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你的思維升級了嗎(1 / 3)

第三章 你的思維升級了嗎

思維並非神秘之物,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有特點的大腦反應。左右我們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是思維模式的差異,而不是智商的差異。

難以察覺:思維是種玄妙的東西

你知道思維是什麼嗎?或許有句話對思維的概括是很準的,“人的心,海底針”。思維就是這樣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大腦高級神經活動。

它不像其他事物那樣可以明顯地表露出來,大多數思維過程是別人無法覺察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利用這種無法目測的思維,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實現目標,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某種程度上,思維力幾乎等同於智力,這是由它在智力上所處的核心地位而決定的。思維力,體現了每個個體思維的水平和智力的差異。

在大腦所有活動中,思維處於最高級的核心地位。思維是借助言語、表象、動作等形式,形成對客觀世界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並在問題的解決中加以運用的過程。擁有好的思維方式,就是我們製勝的法寶。

吸水紙是怎樣誕生的,說的就是一個有關思維的故事:

一名德國工人在生產一批紙時因為不小心弄錯了配方,結果,生產出了大量不能書寫的廢紙。為此,他最後遭到解雇。

正當他灰心喪氣時,他的一位朋友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叫他將問題倒著看,看能否從錯誤中找出有用的東西來。於是他很快就發現這批廢紙的吸水性相當好,可以用來吸幹家庭器具上的水。

於是,他就把紙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拿到市場上出售,結果相當搶手。這個錯誤的配方隻有他一個人知道,他後來甚至申請了專利。就靠這個錯誤,靠他朋友出的點子,他發了大財,成了大富翁。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會得到怎樣的啟示呢?擁有良好的思維,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可以在錯誤中找到機會實現成功。

規律性

人們在研究、探討、解決不同的問題時,往往根據思考對象設計出不同的思維角度、思維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維定式。既然思維是複雜、高級的中樞神經係統和大腦皮層的活動,要取得優秀成果所付出的精力是十分巨大而又艱苦的,因此,根據不同事物的不同規律去研究有關思維的規律,是成功的重要條件。

層次性

人的思維是由個別的、零碎的、彼此孤立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一般的、整體的、互相聯係的理性認識過程。這一過程是思維的內在層次性的體現。思維的外在層次性則展現在簡單思維、複雜思維和高級思維等不同層次中。把握住思維的層次性是取得成果的基本條件。

潛在性

思維是人的一種潛在的大腦高級神經活動,它不像其他事物那樣可以明顯地表露出來,但有時可借助肢體動作、視覺凝神等表達方式表達出來。大多數思維過程是外人所無法覺察的。

能動性

思維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第一,主動推理聯想。這是從已知的知識和體驗中推理、演繹出新的知識和形象。

第二,構思假設。思維一旦形成假設,就能正確指導人們的活動,減少盲目性,取得新的發明創造成果。

第三,控製大腦。思維雖然是大腦的產物,但思維在大腦中不是處於消極的、被動的地位,而是起著積極的、主動的控製作用。

千變萬化:思維是個神奇的魔方

思維是有千種風情、萬般顏色的魔方,因為它是抽象的、存在於我們頭腦裏的東西,所以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思維的劃分(一)

根據思維的憑借物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把思維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

直觀動作思維

直觀動作思維又稱實踐思維,是憑借直接感知,伴隨實際動作進行的思維活動。實際動作便是這種思維的支柱。幼兒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在實際操作中,借助觸摸、擺弄物體而產生和進行的。

比如,幼兒在學習簡單計數和加減法時,常常借助數手指,實際活動一停止,他們的思維便也停了下來。

成人也有動作思維,如技術工人在對一台機器進行維修時,一邊檢查一邊思考故障的原因,直至發現問題排除故障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動作思維占據主要地位。不過,成人的動作思維是在經驗的基礎上,在第二信號係統的調節下實現的,這與尚未完全掌握語言的兒童的動作思維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

具體形象思維

具體形象思維是運用已有表象進行的思維活動。表象是這類思維的支柱。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時,在個體頭腦中出現的關於該事物的形象。

人們可以運用頭腦中的這種形象來進行思維活動,這在幼兒期和小學低年級兒童身上表現得非常突出。如兒童計算3+4=7,不是對抽象數字的分析、綜合,而是在頭腦中用3個手指加上4個手指,或3個蘋果加上4個蘋果等實物表象相加而計算出來的。

形象思維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仍是一種主要的思維類型。例如,要考慮走哪條路能更快到達目的地,便須在頭腦中出現若幹條通往目的地的路的具體形象,並運用這些形象進行分析、比較來作出選擇。

在解決複雜問題時,鮮明生動的形象有助於思維的順利進行。藝術家、作家、導演、工程師、設計師等都離不開高水平的形象思維。學生更需要形象思維來理解知識,並成為他們發展抽象思維的基礎。

形象思維具有三種水平:第一種水平的形象思維是幼兒的思維,它隻能反映同類事物中的一些直觀的、非本質的特征;第二種水平的形象思維是成人對表象進行加工的思維;第三種水平的形象思維是藝術思維,這是一種高級的、複雜的思維形式。通常所說的形象思維是指第一種水平。

抽象邏輯思維

抽象邏輯思維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達到對事物的本質特性和內在聯係認識的思維。概念是這類思維的支柱。概念是人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因而抽象邏輯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核心形態。

