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還有一次,在國際交往中,有人挑釁性地問周恩來:“總理先生,聽說在你們中國有很多馬路,我要請教一下,中國的馬路是不是馬走的路啊?”
這明明是挑釁性的問題,周恩來非常禮貌地說:“我們中國確實有很多馬路,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
周恩來的回答非常機智、巧妙,話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既沒有直接傷害他人,也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幽默而又含蓄地反駁了挑釁者,他把智商和情商完美地結合起來了。
相得益彰:智商情商好夥伴
情商並不是智商的反義詞,也不是智商的對立麵。不能認為,智商高情商就一定低,而情商高智商就一定不高,它們之間沒有此消彼長的必然性。情商和智商不是相互抵製的,高情商者可能具有高智商,低智商者也可能是低情商。事實上,智商和情商還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相關性。
智商高而情商特低,或者情商高而智商特低的人,在生活中是很少見的。雖然說智商和情商反映的內容不同,但對個人來說,無論哪一方麵存在較大的缺陷,事業都是很難成功的。
例如,2005年舉行的第十屆全國“華羅庚杯”少年數學邀請賽上,幾個帶隊的教練都表示:要想在這樣的比賽中勝出,僅僅數學好還不行,還要語文好;隻有智商高也不行,還得智商情商兼備。
人人都知道比爾·蓋茨特別聰明,他的微軟公司是一個奇跡,他本人是一個奇跡,他是世界一流的智商天才。
比爾·蓋茨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整日躲在家裏麵他的臥室不出來。
母親拿起電話問他:“你在做什麼?”
“我要思考。”蓋茨在電話裏大喊。
“你在思考?”
“是的,我在思考。”蓋茨大聲說,“你從來沒有試著思考過嗎?”
進入中學不久,他與同伴艾倫一起迷上了一台笨拙的計算機終端機。八年級時,蓋茨寫出了他的第一個軟件程序。十年級時,他和艾倫一起建立了“編程小組”,為當地公司開發軟件。
1975年,他和艾倫樹起了微軟的大旗,直到今天這麼成功、這麼輝煌。
比爾·蓋茨的成功源於他傑出的智商。他的腦袋簡直就是一台或若幹台高速運轉的計算機。他加工提煉信息的能力實在驚人,也許他的思維就是數字化的:沒有脆弱的感情,沒有含混的模擬狀態,隻有智能,隻有數十億的二進位脈衝,冷靜地將輸入轉化成正確的答案。
作為智商天才,比爾·蓋茨的情商也很高,而且他把情商與智商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有人問他:“蓋茨先生,如果讓你離開現在的微軟,你能再造一個微軟嗎?”
蓋茨肯定地回答:“可以,但要讓我帶走微軟的100個人。”他並沒有說要帶走廠房、機器,多少台電腦,而是特別重視人,這是他高明的智商,帶走高層次的人才,再通過高層次的人才去再造一個微軟。從他特別重視人,重視人的作用來看,他不是那種見物不見人的管理者,這是他情商高的重要體現。他把智商和情商有機地統一了起來。
進入21世紀,比爾·蓋茨又把微軟CEO寶座拱手讓給長期的夥伴史蒂夫·巴爾默,保留董事局主席一職,同時出任新職務“首席軟件設計師”。蓋茨在微軟財富空前膨脹的時刻放棄這一最有權力的位置令人不可思議,但這就是高智商的表現,他很好地運用了“例外原則”,他具有真誠的合作態度和主人翁精神,這又是高情商的表現。
比爾·蓋茨善於把情感效應轉化為經濟效益。在管理中,他提出了“他享受一切”的口號,在公司的管理上特別有人情味。他的公司總部看起來像一個大學生運動場,裏麵盡是花園、飛瀑,星期天職員在這裏打壘球,到健身房鍛煉,或者去看電影、聽音樂會。
員工穿的上衣上印有蓋茨的口號:“你們的同事是你最好的朋友。”這種人情味很濃的管理,是在管理上高智商和高情商的高度統一。
比爾·蓋茨具有社會責任感。2005年,比爾·蓋茨宣布,他的個人財產除很少一點留給子女外,都捐獻給社會,可以說,這就是“他享受一切”的口號的最大的體現。仔細想一下,這既是一種高智商,也是一種高情商。
由此可見,智商和情商的發展是相得益彰的,智商高可以促進情商的發展,情商高可以幫助智商的提高。智商不高的人或者智商很低的人,不可能發揮出情商,情商的很多東西也就談不上,因為他沒有辦法與人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他不理解人家的情緒情感,他與別人情感的互通就會受到阻礙。
一個人如果太情緒化,走極端、好偏激,情緒經常不能控製,好感情用事,其思維也會經常進入死胡同,就會鑽牛角尖。
所以,情緒的控製,有待智慧的提升。一個人如果不能調動自己的積極情緒,沒有激情,什麼都無所謂,他的智商才能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智慧的降臨,依靠修身養性。
相互促進:可互動的兩種能力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是由智商和情商兩者組成的綜合體。但是,不同的人,智商和情商的高低各不相同,有的人智商高,但情商不高,有的人情商高,但智商不高。相當多的人也都有自身智商和情商的“長板”和“短板”。
