣衝衝的體育委員叫到了講台上。
我擦去她眼角的淚水,溫和地說:“我想知道你為什麼流淚?告訴大家你的心裏話,好嗎?”
體育委員哽咽地說:“我就是覺得心裏委屈。”
我說:“你現在聽聽大家對這件事的看法,好嗎?”
“我認為李超太小題大做了。”
“雖然你成績優秀,可人無完人,接受批評應該虛心點,不應該跟老師賭氣。”
“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挨這點批評都受不了,那我媽媽經常批評我,我還不哭死才怪呢!”
“你應該堅強點,不要有一顆玻璃心嘛!”
在大家的幫助下,我看見她漸漸平靜下來。下午,我又聯係了她的媽媽,跟家長取得一致意見後,她媽媽也教育了她。
後來,體育委員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她媽媽也意識到在平時的生活中,不能隻誇獎。批評後,也不能縱容她的無理。
這個女孩是班裏的班幹部,可是因為“臉皮太薄”,自尊心過強,僅僅因為老師的兩句批評,就受不了,可見她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問題的,是需要進一步提高的。
我們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某位名牌大學的學生因在文藝晚會上獨唱時走調,引發大笑,回到家裏竟自殺;某些青少年由於父母管教過嚴,考試成績不好,自尊心受到傷害等就離家出走或自殘,甚至用自殺等極端方式解決……
這些事例都說明,我們有些青少年沒有把握好自尊心的彈性,沒有掌握好度的問題。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我們最常見的問題:同學之間開玩笑。這雖然是個小事情,但卻往往引發一些不愉快。也許別人隻不過是隨口開玩笑,可是我們卻覺得受到了侮辱,怎麼辦?以下幾個方麵可能需要我們注意:
打鐵先要自身硬,先從自身找原因。
團結大多數同學,學會包容很重要。與同學們關係融洽了,絕大多數同學就會支持你,尊重你,個別素質差的同學也會尊重你,也不敢侮辱你。
互相尊重不可忽視。你尊重他人,他人也會尊重你。不給同學起綽號,不叫同學的綽號,不輕易給同學戴“帽子”,不說同學“素質差”、“沒教養”、“小流氓”,等等。
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要端正,講文明禮貌,熱愛學習,遵守紀律,等等。
另外,分清是玩笑,還是惡意攻擊。
同學們在一起玩耍,時間長了,習慣了,說話、嬉戲、打鬧,很可能不拘小節、隨心所欲。無意中的一句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或無意中的一個動作,有失分寸,有失場合,可能會觸動同學深藏內心的敏感處,可能會傷及同學的自尊心。這是無意所為,一笑而過,大可不必在意。
有的同學性格外向、活潑好動,愛開玩笑,會開玩笑。有的同學文質彬彬,性格內斂,不善玩笑。但都是年輕人,都是小朋友,都有高興、快樂、遊戲、玩笑的欲望,稍有不當或過失,以原諒為好。
如果太失分寸,有意惡搞,經常拿別人的短處取笑,把別人的缺點或失誤爆料,侮辱別人、攻擊別人,那就需要私下交談,或請要好的同學從中調解,奉勸其尊重同學、愛護同學、幫助同學,而不是取笑同學和侮辱同學。
在個別交談不起作用時,就要彙報老師或家長,尋求老師或家長的幫助。
如果再嚴重,發展到人身攻擊,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隱私權,造成了危害,還可尋求法律救助。不過同學之間,多以玩笑居多,一般不會發展到那麼嚴重的程度,不會造成嚴重後果,與同學私下交談,即可了結。不必興師動眾,造成更大的影響。
以上的這些選擇,是不是讓你的自尊具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另外,在交往中,要把握自尊心的彈性,還需要從兩個方麵努力。
一是從思想上認識,認清自尊的需要和交際的需要兩者之間的關係。大凡過於自尊的人,總把自尊看得很重,擺在了不適當的位置。因此,我們應把看問題的立足點變一下,不要光想著自己的麵子,還要看到比這更重要的東西,比如學習、工作、友誼,等等。如果遇事我們多想想這些,那臉麵就會找到其合適的位置。
另外,還應堅持把實現交際的宗旨看得高於自尊,讓自尊服從交際的需要。有了這種思想,對自尊就有了自控力,即使受到了刺激也不至於臉紅心跳,甚至可以不急不惱,哈哈一笑,照樣與對手周旋,表現出辦不成事不罷休的姿態。懂得了自尊與交際目標的關係,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理智,就能在交際場上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二是在交際過程中,要審時度勢,準確地把握自尊的彈性,追求最佳效果。在兩種情況下你要特別注意。
首先,當你受到冷遇時。有時候,你出現在交際場上,可能被當成不速之客,坐了冷板凳,你的自尊心麵臨著挑戰,但是千萬別發作。這時,你不妨多想一想你的職責,為了完成任務,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度。
其實,在陌生人之間,給予冷遇是常有的事。如果你太敏感並與他人計較,交際八成不會成功。你可以假設對方的冷遇不是成心的,也不必在意,你的心理就不會過分傾斜。才能繼續和對手周旋,結果就大不相同了。
比如,一位初學寫作的青年,花了半年時間寫了一篇小說,他信心十足地進到編輯部,一個編輯看後直搖頭,當著很多人的麵,說:“你這寫的是什麼?連句子都不通,哪兒像小說!”