科學家研究、探索和發現客觀規律,學生理解、論證科學概念和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人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都離不開抽象邏輯思維。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中生這種思維已開始占主導地位。初中一些學科中的公式、定理、法則的推導、證明與判斷等,都需要抽象邏輯思維。兒童思維的發展,一般都經曆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三個階段。成人在解決問題時,這三種思維往往相互聯係,相互補充,共同參與思維活動。如進行科學實驗時,既需要高度的科學概括,又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同時還需要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問題症結所在。

思維的劃分(二)

根據思維過程中是以日常經驗還是以理論為指導來劃分,可以把思維分為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

經驗思維

經驗思維是以日常生活經驗為依據,判斷生產、生活中的問題的思維。例如,人們對“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判斷,兒童憑自己的經驗認為“鳥是會飛的動物”,人們通常認為“太陽從東邊升起,往西邊落下”等都屬於經驗思維。

理論思維

理論思維是以科學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論為依據,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的思維。例如,根據“凡綠色植物都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一般原理,去判斷某一種綠色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科學家、理論家運用理論思維發現事物的客觀規律,教師利用理論思維傳授科學理論,學生運用理論思維學習理性知識。

思維的劃分(三)

根據思維結論是否有明確的思考步驟和思維過程中意識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維分為直覺思維和發散思維。

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未經逐步分析就迅速對問題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例如,醫生聽到病人的簡單自述,迅速作出疾病的診斷;公安人員根據作案現場的情況,迅速對案情作出判斷;學生在解題中未經逐步分析,就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猜想等。

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輻射思維,是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途徑尋求各種答案的思維。例如,數學中的“一題多解”,科學研究中對某一問題的解決提出多種設想,教育改革的多種方案的提出等。

了解了思維的多種形式,是不是讓你大開眼界了呢?我們要有適合自己的思維模式,如果這種模式不完善,我們可以對自己進行訓練,這樣,你的頭腦就變成了多核心的“電腦”了!

找尋規律:別讓思維陷入混亂

思維有自己的軌跡,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如果思維沒有規律,那麼人的大腦就會陷入一片混亂的狀態之中。

那你知道我們大腦的思維具有怎樣的規律性嗎?

同一律

這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斷。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於甲”。

同一律包括三方麵的內容:

第一,思維對象的同一。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思維的對象必須保持同一;在討論問題、回答問題或反駁別人的時候,各方的思維對象也要保持同一。

第二,概念的同一。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須保持同一;在討論問題、回答問題或反駁別人的時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第三,判斷的同一。同一個主體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麵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必須保持同一。

同一律要求思維的確定性,但是並不否認思維的發展變化。它完全是針對思維過程來說的,並不要求客觀事物保持同一、絕對不變。

邏輯的同一律的內容,應該包括“同一立場”和“同一時空”。

看看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或許能讓你更深地了解什麼是同一律。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念高中時,當時任清華大學航空係主任的沈元,臨時給他們代課,負責給他們班級上數學課。

有一次,沈老師講到數論之中一道著名的難題,就是哥德巴赫猜想。老師形象地指出:“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學們聽後都驚奇地睜大了眼睛。

老師接著說:“這道題很難很難。要是誰能夠做了出來,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嗬!”

有的同學認為:這有什麼不得了,我們來做。

第二天,幾個相當用功的學生興衝衝地給老師送上了答題的卷子。他們說,我們已經做出來了,能夠證明那個德國人的猜想了,還可以多方麵地證明它呢,沒什麼了不起的。

“你們算了!”老師笑著說。

“我們算了,算了。我們算出來了!”

“你們算啦!好啦好啦,我是說你們算了吧,白費這個力氣做什麼?你們這些卷子我是看也不會看的,用不著看的。那麼容易嗎?你們是想騎著自行車到月球上去。”

教室裏爆發出一陣陣笑聲。

在這裏,老師和學生都用“算了”二字,但表達的意思卻截然不同。老師說的“算了”,意思是叫學生“不必白費這個力氣”,而學生們回答的“算了”,意思是說“已經計算出來了”。

這幾個學生把老師說的“算了”的意思領會錯了,把兩個不同的概念給混淆了。這在邏輯上就叫違反了同一律,所以會產生很好的“笑點”,使全班同學都為之開懷大笑。

類似的故事還有這樣一則交通上的小摩擦。

一個汽車司機把一位上了年紀的路人險些撞傷,兩人因此爭吵起來,司機說責任在走路的人,因他走路不小心;走路的人說責任在司機,因司機開車不小心。

司機說:“責任不在我,因為我已經開了5年車。”

走路的人很不高興,回敬道:“你開了5年車有什麼了不起,我已經走了55年路了!”

這兩個人開頭爭論的是“這次事故是誰的責任”,兩人都把責任推給對方,後來卻爭論起開車與走路資曆長短的問題,兩人都擺出值得誇耀的資曆。這兩個人在邏輯上都犯了轉移論題的錯誤,實際上,他們都已經違背了同一律。

不矛盾律

大家是不是都聽過自相矛盾的故事呢?這是講一個人既賣長矛又賣盾牌。他誇下海口,說自己賣的長矛無堅不摧,什麼盾都不能抵擋,又說自己賣的盾堅如磐石,什麼矛都刺不穿。有人讓他用自己的長矛刺自己的盾牌,看看到底是哪個比較厲害,這個賣長矛和盾牌的人立刻就無言以對了。這個人犯的錯誤就是違反了不矛盾律。

那麼什麼是不矛盾律呢?

不矛盾律也被當作一種關於認識活動的規範性規律,意為任何人不應同時斷定一個命題A及其否定並非A。這就是說,對一個命題及其否定不應持兩可之說,以免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