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你的思維升級了嗎(2 / 3)

不矛盾律還被看成是關於邏輯語義的規律,就是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語詞或語句不應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違背了不矛盾律的要求,思維就會陷入邏輯矛盾,也就是“A並且非A”。而任何包含邏輯矛盾的思想又總是錯誤的,所以思想的無矛盾性是正確思維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構造一個理論體係的重要原則之一。

排中律

排中律也是關於認識活動的規範性規律,意思是任何人不應同時否認一個命題A及其否定並非A,就是對一個命題及其否定不能持兩不可之說。

排中律還被當作邏輯語義的規律,就是任一語詞或語句在同一上下文中應表達某一思想或不表達這一思想。排中律並不排除具體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中間環節以及有多種狀態和各種可能性。

有故事可以幫助問我們理解什麼是排中律。

從前,有一個人在市場上賣河豚。

有人想買,就問他:“嘿!你的河豚多少錢一斤?”

賣河豚的人很奇怪地說:“我家離這裏路程很遙遠,現在天也黑了,我哪有時間跟你搭話。”

這個賣河豚的人就犯了排中律的錯誤,人家要買河豚,問他價錢,他回答也應該是與價錢相關的問題,而他所說的話跟賣河豚沒什麼關係,這會讓人像丈二和尚一樣,摸不著頭腦。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包含有兩方麵意思:

第一,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成因,這個成因決定了這個事物為什麼會存在,為什麼它是真實的,為什麼它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另外的樣子。人們認識了這個成因,也就認識了這個事物,也就可以改變這個事物。

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所說的:“如果不具有充足的理由,或者沒有確定的理由,就什麼也不能達到。”

第二,事物的感性存在、直觀存在並不重要,隻有事物背後的成因才是最為重要的、最真實的。應該說,“充足理由律”在科學的領域裏是無可非議的,它對人們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和研究自然有著獨到的貢獻。隨著科學技術占據統治地位,“充足理由律”也成為所有領域的第一原則,並且成為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真實性原則。

18世紀德國哲學家高特雪特說過:“如果充足理由原則不能被當成試金石所接受的話,人們就會發現他們無法把真理同夢幻區別開來。在夢幻中所出現的一切都沒有充足的理由。在夢裏,人們一會兒在這裏,一會兒又到了那裏,他們弄不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他是怎樣到這裏,又是如何離開的。清醒時或現實中,一切都有自己的起因,比如誰來了,他來這裏幹什麼等,這些問題都是明明白白,所以有關理由的原則是真理的可靠特征。”

下麵這個充足理由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思維的規則。

從前有一位老婦人眼睛得了病,於是她請醫生給她治療眼疾。醫生每天都來給她治病,看見她家裏的東西很值錢,就偷著拿走了好多。後來,老婦人的眼睛治好了,醫生朝她索要診療費用。

老婦人拒絕支付,醫生隻好把她告到法院。

老婦人對法官說:“他並沒有把我的眼睛治好,因為在此之前,在我家裏我能看見的東西,現在我都看不見了。”

老婦人因為醫生偷她的東西,而拒絕支付醫療費用,是有充足的理由的。一般說來,違反充足理由律,常見有四種情況:

第一,把偶然當必然。就像我們讀過的守株待兔的故事的主人公一樣,他把很偶然撞死在樹上的兔子當成是必然的事情,天天在樹邊等候著,就很滑稽了。

第二,無中生有、捏造事實。古時候的秦檜陷害嶽飛,就是這樣的情況,他把羅織起來的“莫須有”的罪名強加給嶽飛,害死了一代忠良。

第三,抓住一點,不顧其餘。就是說,人們在思考的時候,隻關注了事情的一個方麵,沒有顧及到其他方麵,這樣就導致了片麵性的問題。

比如,一個人告訴另一個人,家中有枯樹,是不吉祥的,於是這個人砍掉了自家院子中的枯樹,而告訴他這個事情的人,看他院子裏堆了些枯樹枝就朝這個人要一些當柴火燒,這個砍樹的人就認為這個告訴他砍樹並且朝他索要樹枝的人用心險惡。

