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一朵花擺在麵前,會有“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感懷,也會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深刻。
同是一輪明月掛在夜空,張若虛會吟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索,李太白會歎出“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鄉愁。
你能苛責寄人籬下的林妹妹的傷懷?你能否認落紅護花的事實?你能責怪張若虛是無病呻吟?你能不屑李白的鄉情?恐怕都不能吧!所以才要學會換位思考,去體會一朵花的豐富內涵,去感受原來如此多情的同一輪明月。
學會換位思考,你就不會麵若冰霜地從那雙乞求的手旁走過,今天就會多一個果腹的乞丐。
學會換位思考,你就不會嘲笑路上的清潔工,你就會有一分“勞動光榮”思想的支撐。
學會換位思考,就不會再與朋友反目成仇。或許,學會換位思考,天若有情天亦老!
隻是,換位思考不是輕飄飄的四個字,學會它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博大的氣度,要有體貼入微的一顆心。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請拿出虛懷若穀的胸襟學會換位思考,你會發現,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麗,生活原本可以如此豐富,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實。
1+1=?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計算方式,而得出的結論、答案也有所不同,數學家為了證明1+1=2而窮盡了半生的精力。有人說:“1+1=3是作家。1+1=2是數學家。1+1=0是哲學家”。
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數學家是實事求是,那是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作家喜歡在原來的故事上進行加工,誇大事實,筆下生輝;哲學家是正反兩個方麵看問題的弊和利同在,所以最終的結論是零。
設想作家、數學家、哲學家坐在一起討論1+1=?的話題時,相信他們都會拿出自己認為正確答案的依據,可是彼此之間卻互不信服。
基於他們僅是處於自己所在的位置去看待同一個問題,因為位置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看法不同就會得出結果的差異。放眼整個社會也是一樣,一件事因為處理的人不同,那麼使用的方式也可能有差異,得出來的結果也許更有差別。
世事無絕對,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兩麵性的。當我們遇到與他人意見各異時,不妨也換位思考一番,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某些問題,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以及根據所處的環境來處理問題,有可能某些我們眼看無法調和的衝突,在我們“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因為我們的換位思考而進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青少年朋友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學會換位思考吧!這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啊!
學會欣賞:善於欣賞和接納他人
人人都渴望別人尊重自己,欣賞自己,接納自己,可是要別人欣賞和接納自己,首先得學會欣賞和接納別人。欣賞和接納別人,是尊重,是理解,是溝通,是信任,是肯定,是激勵,是鼓舞!欣賞和接納別人,可以使人揚長避短,健康成長,同時也能使別人欣賞和接納自己。
青少年朋友,現在讓我們看看作家林清玄的故事吧:
我國台灣省有個叫林清玄的學生,讀高二時被記了兩次大過,兩次小過,留校察看。他的學業和操行都是劣等的,多數老師對他都很失望,但他的國文老師王雨蒼卻常常把他帶到家裏吃飯,有事請假時,還讓林清玄給同學們上國文課。
王老師對他說:“我教了50年書,一眼就看出你是個能成大器的學生。”
這句欣賞的話讓林清玄感動和震撼,他發奮努力,決心不負老師的厚望。後來,林清玄成了台灣省、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學家。
一天,林清玄路過一家羊肉館,一個陌生的中年人跑過來熱情地跟他打招呼,說起20年前他們會麵的情景。當時林清玄在一家報館做記者寫社會新聞,有一天,警察抓到一個小偷,林清玄前去采訪。警察介紹,這個小偷犯案千件卻是首次被捉,一些被偷的人家,幾星期後才發現失竊。
小偷長相斯文、目光銳利,他拍著胸脯對警察說:“大丈夫敢作敢當,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認。”
警方拿出一遝失竊案的照片讓他指認,他一看屋子被翻得淩亂的照片,說:“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沒有這麼拙劣。”
林清玄心生敬意,寫了一篇特稿,欣賞地感慨:“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這麼靈巧高明、風格這樣突出的小偷,如此專業、斯文又有氣魄,真是罕見。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吧!”
站在林清玄麵前的羊肉館老板,正是那個小偷。老板誠摯地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做起正當事。”
林清玄很是感動,沒想到當年幾句欣賞小偷的話,竟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使一個墜落的青年走向光明。
林清玄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句話可以成為一個人一生的陽光,也可以成為一輩子的黑暗。特別是窮途末路時的欣賞和關懷,有時一句話就是一團燃燒的烈火,能給人溫暖,點燃自信,燃亮自尊,能讓人在黑暗中看到前方路上的光明,從而使人奮發,積極向上,衝破陰霾,走出困境。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欣賞的。欣賞別人,是表達一種熱忱,一種善良;被別人欣賞,能激起幸福的漣漪,產生向上的力量。有時候的欣賞,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曾有一則外國名人軼事:有一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獵時無意撿到一張皺皺巴巴的《現代人》報紙。他隨手翻閱時,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吸引。作者是一名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鍾愛有加。
由於屠格涅夫的欣賞和鼓勵,一下子點燃了這位作者心中的火焰,他找回了生活的自信,一發而不可收地堅持寫下去,最終成為大作家,他就是托爾斯泰。
可是,我們在現實中卻經常見到不會或者不願欣賞和接納別人的人,他們自己有了成績,有了榮譽,就歡呼雀躍,神采飛揚;別人有了成績,有了進步,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冷嘲熱諷,挖苦、忌妒。
如果我們真誠地為別人取得的成績,取得的進步,取得的榮譽喝彩,那就是一種胸襟,一種氣度。隻有不斷開闊自己的胸襟,恢弘自己的氣度,才能不斷擁有成就事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聽到別人有了成績就不自在,看到別人有了進步就不痛快,是心胸狹窄、氣量狹小的表現。這樣的人很容易成為孤家寡人,是不會有很多人願意與他交朋友的。
欣賞既能使人產生一種輕鬆、愉快和滿足感,也能使人的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淨化和調適。同時,欣賞還能開闊人的視野,充實生活並增添生活情趣。
培根曾說過:“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讓我們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賞。這樣,才能逐漸走向完美!
欣賞和接納他人其實並不難做到,這要求我們去發掘生活和學習周圍的人,想想他們的好處和優點,並毫不吝嗇地稱讚他們,這將會在人與人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使我們的社會和學習、工作環境更加溫馨可愛。
青少年朋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慧眼吧!讓我們多多地看到別人的長處,多多地學會欣賞和接納!那樣,我們的世界一定更加和諧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