從編輯部回來後,青年沒有泄氣,反而更加奮發,堅持寫完又厚著臉皮去找這個編輯,真是不打不相識,這次編輯態度發生了變化,提了一些修改意見。後來小說發表了,他和編輯還交了朋友。
其次,當你受到批評時。有些人害怕批評,一聽到批評,自尊心就受不了,特別是當眾批評與日俱增更是令人難為情。此時對批評要能夠正確理解,不要把批評當成是別人有意整自己,而應看成是為了自己好,采取承認的態度,如說:“你批評得對,我以後注意”,“這件事我沒有辦好,對不起,我馬上改正。”這樣的態度,不但不會丟麵子,反而會改變對方的看法,給他留下一個好印象。
最後,要指出的是,臉皮不妨“厚”一點兒,這並不是不要個人的尊嚴,而是說要把握適當的度,當然,在一些特定的問題上、特定的場合中,為了維護尊嚴,必須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至於有人極力維護的自尊,實際上是在維護自己的虛榮心,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所以,要對自尊心進行分析,要維護真正的積極的自尊,不要維護虛偽的消極的自尊。這樣,當我們出現在社交場上,才能恰當地把握自尊的彈性,成為交際的強者。
相信自己:做一個自尊自信之人
雄鷹之所以能主宰藍天,是因為它有不斷進取的信心,浪花之所以能拍擊礁石,是因為它有戰勝恐懼的勇氣;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有克服困難的毅力。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一種強大動力,也是人們完成活動的有力保證,它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爾在調查了很多名人的經曆後指出:“一個人事業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學識和專業技術隻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占85%。”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難,實現一定願望的一種情感。有自信心的人能夠正確地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知識、能力,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人們去克服困難,不斷進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家喻戶曉的偉大科學家。在他科學研究過程中,麵對困難他從不低頭,以堅強的毅力頑強攻關,終於成功地解決了13億人口吃飯的問題。如果沒有克服重重困難的毅力,他怎麼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殊榮呢?
自信是能夠戰勝挫折的勇氣。馬克·吐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19世紀有兩位傑出的人物,一位是拿破侖,一位是海倫·凱勒。拿破侖試圖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敗了;海倫·凱勒用筆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自信的力量是偉大的,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吧。
在美國,專門研究智力的人做了一個試驗,他們在學校10000名學生裏麵抽出20名學生來,然後召集所有的人集中在操場上,校長宣布這是我們國家最頂尖的專門研究天才的科學家經過長期的測試和研究後,發現在我們學校有20名天才。校長把名單公布了出來。
然後這20名學生站出來了,讓所有的同學都能看到他們。這20名學生當然很激動,很興奮,“哇,我們是天才,而且是測試出來的。”
20年後,這些人都長大了,這20名當時被稱為天才的人究竟怎麼樣了?最後發現,這20名天才他們有的成為頂尖的企業家,有的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成為最優秀的職業人士,有的人成為行業專家。
無論他們在什麼領域,都不負眾望,表現出超出一般人的業績,在這10000名同學當中成為最卓越的人群,因為他們走到哪裏都會說:“我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