一個木桶,裝水的多少不是由最長的那一塊或幾塊木板決定的,而主要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對智商與情商而言,可以通過多種測試和實踐進行檢驗,找到自己智商和情商的“短板”所在,並努力分析造成這些“短板”的原因。然後,要想辦法把自己的“短板”變長,並把智商和情商很好地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做到“互補為長”,全麵發展。
大多數人的智商與情商都處於一般水平。在一個人身上,智商或情商某一方麵不是太高,通過一定的訓練要大幅度地提高也是有一定難度的,或者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因為不同的人存在個體差異。這時,就要用互補的方法來將“短”變“長”。
人員配置要合理
在一個團隊裏,就不能都配備高智商的人,也不能都配備高情商的人;同一類型的人在一個團隊裏,往往不是最佳的人力資源組合,反而常常出事。在一個團隊中,有一些人是高智商、情商略低,就要配備一些高情商、智商略低的人,當然還要配備一些雙高的人。二者互補,大好局麵才會出現。
位置擺放要合理
世上本無垃圾,全是放錯了地方的財富;世上本無蠢材,全是放錯了崗位的天才。
“互補為長”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按需要把智商或情商與不同的崗位相結合。每個人隻有在真正適合自己的崗位上,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才能把高智商和高情商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達爾文在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堅持要他學醫,但他卻對昆蟲感興趣,父母都很不理解。如果達爾文最終走上的是醫學道路,他也許可以成為一名好醫生,但在進化論方麵的高智商不會發揮得這麼淋漓盡致。
泰戈爾年輕時曾有過進行發明創造的夢想,但結果使他很失望,後來他致力於文學創作,一展宏圖,非常成功。
別林斯基大學時寫過詩,一度又想當演員,可他又沒有演戲天分。後來,他發現自己有一種識別天才的非凡才能,便寫文章評論果戈裏、普希金等人的作品,終於成了偉大的文藝理論家。
珍妮·古多爾認識到自己沒有過人的才智,但卻有超人的毅力,所以,她沒有去攻讀數學、物理學,而是走進非洲森林考察黑猩猩,終於成了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
陳省身教授20歲了跑步還跑不過女孩,搞音樂又怕太吵,與人相處又怕處不好人際關係,於是,他選擇了相對可以獨立工作又不要太多體力的數學研究,終於獲得了全世界的數學最高獎。
維克多·格林尼亞年輕時整日遊手好閑,不思進取。有一次,在一個盛大的宴會上,他像往常一樣傲氣十足地邀請一位年輕美麗的小姐跳舞,那位小姐覺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怒不可遏地說:“算了,請你站遠一點兒。我最討厭你這樣的花花公子擋住我的視線。”
這句話刺痛了格林尼亞的心。他在震驚、痛苦之餘,猛然醒悟,深感自己不學無術,讓人看不起,他對自己的過去無比悔恨,決心離開這裏,去闖一條新路。
結果,經過8年的刻苦奮鬥和努力學習,他終於發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試劑”,後來榮獲諾貝爾獎,成為著名的化學家。
上麵的多個例子告訴我們,隻有幹真正適合自己的事,才能發揮自己的最大潛力,這就像行政學院的劉峰教授說過的:“駿馬行千裏,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過河不如舟。”
一個人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也需要能力,也需要智慧。古人說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首先是去幹那些適合自己的那一行,才可能使自己成為這一行的“狀元”。
一個人一旦發現在某一行確實不適合自己時,就要及時調整,更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哪裏。如果確實認為全麵的智商訓練不能成就自己的長處,不妨在智商的某一方麵有所發展;或者不妨轉過來在情商方麵試試,著力開發情商潛力,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條條道路通羅馬,條條道路通成功。例如,當高考沒有成功,當成為科學家、高級管理人員、音樂家、畫家等夢想破滅後,也許就應該朝著營銷人員、公關人員、服務人員,或者是社會活動工作者的角色轉變;在高度上不能得到發展,就在廣度上著力發展;在廣博上發展有困難,就在某一點上弄深、弄透。
而一個人一旦發現自己的情商不太高,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有不足之處時,又覺得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強而又難以訓練提高時,一方麵可能在情商的諸多方麵中的某一方麵突出發展;另一方麵,可以像陳省身先生那樣,沉浸在與人打交道較少的探索中去找樂趣,找幸福,出成果,作貢獻,體現自己人生的價值所在。