這就是以偏概全地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枯樹對於我們來說確實是不好的,刮風容易刮倒,會砸傷人,打雷還容易被霹倒,容易導致災禍。所以說,那個人並不是為了索要柴火而要他砍樹的。這個人卻無法理解,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第四,隻看現象、忽略本質。比如,有人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的問題就是“愚昧、貧窮、疾病、貪汙和秩序混亂”五大問題,所謂“五鬼鬧中華”。

可是這些隻是表麵現象,其本質是,中國當時的社會是被“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壓著的,這才是問題的實質。所以隻看現象,看不到從現象反映出來的本質,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應該的。一個有著深刻的思維邏輯的人,是要撥開現象看到本質的。

上述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是互相聯係著的。它們從各個方麵表現著同一思維過程的特性,保證思維的正確,是任何一種正確的、合乎邏輯的思維必不可少的必要條件。

我們隻有遵守了這四條規律的要求,思維才是確定的、無邏輯矛盾的,前後一貫的和有根據的。比方說,我們在運用概念,構成判斷,進行推理和論證時,首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得確定,概念必須明確,所使用的概念是什麼含義必須確定,這就是遵守了同一律,滿足了同一律的要求。

如果我們已經承認對象是什麼,就不能再承認它不是什麼,這就是遵守了不矛盾律,滿足了不矛盾律的要求。

如果我們已經肯定了兩個矛盾論斷中的某一個,而否定了另一個,那麼,我們就應當找出根據,申述肯定或是否定這一個論斷的充足理由,這就是遵守了充足理由律,滿足了充足理由律的要求。

如此這樣,我們的思維才是正確的、合乎邏輯的,因而也就有了說服力,有了“邏輯力量”,能為別人所接受,所相信。

掌握了這些思維的邏輯規律,對於培養我們縝密的思維習慣是大有益處的,盡管這些內容有點抽象,不過,這對於幫助我們理解思維的過程是很有幫助的。

創新思維:打破框框,讓夢想起飛

青少年朋友,我們探討完思維的邏輯性,接下來就要探討一下思維的靈活性。思維要遵守邏輯性,是要我們的思維更清晰,思維要有靈活性,是要我們的思維更有創新精神。

思維需要創新

創新性不但是我們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思維方法適應時代發展規律的本質需求。創新思維主要體現在思維過程中要謀求與眾不同、要有多個方向、要具有綜合能力。

一個產品創新,就是生產一種新的產品,要采取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工藝創新。要開拓市場,市場開拓創新。要采用新的生產要素,要素創新。製度創新,就是管理體製、管理機製的創新。

美國有個管理大師叫德魯克,他第一次在20世紀50年代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有了管理創新。

他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現在“創新”兩個字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麵麵。比如我們講的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分配創新。同樣,我們青少年朋友的學習過程也要創新。

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推銷人員到一個島嶼上去推銷鞋。一個推銷員到了島嶼上之後,氣得不得了,他發現這個島嶼上每個人都是赤腳。他氣餒了,沒有穿鞋的,推銷鞋怎麼行,這個島嶼上的人是沒有穿鞋習慣的。他馬上發電報回去,鞋不要運來了,這個島上是沒有銷路的,每個人都不穿鞋。這是第一個推銷員。

第二個推銷員來了,高興得幾乎昏過去了,不得了,這個島嶼上鞋的銷售市場太大了,每一個人都不穿鞋啊,要是一個人穿一雙鞋,那要銷出多少雙鞋出去。他馬上打電報,空運鞋來,趕快空運鞋來。

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思維方式得出的結論是截然不同的。

思維有多種形式,有抽象思維、概念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意象思維、直感思維、社會思維、靈感思維、反向思維、相關思維等。創新思維是其中的一個形式。那什麼叫作創新思維呢?我們說的創新思維就是不受現成的常規的思維路數的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的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概括起來就是,不要受什麼約束,要全新的思路,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的獨特的解答,這樣的方法尋找出來,這樣的思維過程,我們叫它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相對於傳統性思維而言的,創新思維是所有人都有的。我們每一位青少年朋友,都有創新思維,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善於使用它,大多數人的創新思維能力被埋沒了。

比如小時候,我們問老師:“老師,天上有一個太陽,會不會有兩個太陽?”

