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自主:不受別人的左右
自愛就要有獨立的人格,就要成為自己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人不能和他人完全一樣地活著。
不同人的生活背景、興趣愛好、學曆和行為習慣都有差異,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一定要獨立自主,要成為自己人生的真正主人,不能隨便被別人的評價所左右。
青少年朋友,讓我們來看一個愛因斯坦的小故事吧。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他的父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再三告誡他應該怎樣去做,然而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他一直是我行我素。
16歲那年秋天的一個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這樣的:
“昨天,”愛因斯坦的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在前麵,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麵。後來,鑽出煙囪,我發現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是幹幹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幹淨呢,於是就隻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從此他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輝。
用別人做自己的鏡子,無異於是拿別人的人生當作自己人生的評價標準,無疑這樣的人生也不可能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愛因斯坦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開始找到了自己,開始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曆程。
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導。如果一個人一生總是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把精力全部消耗在了應付環境之中,以致沒有餘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有多麼愚蠢啊!
我們此生不一定要幹大事成大業,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一定要對自己所走的路保持清醒的頭腦。所以,請留意我們的周圍是不是有這樣想法的人,諸如“假如這樣做,人家會怎樣評價我呢?”、“別人會對我有什麼看法呢?”、“他們該不會笑話我吧”。
這種人,讓他人的評價占了主導地位,並且將其看得比自己的主張更重要,就很容易被其所左右了。如果自己的行為取決於他人的評價,那麼一旦聽不到了他們的讚許,必會失去動力,最終一事無成。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人應該獨斷專行,不顧是非黑白。而是說,他人的評價,隻能代表他們的看法,並不一定是真理,也不一定是神聖不可改變的。你認為有道理你就聽;認為不正確就可以不去理會,主動權應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裏。
如果凡事都一股腦兒接受,其結果必定是失去了鍛煉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
古人曾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又何必過於介懷他人怎麼說、怎麼想呢?人的思想、環境、修養不同,看問題的方法、角度也會不同,哪能對我們的所作所為統統理解呢?
我們隻要做到自己所作所為不是憑感情用事,符合自己的良心,即是說,隻要問心無愧,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即使別人有誤解,也要在進行解釋的同時,堅持下去。
他人的評價,我們可以用耳朵去聽,但決不可以徘徊不前。所以,認定正確的事,就要義無反顧地做下去,千萬別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這樣,就不會在“不知究竟怎樣才好”的窘境中猶豫不決了。
滾滾紅塵,有不少人看到別人有地位、有名譽,總想著做別人,不想好好做自己,這是多麼可悲可歎的事情啊;芸芸眾生,平凡也罷,不平凡也罷,做一回自己,不枉活一世,這是多麼可喜可讚的事情啊!
請朋友們相信:你永遠是你,隻有你才能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同做自己的真正主人。為了我們不變的信仰,付出一生的心血隻為一個夢:永遠做自己的真正主人。那麼你將必定是宇宙天地之間最可愛的偉大幸福之人。
青少年朋友,願我們每個人踐行“我也生來隻為、而且長大隻為:在世上做自己”,做了自己的人是不平凡的、幸福的、偉大的人!
改變自己:要學會適應變化
自愛不是讓我們自我封閉,更不是讓我們脫離外部世界,相反,自愛需要我們自覺融入人群。因為隻有我們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我們才能夠更有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才能更好地愛護自己,健康成長。
社會生活變化萬千,其中唯一不變的定律就是“適者生存”,不適應者必然慘遭淘汰。可是有些年輕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血氣方剛,憑借匹夫之勇,非要拿雞蛋碰石頭,結果是事事不順、時時受阻、處處碰壁。
青少年朋友,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吧。
有這樣一位大學生,從省重點高中以高分考入礦業大學。他自認為在礦業大學做個好學生對他是一件簡單的事,他沉湎於高考的分數而對周圍同學努力學習不以為然,以為基礎好,不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績。
於是,學習沒有動力,生活沒有目標,學習上得過且過。第一學期期末,高等數學沒有及格,但他並沒有汲取教訓,以此為契機認真調整,班主任、輔導員的苦口婆心的勸說,家長的忠告,他都置之腦後,大一下來已經是紅燈高照,當麵臨退學的殘酷現實時,他深深地後悔,付出了不可挽回的代價。
社會是不斷變化的,人也應該隨著變化而變化,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更好地生活和獲得幸福。這個大學生正是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不能適應大學裏的新生活,因此慘遭淘汰的命運。結果當然談不上保護自己,更對不起父母,真是可悲!
青少年朋友,請記住:調整自己與適應變化!
曾經有這麼一段話:一個人在少年時期想改變全世界,青年時期想改變自己的國家,中年時期想改變家庭,在老年時,他驚奇地發現:“他隻能改變自己”。
地球並非是圍繞著我們旋轉的,因為我們不是太陽。地球有自己的運轉規律,不會因為我們個人的意誌而改變。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毫無作為,更不要妄自菲薄。相反,這更需要我們積極適應社會的變化,因為世界正是由我們這樣的無數個體組成的,無論個體的力量多麼弱小,也是促成社會變化的一個部分。
朋友們,不知你們熟悉不熟悉非洲的草原:當晨曦來臨的時候,獅子早早地醒了,用它強壯有力的身體練習奔跑,因為它知道:沒有風一樣的速度,便隻有挨餓;而羚羊也深深地知道:如果它不能快速地奔跑,它隻能麵臨被吃掉的命運。所以,要生存,就要努力。
朋友們,不知道你們見沒見過麥田:麥苗努力地生長,它們不管腳下的土地是否貧瘠,也不管腳下的土地是否幹旱,它們總是努力地生長,當酷暑來臨時,它們總會用或多或少的果實來回報農民的汗水。所以,抱怨沒有用,努力才是硬道理。
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積極適應社會吧!托爾斯泰說:“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
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得改變自己的觀念。一切成就都是從觀念開始的,一連串失敗,也都是從錯誤的觀念開始的,要適應社會,適應變化,就要改變自己。
適應是一種接受,也是一種挑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適應的問題無時不在,不可避免地存在於我們的生命曆程中。
生活不可能靜如止水,我們時時都會麵對各種變故;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一馬平川,我們也會遭遇失敗和挫折;生活不可能總是如歌行板、水鄉夜曲,我們也會碰到厄運和災禍。當變故出現時,當失敗和挫折發生時,當厄運和災禍降臨時,我們麵對的首要問題便是:學會適應。
適應是一種接受。由於我們習慣於依戀昔日的安逸,懷念過去的清靜,當客觀現實發生變化時,我們便不願走出昨天,直麵這種現實,接受這種變化。
然而生活由不得我們,時光由不得我們,我們要生活下去,就必須接受生活中種種不願接受的變化。接受,就是在心理上認同,情感上容納;接受,就是走出“懷舊”情結,及早消除負麵情緒,麵向未來,重振旗鼓,重新上路。
適應是一種挑戰。每一次適應,必然就是一次嚴峻的自我考驗和自我挑戰,甚至是一種撕心裂肺的整合,一種脫胎換骨的磨礪:當情斷花季、親朋病故,如果我們不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和心理調適,怎麼能掙脫傷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