老師說:“瞎說。國無二君,天無二日,怎麼會有兩個太陽。”就這樣,我們的創新思維就被扼殺在搖籃裏了。

天上可能就有兩個太陽,五個太陽,甚至更多太陽。宇宙無限,銀河係中類似太陽的星體可能有很多,孩子們的創新思維的思路是對的,可是要是老師不理解、不鼓勵,小時候人們的創新思維就被埋沒了。

這樣的情況幾乎可能發生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上。平常人都是傳統性的思維、常規性的思維占主導,所以它的創造力發揮不出來,我們想要發揮得更出色,就要打破這種墨守成規的僵化的傳統型思維框架。

創新思維這麼重要,它又是前提,又是法寶,又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它有這麼多好處,那我們怎樣才能具備創新思維呢?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呢?

破除障礙

我們的創新思維是有障礙的,主要有三大障礙:

第一,思維定式。你的思維定在那兒了,你的思維進了死胡同了,出不來了,那你的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展現出來。那一個人的思維為什麼會定在那兒,動不得了?為什麼進了牛角尖,進了死胡同,就出不來了?這個思維定勢是怎麼產生的呢?

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迷信權威,另一個原因是大家的從眾心理作祟。專家說過了,我們就沒法說了,我們就被專家框在那兒了。

那麼什麼是從眾心理呢?從眾心理,就是個體順應了群體,盲目地有理無理地順應了群體,順應了過去的經驗。

舉個例子,有一個小學的老師,考試的時候給小學生出了一個考題:“在一條船上有25頭牛,有15隻羊,問船長的年齡有多大。”

抽樣調查的結果,一個班有80%的學生,都是25加15,船長40歲。

這是一道沒有答案的題,那個船長的年齡,他和25頭牛、和15隻羊有什麼關係?沒有一點關係的。

可是很多小學生一看,這個題既然出來了,肯定有標準答案,他們還是動了腦筋了,他們把25和15兩個數字加、減、乘、除算了個遍,但是隻有25+15=40這個結果最靠譜。

因為其他結果得出的年齡都不適合當船長,一般人們認為40歲是一個人心智和能力都成熟的時候,所以多數人“果斷地”把結果寫成了40歲。這樣,思維就僵化在那裏了。不要抱怨這考題,還是怨我們的腦子不會“急轉彎”吧!

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一個人的思維一旦進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你的思維一旦進入死角,進入固定模式,你的智力,再聰明的人的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我們既然要具備創新思維,首先是要把思維定式打破。

第二,思維慣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習慣性思維、傳統性思維。

我們看下麵的故事:

有一天,老師問班裏的同學:“同學們,現在有一個聾啞人,又聾又啞,說不出話來,聽不見了。他到五金商店去買一個釘子,他說不出話怎麼辦?用手比畫。”

“人家就給他一個錘子,給他一個榔頭。他搖手,不,他是要買釘子,他就使勁比劃。就這點東西,不是錘子,不是榔頭,肯定是釘子,給他了,他非常高興。”

老師又說:“同學們,下麵又有一個盲人,他要買剪刀,我們怎麼用最簡潔的方式表達。”

同學們說:“老師我們知道,現在不能這樣比畫了,要這樣比畫。”全班同學都讚成這樣比畫。

老師說:“他不需要比畫,他直接說買剪刀,因為他是盲人不是啞巴,嘴巴會說話的!”

你看前麵就是比畫,老是比畫、比畫、比畫,把大家的思維引入到固定模式上了,這就叫思維慣性。

第三,思維封閉。你站得層次太低了,沒有站得很高,思維封閉了,當然就不能創新了。思維封閉了,就要打開思維的空間。

這裏有個案例,叫作避免霍布森選擇。避免霍布森選擇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